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前必背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2、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的天体。3、卫星是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地球的天然卫星是月球,月球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 38.4 万千米。4、日地平均距离为 1.5 亿千米,被称作一个天文单位。5、银河系的直径 10 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 2.6 万光年。6 天体系统层次7、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8、小行星带的位置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
2、间银河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恒星其他恒星其他行星其他行星可观测宇可观测宇9、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10、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稳定的太阳光照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内部条件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和质量适中有液态水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巨大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2、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有水能、风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3、地面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级递减4、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 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5、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的
3、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6、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7、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每层太阳活动分别是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威胁太空宇航器安全;(2)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3)使两极高空出现美丽极光。第三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分类及特性分类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横波(S)较 慢固 体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纵波(P)较 快固体、液体、气体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分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 39-41 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 5-10 千米。上地幔上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上地幔上部+地壳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地层和化石。2、地质年代划分单位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
5、,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3、太古宙没有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若干大片陆地,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显生宙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古生代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从海滨地带到大陆内部,出现万木参天、郁郁葱葱的景象。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显生宙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 爬行动物盛行, 恐龙繁生;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销声匿迹,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中生代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显生宙新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被子植物出现较大发展,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气候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