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科目:科目: 数学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三年级课时:课时: 一课时 提供者:提供者:单位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教材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 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 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地位作用:地位作用: 本节课着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周长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求各种图形的周长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识
2、和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 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
3、长,能够先进行度量, 再计算图形周长。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 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1)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 习兴趣。 (2)确定问题:认识周长,以及在情境下引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新 知识的探讨。 (3)自主学习:在提出问题后,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为了解决“谁走得 快”这一问题展开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来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特 别注重发展学生
4、的“动手操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 问题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初步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六、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教师: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两个长方形纸板 学生:和老师大小的纸片,绳子,方格纸,直尺,两个长方形纸板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第 一
5、次来到我们班,就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 上课认真,发言积 极,心情很激动,这 不,有两个小动物听 说了后,也想过来看 看,不过,它俩在过 来了途中争吵起来 了,你想帮帮他们 吗? 学生激起好奇心, 产生探究 愿望。 采用谈话的方 式,激起学生的好 奇心,勾起学生探 究的愿望。 探 1.激趣探 究 1、多媒体演示:小 猫小狗跑步图,猜一 猜,谁跑得多? (小狗跑出长方形 的周长,小猫跑出正 方形的周长) 2、师:到底是谁的 猜测正确呢?我们 必须要进行验证。 1、学生猜测。 长方形用的多; 正方形用的多; 两张用的同样多; 2、想一想: 要求小猫小狗谁 走的路多,就是求什么? 通过先猜测再 验证的活
6、动,养成 严谨求真的良好学 习习惯,同时也是 数学方法的渗透。 究 体 验 , 经 历 过 程 3、针对学生的回答 板书课题。 4、验一验:请学生 拿出和老师一样大 小的纸片。 5、说一说:谁愿意 向大家汇报一下你 想用什么办法验证。 6、哪一种方法最 好?为什么? 3、学生读课题 4、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 度。 5、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 量一量, 将图片放在方格纸, 数一数。 6、测量(精确) 。 学生思考, 在思 考中学会分析、删 选, 选择最优方案,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 维的提高。 2.长方形 的周长 1、拿出和老师 一样大小的纸片, (也就是小狗跑的 路)出示
7、课件。师: 怎么量?为什么? 2、怎么求周 长? 3、师用多媒体 动态、随机演示把长 方形拆成四条边又 合并起来的过程。 4、重点引导: (长+宽)求的是长 方形周长的一半,所 以长方形的周长还 要再乘 2。 5、小结,质疑: 我们可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去求长方 形的周长。在实际练 1、学生反馈: 只要量一条长 和宽, 就能算出周长了。 (根 据长方形特征) 2、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6644 、6242 、(64)2 3、 学生边看演示边说说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 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 方法中你喜欢哪种?
8、并说明 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 第种和第种方法无论是 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 5、无论用哪一种方法, 都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 宽,才能算周长。 充分利用好已 学知识参与教学, 让学生学习事半功 倍。 让学生寻求各 种解决问题的策 略, 并不强求一致, 不过,我们要引导 学生进行优化选 择,培养学生的优 化意识。 习时,要根据具体题 目选择合适的方法。 但无论用哪一种方 法,都必须知道什么 条件? 6、练习题 6、学生做习题,展示自 己的掌握情况。 学完后能及时 进行反馈练习,学 以致用,加深学生 的掌握程度。 3.正方形 的周长 1、回到开始小猫 跑的路,请你根据刚 才的学习,自己计算
9、 一下它跑的路是多 少? 2、引导学生观察总 结出的长方形周长 计算公式 3、小结:从刚才 的计算当中,你发现 了什么? 4、学生试练。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想一想要计算正方 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3、小猫小狗所走的路 一样多。 4、学生做练习。 学生选择一种 自己喜欢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来的方 法计算正方形的周 长,使他们初步掌 握研究性学习的乐 趣,享受成功的体 验。这样的安排也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供了不同的学习 方式,让“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鼓励学生 先独立思考,再通 过操作交流等学习 形式的交互作用, 推导出
10、周长算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能力。 巩固练习 1、计算练习 2、动脑筋练习 3、拼图练习。 1、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进行练习。 2、学生动脑,思考反 馈。 3、小组拼图,计算所 拼图形的周长。 为了使练习既让学 生巩固知识,又能 学有所用,满足学 生需求,所以练习 按照有层次性、趣 味性、贴近生等原 则设计。 培养学生善于 与他人合作的意 识,促进学生的发 展。初步学习组合 图形的周长计算方 法,为下节课做好 准备。 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 的收获,布置课后作 业。 学生说收获,并进行了 生生之间的评价。 引发学生对所 学知识进行更深入 的思考,为学习下 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七、教学评价设计
11、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本节课的评价设计方案如下: 1、在激趣探究环节,学生多种方法操作后进行评价。 2、在学生交流观察怎样算周长时,进行互相评价。 3、在学生实际测量计算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4、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学生过关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长长+ +宽宽+ +长长+ +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边长+ +边长边长+ +边长边长+ +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长长2+宽宽2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4 长
12、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2 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上,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 的数学”。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 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 在这一节课中: 1、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形象的动画吸引,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 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了学习中来。并使他们感觉 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去学习。 2、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从具体思维(一开始学生认为周长就是走一圈的长度)逐渐在 老师的引导下过渡到抽
13、象思维(在最后学生小结出周长就是组成这个图的边合起来。) 3、通过对周长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找到周长的计算方法,即把所有的边的长度加起 来。并且学生通过计算,联系乘法的意义,找到了很多种算法,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算法 多样化,而且,在教学中没有一味地去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直到最后也没有向学生总结公式,而且新版的人教版的教材也是一改过去的老教材,没 有在课本上总结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用一个公式去限制学生的思路,在计算过程 中一些学生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用“(8+8)2=32(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正 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4、体现了学生
14、学习的自主性,老师没有灌输给他们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情 境中去理解感知的。 5、通过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往往能提出很多的问题,而且在解决这一问 题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争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印象 最为深刻,也理解得最为透彻。同时,在学生最后提出的足球门的钢管长度还包括后面 的支撑部分,从而为以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打下了基础。 总之,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课本知识置入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向学生提供一个从事数学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得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 学”、“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