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校案例名称3.2.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姓名案例类型学段八年级教学/活动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巩固根据坐标确定点的位置。2.知道在坐标轴上的点以及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3.知道不同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能力目标:1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2通 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 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者分析学生学习过数轴的概念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数形结
2、合意识,知道了数轴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前一节学了“位置的确定”,对平面上的点用一个“有序数对”表示,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学习这一节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 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教学/活动过程课前复习【学案指导】1:矩形 OABC 在直角
3、坐标系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点 A,B,C 的坐标分别是,2:已知点 A 坐标为(4,-3),则点 A 距原点的距离为()A:5B:4C:3D:1学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根据坐标确定点的位置。2知道在坐标轴上的点以及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3知道不同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学生朗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1)D(-3,5),E(-7,3),C(1,3),D(-3,5);(2)F(-6,3),G(-6,0),A(0,0),B(0,3);观察所描出的图形,它像什么?讨论(1)图形中哪些点在坐标轴
4、上,它们的坐标有什么特点?(2) 线段 EC 与 x 轴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点 E、 点 C 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线段 EC 上其它点的坐标呢?(3) 点 F、 点 G 的坐标有什么共同特点, 线段 FG 与 Y 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归纳总结.位于 x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是:; 位于 y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是:。 与x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是:;与 y 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是:运用巩固1.若点 P(m+5,m2)在 x 轴上,则 m=;若点 P(m+5,m2)在 y 轴上,则 m=.2.已知点 A(-3,2),点 B(1,4),(1)若 CA 平行于 x 轴,BC 平行于 y
5、 轴,则点 C 的坐标是;(2)若 CA 平行于 y 轴,BC 平行于 x 轴,则点 C 的坐标是.教学活动(二)如图所示的笑脸中,(1)在“笑脸”上找出几个位于第一象限的点,指出它们的坐标,说说这些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2)在其他象限内分别找几个点,看看其他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对于点 P(a,b)若点P在第一象限, 则a0, b0; 若点P在第二象限, 则a0,b0;若点P在第三象限, 则a0, b0; 若点P在第四象限, 则a0,b0;当堂检测 【在学案上完成查缺补漏】1.点(3,-2)在第_象限;点(-1.5,-1) 在第_象限;点(0,3)在_轴上;若点(a+1,-
6、5)在 y 轴上,则 a=_.2.点 A 在 x 轴上,距离原点 4 个单位长度,则 A 点的坐标是_。3.点 M(- 8,12)到 x 轴的距离是_, 到 y 轴的距离是_.4.若点 P 在第三象限且到 x 轴的距离为 2,到 y 轴的距离为 1.5,则点 P 的坐标是_。5.点 A(1-a,5),B(3 ,b)关于 y 轴对称,则 a=_,b=_。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 P ( a , b ), 且 a b 0 , 则点 P 的位置在_。7.如果同一直角坐标系下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那么过这两点的直线()(A)平行于 x 轴(B)平行于 y 轴(C)经过原点(D)以上都不对8.若点(a,b-1)在第二象限,则 a 的取值范围是_,b 的取值范围_。9.实数 x,y 满足 (x-1)2+|y| = 0,则点 P( x,y)在【】.(A)原点(B)x 轴正半轴(C)第一象限(D)任意位置分层作业1. 习题 3.3.2:(部分)教学/活动反思本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的教学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展示了只是形成过程及对知识理解、以及各个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拓展知识应用。所以本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