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 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 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 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找、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 表象,进而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
2、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 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 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 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
3、的教学 难点是: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用米尺、学生尺、订书钉、方格纸、橡皮等可 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复习引入:回忆线段的特点,进而抛出课桌的边有多长这一实际问题。 测量:请学生分组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 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小朋友说的数怎么会不同呢?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1 1)认识尺子。)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 同的竖线(即刻度线),以及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认识刻度
4、0、认识厘米(CM) , 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指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做单位。 (2 2)认识)认识 1 1 厘米。厘米。 指出:从 0 刻度线到 1 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从 1 刻度线到 2 刻度线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 1 厘米长度。 组织讨论: 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 1 厘米?使学生认识到相邻两个较长刻 度线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3 3)建立)建立 1 1 厘米的表象。厘米的表象。 先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相互比划、小组比划、全班汇报。 然后在尺子上再看看 1 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 最后让
5、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 1 厘米长的物体, 订书钉的宽度、 方格本的边长、 食指的宽度等等,对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 4)认识几厘米)认识几厘米 引导认识 2 厘米、5 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2 厘米和 5 厘米哪 个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几厘米吗?学生相互介绍,交流展示。 (三)(三)实践应用、拓展新知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 1)量长度,掌握测量方法)量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整厘米数:课本例整厘米数:课本例 3 3 讲解课本例三, 通过测量蜡笔和线段的长度, 学生了解测量物体的具体方法, 最后以儿歌的形式巩固认知,加深印象。 完成想想做做 1、2、5 题。 大约几
6、厘米:大约几厘米: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解释“大约”的意思,明确比几厘米多一些或比几厘米少一些,都可以说成 大约几厘米。 (2 2)画线段,深化测量方法)画线段,深化测量方法 因为前面已学过画线段,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试画,再交流画法,说说要注意 的地方,进行纠正。 完成想想做做 6,最后小结画法。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发展概念(五)拓展延伸、发展概念 1、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告诉老师吗?课后学生合作测量。 2、老师的尺子断了,在没有 0 刻度的情况下怎么样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请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
7、。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需要反思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第一次接触数学教学,这一个星期以来我真 正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是将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 相结合的课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将整个课程划分为认、找、量、画这四个部 分,然而,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才真正的感受到自己预想中的课程设计与实际 上课时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一个特别大的失误是在介绍厘米这一长度单 位时忘记告诉孩子们厘米的英文简写 cm。第二,在教室投影出了问题,我不能 在投影上示范量法、画法以及展示孩子们的作业时,我的课堂临场反应不足,没 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导致后半节课自己的心理状态很慌。第三,时间把 控不好,在听见下课铃声时我应该及时总结过渡结束课程。总之,不论是课堂的 控制能力、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还是数学专业语言的讲述等方面,我都需要向各 位优秀前辈不断学习!最后,谢谢我们办公室的三位前辈王老师、张老师、代老 师在磨课时给予我的很多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