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习九练习九 学学习内容习内容:苏教 2011 课标版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55、56 页练习九 设计设计理念理念: 练习九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的一节练习课。它是 在学生学习了 1 到 6 的乘法口诀, 并会用口诀试商,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以后的一 节练习课。那么,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且对除法的 意义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我想到了生本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操作、在 课堂上充分交流,试着讲出数学中的“道理” ,并把这些道理分享给别的同学, 让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让孩子给孩子当老师: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好的课堂是把教师“教” 的过程变成学生“学”
2、的过程。而“学生学的过程” ,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 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我们大多数老师不停地给学 生讲,却不让学生讲。在本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大量“讲”的机会,学生有小 组间的交流,也有对全班的交流,而且在每一次交流活动中,我都鼓励其他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听清别人的发言再补充。 2、数学道理越辩越明:除法可以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求平均分的份数, 一个乘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这样的道理,不是老师和盘托出的,而是通过 学生的画图、操作和讲解,从学生之口讲出来的。在每一个环节,除了给学生动 口多说的机会,还给了其他同学质疑辩论的机会,数学之理会渐辩渐明。 3、动手
3、操作化难点:平均分要怎么分?求平均分的份数应该怎么做?如何 求图形代表的数?在化解这些重点和难点时,我给了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也在探究过程中自得自悟 数学之理。 4、思维在题外延伸:课堂教学中,操作是外表,思维是内在。所以在操作 之后,我给学生留了大量的思考空间,平均分时无论分了多少次,无次每次分几 个,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们始终在平均分;求平均分的份数,不管是 画图, 摆磁扣, 还是列减法算式, 实质都是一样的, 都是求里面有多少个 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也努力挖掘出题目背后隐藏的思维点,每一道题不仅仅是 解题,解题之后还需要再思考
4、。在课堂上,我创设了让学生自己编数学故事、自 己给自己出题的环节,通过编故事,对平均分和包含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 给自己出题,更加明白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希望本节练习课的思维增量,能使学生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学学习目标习目标: 1、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会除法与减法、乘法的联 系。 2、 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性, 较熟练运用 1-6 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的口算。 3、 在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学学习重点习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学习难点习难点:体会除法与减法、乘法的联系。 学学习习准备准
5、备:学习研究单、课件、磁扣 学学习过程习过程: 一一、提示提示课题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除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除法能解决 什么问题呢?什么时候要用到除法呢?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练习课。 (板书课题 -练习九) 二、全班交流学习,明晰除法的意义。二、全班交流学习,明晰除法的意义。 1、把 8 块饼干平均分给 2 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块。 (先在组内交流:你是 怎么分的?分了几次?分的结果如何?) 请小组推荐同学用小磁扣现场展示自己的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 的?(可能分了 4 次,每次每人都分一个) 选择另一组分法不同的同学上台用小磁扣展示分法。 (可能分了 2 次或 3 次)
6、选择一次分完的同学用小磁扣再次演示。 板书:82=4(块)你是用哪句口诀得到的答案呢?(板书:二(四)得 八)请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并相机引导学生总结:无论分了多少 次,分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要知道要分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是多 少,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2、除法除了可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请同学交流:8 块饼干,每 2 块一份,可以分成份。 选择一位同学用小磁扣在黑板上演示展示自己的想法。 (预设 2 个一圈) 你能从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法中,感受到一个减法吗?(沟通除法与减法的 联系)板书 8-2-2-2-2=0(块)如果用除法,该怎么计算呢? 板书 8
7、2=4(份) ,指着算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在组内给学生充分 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说一说,明确每个数代表的意思) 相机引导学生总结:知道要分的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平均分的份数,也 可以用除法计算。 3、分析两种算法之间的区别,明晰除法意义。 师:仔细观察:同样是 82=4,这两道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 :一个是平均分,一个是包含分。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预设) :一个是把 8 平均分成 2 份,另一个是求 8 里面包含了多少个 2。 师:是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 82,虽然表面看来算式是一样的,但他们 的含义却是不同的
8、。都是知道了总数,一个是平均分成 2 份,求一份是多少,另 一个是知道每份是 2 个,求可以分成几份。 三、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1、什么时候要用到除法呢?让我们来一起试试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出示小组活动要求:每组选择 1 道题,算一算,填一填;写完后在组内讲讲 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的意思; 说一说这道题和黑板上的哪道题是同一种类型?小 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 (此时完成练习九第 6、7、8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创设机会,尽可能让更多 的孩子去说,数学之理越说越明,也给了别的同学从别人身上学习的机会,让学 生教学生。并且给机会让学生评价学
9、生。 ) 2、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观察黑板上的 8 道题:什么时候需要用到除法? 生(预设) :知道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一份是多少的时候;知道总数和 每一份是多少,求有多少份时。 师:除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请你编一个数学故事。 (学生的编 题过程,是对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 3、老师也编了一道题,看看和大家编的有什么不同?(出示课本第 56 页第 13 题)用老师编的题目让学生感受:复杂的题目也是由简单的题目构成的。 四四、练习练习 导入:怎样能很快计算出一道除法?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预设)生:乘 法口诀师:现在乘法口诀变成了小猫,我们的算式变成了小老鼠,让我们来:
10、1、 猫捉老鼠。 练习时,让学生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独立完成。突出表内乘法、除法与 相应的乘法口诀的对应,边想口诀边写出得数。 引申:这些小猫还可以捉到哪些老鼠,为什么?(请学生由题目想到没有展 现的算式)思考一下,在数学世界里,有没有一些小猫只能捉到两只老鼠?请你 举个例子。 (预设)生:四四十六 小结:看来每一道题都不像它表面那么简单,希望同学们在做完一道题后, 还能再深入地想一想。 2、 花儿朵朵开。 学生独立试做,在组内交流答案,推选一人进行汇报。 做完这三道题,你有什么发现?(第一幅图里的花瓣就是 4 的倍数) 如果让你编一道这样的题,你会怎么编?请学生上台展示 3、大家会自己编题
11、啦,真了不起,张老师遇到了一道难题,想请大家帮助 一下。投影出示:有一堆糖,比 20 块多,比 40 块少。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 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可能有多少块糖?多少个小朋友? 1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 2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尝试也是解题的一种方法) 五五、总结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大家对除法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对做题有了什么 新的想法? (预设)生 1:除法可以求平均分,也可以求平均分的份数。 (预设)生 2:我复习了乘法口诀,还知道了除法可以做什么。 (预设)生 3:我知道了一些题可以继续往下做,可以编一编,想一想。 (预设)生 4:我会自己给自己出题啦! 师:是呀
12、,做题不要只把题做完就停止,我们还可以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想一 想,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出下去,这样,我相信任何题都难不倒你们。 六六、板板书设计: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 练习九是苏教 2011 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练习课。它是在 学生学习了 1 到 6 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试商,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以后的一节 练习课。我尝试运用“生本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操作,互相交流, 讲出数学中的“道理” ,并把这些道理分享给别的同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说理的过程是学习的深化过程: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好的课堂是把教师 “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学生学的过程” ,应
13、该是学生彼 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在本课中,我给学生 创设了大量“讲”的机会,学生有小组间的交流,也有对全班的交流,而且在每 一次交流活动中,我都鼓励其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听清别人的发言 再补充。在本节课中,说的学生说的精彩,听的学生听的有味。 数学道理越辩越明:除法可以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求平均分的份数。这样 的道理,不是老师和盘托出的,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画图、操作和讲解,从 学生之口讲出来的。 在学生稚嫩却闪耀着数学思考的话语中, 数学之理渐说渐明。 平均分要怎么分?求平均分的份数应该怎么做?在化解这些重点和难点时, 我给了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 化,学生也在探究过程中自得自悟数学之理。 思维在题外延伸: 课堂教学中, 操作是外表, 思维是内在。 所以在操作之后, 我给学生留了大量的思考空间在练习题环节, 我努力挖掘出题目背后隐藏的思维 点, 每一道题不仅仅是解题, 解题之后还需要再思考。 而学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数学世界里有没有只能捉两只老鼠的小猫?”学生的精彩回答让人难忘。 “如 果你是出题人, 你会出什么样的题目?” 学生根据自己编制的题目让人惊叹不已。 总之,一节课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们的指导! 西安高新第五小学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