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 61-63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知道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 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 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
2、备: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 1 厘米长的小棒,课件,测量用的相关物 品。 教学过程: 一、追溯本源,开启教学。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们知道在远古时 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吗?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师:你们想不想用古人的方法测量一下课桌长边的长?(用一拃来测量) 师:为什么同样用拃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引入:看来啊,所有的人量同样长的物体,要想得到同样的结果,我们要用 统一的测量工具。 (尺子) 2、欣赏生活中各种尺 (课件出示)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用学生尺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我们先要学会看尺 : (1)请同
3、学们拿出学生尺,观察尺上有些什么。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均匀的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 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 ,它就叫做 0 刻度。 “cm”代表“厘米” 。 厘米是长度的常用单位。 (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 认识 1 厘米 (1) 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 0 和刻度 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 0 到刻度 1 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在学生尺上你还能找到别的 1 厘米的长度吗? 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2)抽象出 1 厘米,各种感官感受 1 厘米的长度。 (3)在身
4、边找一找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 (4)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 2. 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 2 厘米、5 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 交流:怎么看出是 2 厘米、5 厘米的?(数有几个大格、有几个 1 厘米) 用手指分别掐一下 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有多长。 3、完成“想想做做”第 6 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思考过程。 指出:如果不是从 0 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 1 厘米。几个 1 厘米 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一)量一量。 师:认识了厘米,就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 1.拿出课前发的小棒 (1)先猜测长
5、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尝试量 (3)点名汇报量法(先不评论,学习例 3 后再回测) 2.教学例 3.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 0 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 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 0 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 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4.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5.测量手掌的宽度。 小结:在我们量
6、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 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二)、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 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 4 厘米的线段。 1、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段。 (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 0 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四、总结收获,应用提升。 1.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本领?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体会? 2.应用提升拓展。 (1)出示神秘嘉宾喜羊羊,相机拓展:你能用破尺子测量出一枝铅笔的长 度吗? (2)出示神秘嘉宾灰太狼,相机拓展,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约几厘米。 3.课外作业:回家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