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第 1515 课课探寻新航路探寻新航路 一、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二、二、核心能力素养核心能力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对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评价、探寻新航路的影响的学习,培养 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客观、全面 的认识。 时空观念 通过对开辟新航路背景的深刻解读,让学生置身于 15 世纪前后 的欧洲,让学生知道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史料实证 利用史料的呈现,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 述的可靠证据的能力。 历史解释 通过图片、史料以及情景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对哥伦布、麦哲伦
2、 等航海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引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 多元材料,让学生更多视角的理解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 家国情怀 感受和学习欧洲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向海则兴,背海 则衰,21 世纪的中国更是坚定地走向海洋,全面经略海洋,坚定 地维护航洋权益和海洋安全,这是我们在航海新时代的命题与责 任。 三、重点难点三、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火锅, 提出问题: 麻辣的火锅底料最主要的食 材是什么?(辣椒)观 看 视 频、 回答
3、。 从美食导入,一 方面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营造 轻松愉快的课 堂氛围,另一方 面简洁明了的 进入本课学习 2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一)(一)跨海寻金跨海寻金 1.引导学生观察三则材料, 尝试分析出 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2.情景创设:15 世纪的欧洲,如果如 果远航需要哪些条件呢? 3.总结探寻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从而得出新航路开辟的时代必然性。 过渡过渡:以梦为舸,向海而生,带着内心 的执着以及王室的重托, 航海家们纷纷 踏上了征程。 学生阅读 材料,并 结合教科 书尝试总 结。 培养学生论从 史出的学科素 养,突出学生的 主体
4、地位。 (二)(二)向海而生向海而生 1.“你说我画” 由四位学生分别描述四位航海家的航 海历程, 然后再由四位同学分别到黑板 上在地图上绘制出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2. “知识探险” 鼓励学生大胆挑战数字背后的题目, 直 至题目全部做完。 3. “感悟历程” 提问学生, 航海家们身上有什么精神品 质值得我们学习吗? 过渡:过渡:航海家们惊心动魄的航海活动, 虽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但也引起了不 少的争议。 学生听、 画、想。 学 生 讨 论。 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并加强学 生对四位航海 家航海路线的 记忆。 通过知识探险, 培养学生敢于 挑战获得知识 的品质。 感受和学习欧 洲探险家们勇 于进
5、取的开拓 精神。 (三)经海则兴(三)经海则兴 1. 史料呈现,分析探寻新航路的世界 意义。 通过文字材料、15 世纪前后世界地图 演变等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探寻新航路 的世界意义。 2. 总结 引导学生在教科书中做笔记。 过渡过渡: 开辟航航路的活动敲响了欧洲国 家迈向资本主义新时代的钟声。 正如汤 因比在 人类与大地母亲 一书中说到, 近代的西方人正是通过海洋这个 “宽阔 的跳板”而征服了整个世界。 学生、讨 论、思考 并回答。 通过多元角度 的史料,理解新 航路开辟的世 界意义,从而突 破难点。 3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知识拓展 经海则兴经海
6、则兴这场富有传奇色彩的大 航海活动, 推动了贫穷落后的欧洲国家 走上了一条繁荣昌盛之路, 使的西方资 本主义列强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成为人 类文明的领航员。 轻海而衰轻海而衰、 禁海几亡禁海几亡明清时期实行 “海禁”, 严格限制民间制造海船的规 模和出海人数, 甚至每船所带的粮食也 有严格的规定,只许近海作业, 不准远 航。1553 年,葡萄牙入侵澳门。 开海则强开海则强21 世纪的中国,重视海 洋权益, 壮大海洋力量。 海上丝绸之路、 亚丁湾护航、 蛟龙号都体现了新时期中 国的新海洋观。 【结束语】【结束语】 坚定走向海洋,全面经略海洋; 坚定维 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 是我们这个从 沉睡中醒来的大国在航海新时代的命 题与责任。 学生听、 思考并感 悟重视海 洋权益和 海洋安全 的 重 要 性。 学 生 自 信、有感 情地大声 朗读。 使学生充分意 识到新时代的 中国对海洋权 益的重视,培养 学生对强大祖 国自信的家国 情怀。 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思考:哥伦布究竟是“恶魔”还是“功臣”,写一篇 500 字的小短文我眼中的哥伦布 要求:论点清晰、史论结合 板书设计 一、跨海寻金探寻新航路的背景 二、向海而生探寻新航路的过程 三、经海则兴探寻新航路的影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