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关系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编 (高纲号 0756)2006-12-04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 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 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考者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定势等个体和群体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掌握对公众心理认知、与公众心理沟通及影响公众心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2、;具备处理某一组织的公共关系事务的能力与技术。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一) 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二)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 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二、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
3、习的内容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二、考核要求(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
4、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的兴趣倾向(二)公众的需要倾向(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四)公众的自我倾向二、考核要求(一)公众的兴趣倾向1
5、、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二)公众的需要倾向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2、领会:(1)了解公众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1、识记:(1)价值;(2)价值观;(3)价值评价体系;(4)价值取向类型2、领会:(1)格雷夫斯的价值取向类型理论;(2)将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取向相联系划分价值取向类型(四)公众的自我倾向1、识记:(1)自我与自我意识;(2)自我的构成要素;(3)自我的境界:(4)自我倾向2、领会:(1)自我有哪几种境界;(2)什么是自我的
6、分化与统一3、应用:(1)具有哪一种自我倾向的人更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为什么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定势概述(二)微观心理定势(三)宏观心理定势(四)流行心理定势二、考核要求(一)心理定势概述1、识记:(1)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的特点;(3)心理定势的类别2、领会:(1)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与联系;(2)心理定势对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二)微观心理定势1、识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2、领会:(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3 、应用:(1)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或避免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
7、应(三)宏观心理定势1、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2 、领会:(1)地域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2)地域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社会刻板印象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启示(四)流行心理定势1、识记:(1) 时尚;(2)流言;(3)骚乱2、领会:(1)为什么说时尚、流言、骚乱也是心理定势的表现;(2)时尚、流言、骚乱产生与消失的过程3、应用:(1)掌握时尚、流言、骚乱等心理规律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 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二
8、、考核要求(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1、领会:(1)公众个体心理认知的主要媒介与方法(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1、识记:(1) 组织内部公众;(2)社区公众;(3)媒介公众;(4)政府公众;(5)购买公众2、领会:(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对不同群体的公众心理的认知各有什么要求(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识记:(1)宏观环境;(2)微观环境;(3)舆论2、领会:(1)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因素;(2)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识记:(1) 压抑作用;(2)投射作用;(3)反向作用:(4)文饰作用;(5)转移作用2、领会:(1)影响对公众
9、心理的认知的主要因素3、应用:(1)如何克服对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一、考核知识点(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二、考核要求(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1、识记:(1)信息;(2)信息沟通;(3)链形沟通;(4)星形沟通;(5)根形沟通;(6)轮形沟通2、领会:(1)为什么说任何沟通是心理沟通;(2)信息沟通的基本模式;(3)信息沟通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3、应用:(1)选择与公众沟通的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1、识记:(1)意见沟通;(2)公众意见的类别2、领会:(1)意见沟通的功能;(2)意见沟通的过程
10、3、应用:(1)如何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1、识记:(1) 情绪;(2)情感;(3)感情2、领会:(1)体察公众的心境及时进行沟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体察公众的激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公众有哪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1、识记:(1)身心异常者;(2)品质不良者;(3)挫折;(4)性骚扰2、领会:(1)与身心异常者沟通的原则;(2)与品质不良者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3、应用:(1)与“受挫者”的沟通可能遭遇哪些障碍;(2)与性骚扰者沟通的具体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一、考核知识点(一)劝导方法的运用(二)暗示方法的运用(三)感染方法的运用(四)
11、诱导方法的运用二、考核要求(一)劝导方法的运用1、识记:(1)流泻式劝导;(2)冲击式劝导;(3)浸润式劝导;(4)逆行式劝导2、领会:(1)四种常用的劝导方法各自的特点;3、应用:(1)运用这四种劝导方法应掌握的要点(二)暗示方法的运用1、识记:(1)暗示;(2)暗示的类型2、领会:(1)暗示在影响公众方面的功效;(2)暗示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3、应用:(1)如何提高暗示的技巧,有效暗示应遵循哪些感知规律(三)感染方法的运用1、识记:(1)感染;(2)感染的三个特征;(3)直接感染与间接感染2、领会:(1)感染的作用机制3、应用:(1)如何增强感染力(四)诱引方法的运用1、识记:(1)诱引
12、;(2)诱引的特点2、领会:(1)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2)需要方面的诱引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1)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组织的社会形象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形象概述(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二、考核要求(一)组织形象概述1、识记:(1)组织形象;(2)组织形象的特点;(3)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2、领会:(1)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1、识记:(1)印象;(2)公众印象;(3)组织形象与公众印象的区别与联系2、领会:(1)印象形成的过程;(2)印象形成的途径3、应用:(1)如何巩固和加深公众印
13、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1、识记:(1)态度;(2)态度的特点;(3)态度的分类;(4)态度的功能2、领会:(1)组织的态度与组织形象的关系;(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强化、形成与转变的刺激、学习理论;(4)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平衡理论(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1、识记:(1)舆论;(2)公众舆论;(3)舆论的特性2、领会:(1)公众舆论的威力;(2)知晓公众舆论的途径3、应用:(1)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第九章组织的心理氛围一、考核知识点(一) 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二、考核要求(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1、识记:(1
14、)集体;(2)集体意识;(3)集体的集体意识2、领会:(1)集体怎样影响个人;(2)集体意识的表现;(3)集体意识的形成3、应用:如何培养和巩固集体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1、识记:(1)主人意识;(2)西方的人性理论;(3)“经济人”假设;(4)“社会人”假设;(5)“自动人”假设;(6)“复杂人”假设2、领会:(1)主人地位的的内涵;(2)主人意识与主人地位的关系;(2)自我意识与主人意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如何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1、识记:(1)公众意识;(2)公共关系行为2、领会:(1)公众意识有哪些表现;(2)如何通过公共关系行为来辨别公众意识
15、3、应用:(1)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和普及公众意识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以便应考者在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 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 帮助考生更有效地学习。命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不超出范围,同时安排好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要
16、求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认知与表述。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内化成自己的公共关系实践能力。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公共关系活动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的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解决公共关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二)自学与课程考试所用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公关心理学,张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参考书:(1)秦启文主编. 公共关系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 程曼丽主编. 公关心理学.线装书局.2001 年版.(三)自学方法的指
17、导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有一定难度,应考者在自学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前先仔细阅读本课程的考试大纲以及每章的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的有关内容。2、认真学习考核知识的具体要点和内容,注意各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学习教材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3、自学时要注意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学习,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要牢固掌握。(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规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要求,对应考者进行切实的辅导,引导他们避免自学过程中的各种偏向,发挥社会助学的向导作用。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
18、关系,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应考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与兼顾一般统一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试题示例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1、媒介公众2、心理定势3、意见沟通4、组织形象5、二、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 1 分,共 10 分)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属于()。A 冲击式劝导B 浸润式劝导C 流泻式劝导D 逆行式劝导2、“爱屋及乌”主要是基于人的()。A首次效应B刻板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3、三、填空题(每 2 空 1 分,共 10 分)1、信息沟通网络主要有、 四种类型。2、公共关系的特殊公众包括、等。3、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搞好公共关系有何意义?2、 如何克服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3、简述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4、五、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1、公共关系活动过程中应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2、运用奖励和惩罚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