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精编版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 已知宇宙 ”或“ 可观测宇宙 ”,其半径约 137亿光年。2.宇宙中的 恒星 、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 天体 。3.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 天体系统 。4.太阳系:太阳 (中心天体)、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5.右图小行星带位于 D (字母)和 E (字母)之间6.流浪地球中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未经过的地内行星为 水星 和 金星 。7.右图中类地行星: 水星(A) 、 金星(B) 、 地球(C) 、 火星(D
2、) 巨行星: 木星(E) 、 土星(F) 远日行星: 天王星(G) 、 海王星(H) 、(填写字母和名称)8.地球的普通性体现在 同向性 、 共面性 、 近圆性 。9.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而生命的存在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形成了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 中心天体状态稳定形成 稳定的太阳光照(内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具有生物生存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了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10.判断天体:(1)是否位于 大气层 之外 (2)是否为宇宙中的物质(极光、流星雨) (3)是否在一定轨道独自运转11.日食发生时日
3、月地三者之间的关系:日月地 月食发生时日月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日地月 日食发生时间 初一 月食发生时间 十五、十六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 电磁波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可见光 区,占总能量的50%,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 核聚变 反应。太阳辐射的 小部分 (大部分/小部分)能量,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 大气运动 、 水循环 、 生命活动 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提供 光 、 热 资源,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并维持着地表 温度 ;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将 太阳 能转化为 生物化学 能,如 煤、石油 等化石燃料;3.影
4、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 太阳高度 ):纬度越 高 ,太阳高度越 低 太阳辐射越 弱 (呈 负 相关);海拔(地形地势):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 强 (呈 正 相关); 昼长:一般昼越短,太阳辐射越 弱 ,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太阳辐射 弱 ,沙尘天气太阳辐射 弱 4.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高值中心在 青藏高原 ,低值中心在 四川盆地。a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位居内陆,晴天多,降水少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 b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地势低 水汽不容易扩散
5、,阴雨、大雾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少。 5.太阳大气层结构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A层的 太阳黑子 B层的 耀斑、日珥 ,其周期约为 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数目的多少与地球 气候变化 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目最多,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 增加 ,农业 增收 。(2)耀斑爆发影响 无线电短波 通讯,产生 磁暴 现象(3)太阳风在 高 纬地区产生 极光 现象。极光: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在高纬度地区上空产生极光1.3地球的圈层结构
6、1.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能量越大、震级越 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2.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 烈度 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中距离、地质状况等3.地震波分类纵波(P波)横波(S波)所经物质状态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传播速度较快较慢共同点都随着所经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还包括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4.地球的内部圈层(1)A 地壳 位于地面以下、 莫霍面 (a)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 3
7、941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 510 千米。大陆地壳 大于 (大于/小于)大洋地壳。(2)B 地幔 位于 莫霍 面和 古登堡 面(b)之间,b深度为 2900 km 软流 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C1为 外核 呈, 液态或熔融 态,C2为 内核 呈 固 态。(4)地震波经过a面后的变化 横波和纵波均加速 地震波经过b面的变化 横波消失,纵波减慢 5.如右图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 (填数字)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为: 水圈 最厚的圈层为: 大气圈 最活跃的圈层为 生物圈 包括: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1.4地球的演化1. 地壳上部呈带状
8、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称 地层 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书页” 地层的新老顺序为:先形成的居 下 后形成的居 上 2.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 遗体 ,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 遗迹 ,如足印、粪便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 不同 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 相同或相似 的化石3.化石与沉积环境:红色岩层 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 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 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 滨海环境 煤炭 暖湿的陆生环境 植被茂密 石油: 温暖的浅海环境 4.地质年代简表2.1流水地貌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 表现形式:风化
9、、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2)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2.流水地貌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n 流水侵蚀: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3.流水侵蚀的形式:下蚀:使河床加深,呈窄而深的V形(河流上游)侧蚀:使河床加宽,呈宽而浅的U形(河流中下游)BA溯源侵蚀:使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河流源头)4.河流凹凸岸:(1)右图河流A岸为 凹 岸 B岸为 凸 岸(2)凹(A)岸:流速快,流量大,侵蚀作用为主;河床较深,利于筑港。凸(B)岸:流速慢,流量小,堆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5.牛轭湖形成过程:平原地区河流侧蚀作用
10、使河道发生弯曲;侧蚀作用不断进行,河道逐渐发育为曲流,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弯曲愈来愈大,出现曲流颈;洪水期,裁弯取直,废弃河道成为牛轭湖。6.河谷演化发育过程:时期河谷特征作用过程上游初期谷壁险峻陡峭,河谷窄而深,深度大于宽度,横剖面呈“V”型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中期河道弯曲,出现连续的河湾,河谷拓宽,横剖面呈“U”型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下游成熟期河谷进一步拓宽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型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为主7.河漫滩与河流阶地(1)定义: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河漫滩 河谷两侧常分布洪水期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河流阶地(2)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
11、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塑造出河漫滩。当河流流经地区地壳上升时,侵蚀基准面下降,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原来的河漫滩成为两侧阶地。 有几级阶地就经历过几次地壳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早。(3)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地面平坦开阔,组成颗粒物较细,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离河流水位有一定高差,受洪水影响小。n 流水堆积: 8.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洪积扇、沙洲、冲积平原、三角洲等9.冲积扇、洪积扇: (1)定义: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当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缓,水流速度减慢,在谷口泥沙等碎屑物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2)
12、分布:发育于山前、山麓 或河流出山口(3)特点: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4)区别:冲积扇:湿润、半湿润地区。常年性河流冲积形成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河流冲积形成10.河漫滩: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等碎屑物。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较缓,流速减慢,河流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11.江心洲: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如湘江橘子洲、长江崇明岛。12.三角洲:河流上游
13、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当河流入海到河口位置,地势趋缓,水流速度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n 滑坡泥石流:13:滑坡(1)定义: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条件:地势起伏较大,多陡坡 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土质松散 植被覆盖降水较多,集中,多暴雨 地震 (自然条件)在滑坡体上施工 滥砍滥伐 (人文条件)(3)危害:掩埋农田;掩埋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4)治理:修筑抗滑挡墙进行支挡,采用分段开挖砌筑的方式,辅以排水和减重的措施;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
14、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的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的防灾抗灾能力等。14.泥石流(1)定义:泥石流是山地沟谷,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2)条件:山区坡陡谷深植被覆盖率较差有丰富的松散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自然条件)弃土弃渣的堆砌 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人文条件)(3)危害: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4)治理:1)工程措施:修筑拦水坝;构筑护坡工程;修筑
15、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2)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恢复生态3)预警预报:关注暴雨预报,加强泥石流沟上游的监测工作,建立预警预报机制(5)避险:连续降雨或暴雨,不要在沟谷中逗留;不要躲在沟谷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向泥石流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发现泥石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2.2 风成地貌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风力作用可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各种风蚀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积,则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n 风蚀地貌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1)吹蚀作用:风将地表的松散沉
16、积物或基岩上的风化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 2)磨蚀作用:风夹带沙子对地表进行冲击、摩擦,甚至钻进凹进的裂隙旋磨2.常见地貌: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石窝、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戈壁1)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也称“魔鬼城” 形成过程:湖泊底部泥沙沉积气候干旱,湖底干涸,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不断扩大,形成了一道道平行的沟槽 垄和槽的走向与主风向一致(理解后会据图判断风向)2)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硬的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从而形成
17、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成因: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3)风蚀壁龛(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它是风于岩石表面经风化、吹蚀形成许多细小凹坑,又经风所携带的沙粒在凹坑内磨蚀形成4)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形成椭圆形的洼地,它向主风向伸展。较深的风蚀洼地如果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可形成干燥区的湖泊5)风蚀城堡: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6)风蚀戈壁滩:戈壁地面因细砂已被风刮走,剩下砾石铺盖。7)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
18、体,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n 风积地貌(1)定义:风沙流在运动中因风速降低或受到阻挡,风沙沉积形成的地貌(2)常见地貌:新月形沙丘、抛物线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等 1)新月形沙丘:若风从单一方向吹向流动沙丘,会使其迎风坡突出,形成弯弯的两翼状如新月,称新月形沙丘。特点: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迎风坡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背风坡以风力堆积作用为主沙丘等高线图图沙丘示意图图沙丘剖面图图 重点:通过沙丘判断风向2)新月形沙丘链、沙垄、金字塔沙丘沙垄:一般由新月形沙丘一端延长发展而来,先形
19、成鱼钩状的新月形沙垄,后演变成平直沙垄沙丘的迎风坡比较缓,背风坡较陡较缓一侧为上风向新月形沙丘链:由新月形沙丘相连而成,若两个方向相反风交互作用沙丘链较为平直星状沙丘:又称金字塔沙丘或锥形沙丘,是一种具有明显棱面的高大沙丘,是在各种方向风相互作用干扰下堆积而成3)抛物线形沙丘与新月形沙丘:相同点:横向沙丘;都能指示风向,分布区的风向基本固定;迎风坡缓,背风坡陡;迎风坡风力强,侵蚀作用强,背风坡风力弱,沉积作用明显。区别:抛物线 两翼指向上风方向, 新月形 两翼指向下风方向。抛物线 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两翼有植被(有植被阻挡);新月形 属于流动沙丘,两翼几乎无植被。右图:判断抛物线形沙丘的风向
20、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 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部位 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层理构造n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活动的成因:(1)沙源: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2)动力-风: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如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地形:平坦的地形,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狭管效应);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特殊天气、气候: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
21、空气活动频繁植被: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2.危害: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共设施,造成人畜伤亡。沙埋:风沙流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掩埋,对交通运输造成威胁,影响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土壤风蚀:沙尘源地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破坏农田和草场土地生产力。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3.防治:(创新设计大本P28)(1)工程措施:设置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2)生物措施:因地制宜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
22、生态用水(3)组织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等;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弱输沙能力 沙障阻止沙丘移动 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植物腐烂,增加土壤肥力,利于固沙植物的生长例:丹娘沙丘的盛行风向 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每年冬春季节(10-次年3月),降水减少,河滩(河床)裸露 冬春多大风,大风经过裸露的河滩携带大量沙尘 气流到达河岸受地形阻挡,气流上升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2.3.1喀斯特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
23、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2.分类:(1)溶解过程:CO2+H2O+CaCO3Ca(HCO3)2Ca2+2HCO3-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形成喀斯特侵蚀地貌 (2)淀积过程:Ca2+2HCO3-CO2+H2O+CaCO3结果:碳酸钙堆积作用不断进行,促使喀斯特堆积地貌的发育3.喀斯特溶蚀地貌:(1)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2)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3)石林: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如:云南石林(4)溶蚀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5)溶蚀
24、平原:大型的溶蚀洼地称为溶蚀平原,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6)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7)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流水侵蚀,峰丛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8)孤峰: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于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数十米至100米左右,是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发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9)喀斯特残丘 喀斯特地貌之间的演变过程: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溶沟)。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
25、蚀而成,喀斯特漏斗扩大形成洼地。洼地形成之后,地壳上升,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峰丛。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峰林。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孤峰)孤峰发育晚期,残丘。(10)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为圆或椭圆形,直径不足百米。(11)落水洞:溶斗下部通往地下的通道,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12)天坑: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13)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4.喀斯特堆积地貌:(1)
26、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钟乳:当地表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时,水中的杂质就会转变为碳酸钙并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石笋: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沉淀并形成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石柱: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2)钙华: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
27、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5.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点:分布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的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云南(滇)、贵州(贵/黔)、广西(桂)、重庆(渝)最为集中6.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1)岩石:岩石的可溶性:以石灰岩为主 岩石的透水性:空隙、孔隙大,透水性强(2)水体:水的溶蚀能力: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含量多,溶蚀能力强 水体流动性:大气降水多、地形坡度大、岩石裂隙大、裂隙连通性好, 则水体流动性强,水的溶蚀能力强。(3)气候:湿热的气候条件,溶蚀能力强(如: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湿润区,降水充沛)7.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容易出现石漠化现象?(1)自然原因: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
28、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 地形崎岖,坡度陡,土层薄。降水集中,多暴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部分地区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人口增多,毁林开荒,陡坡开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8.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耕地既旱又涝?(1)多旱:降水季节变率大,冬、春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岩石多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渗漏,不易储存水;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2)多涝:夏秋降水多,峰丛山地环绕洼地;平地少,暴雨时形成洪水,向洼地处汇集;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陡坡开垦土层薄,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差9.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可矿产资源的开发 奇特的地貌景观,可
29、旅游开发(2)不利:地表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 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因溶洞、地下河常造成漏水,不易水土保持 土层薄,易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10.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多山地,地形崎岖,可耕种土地资源少 地表坡度大,易水土流失 表层土壤易侵蚀,土层薄,肥力低 岩层渗水性强,地表水不易储存,地表水资源短缺 2.3.2海岸地貌1.海岸类型:基岩海岸:岩石组成海岸。主要特征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岸坡陡峭、滩沙狭窄。基岩被海浪冲击形成海蚀地貌。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在浅水形成的近岸珊瑚礁,构成了风光绚丽的珊瑚礁海
30、岸。红树林海岸则是由耐盐的红树科植物与淤泥质潮滩组合而成的海岸。砂质海岸:通常由松散、很软、很细物质如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 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长。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2. 海岸带:海洋与陆地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3 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岸侵蚀地貌、海岸堆积地貌。4.波浪作用: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 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
31、,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5.海岸侵蚀地貌:(能在图中识别出来)(1)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海蚀崖。(2)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3)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海蚀柱的形成过程:海蚀崖的下部受波浪的掏蚀作用形成凹槽,即海蚀穴,接着岬角两侧的海蚀洞被海浪蚀穿,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海浪的进一步侵蚀,海蚀拱桥顶部的岩石塌陷,形成海蚀柱。(4)岬角:向海岸带凸出在海洋中的陡峭、狭窄的夹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如:好望角6.海岸堆积地貌:(能在图中识别出来)(1)海滩:由海水搬运的
32、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可分为砾滩: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沙滩: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泥滩 (2)沙嘴: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3)离岸堤:海浪挟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4)潟湖: 被沙坝、沙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多呈狭长带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海岸。(5)潮汐三角洲:涨潮时,在潮汐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6)海湾:三面环陆,另一面为海。(7)水下沙坝:大致与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露出海面时形成离岸堤,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
33、道屏障。 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毁损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沙嘴、湾口沙坝、连岛沙洲形成过程:泥沙堆积形成沙嘴海岛与陆地开始相连泥沙继续堆积沙嘴封住湾口形成湾口沙坝 海岛与陆地相连形成连岛沙洲2.3.3冰川地貌1. 冰川: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夏季会完全融化的是季节性积雪,不是冰川)2. 冰川分类:(1)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如: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2)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3.
34、冰川作用:侵蚀、搬运、堆积(1)侵蚀:磨蚀:冰川的重量很大,冰川滑动时,不仅把岩石压碎,而且还挟带这些岩块进一步挫磨(削磨、刻蚀)冰床(可在基岩上形成擦痕和磨光面)。 拔蚀:冰川运动时,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一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2)搬运: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石块,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冰碛物(3)堆积: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川堆积物。4.冰蚀地貌:(1)冰斗:形态: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形成过程:冰川在山坡上不断刨蚀,形成
35、围椅状的洼地,即冰斗。(2)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3)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形成过程:各个方向的冰斗向山体溯源侵蚀,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山峰越来越陡峭,山脊也变成了刀刃状,这便是角峰和刃脊。(4)冰川槽谷(U型谷或冰川谷):形态: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形成过程:当巨大的冰流贯穿山麓,会塑造出开阔的冰川谷,因其横剖面呈U字形得名U形谷。冰川下蚀和展宽形成的谷地,冰川厚度越大,下蚀力越强(5)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
36、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海湾,称为峡湾,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形态: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6)冰蚀湖:冰川运动过程中侵蚀地表使其成为洼地,冰川融化后洼地内积水形成湖泊。如 北美五大湖 5.冰碛地貌: 冰碛物:指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质,组成主要是泥、沙、砾。 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1)冰碛湖:指冰川消退时,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后,积水而成的湖泊。(2)冰碛平原/丘陵:当冰河进入较暖和在地区而消融后,这些被冰河搬运的碎屑物便产生堆积,形成冰碛平原/丘陵。 如:波德平原6. 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1)
37、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2)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7. 冰碛物和河流的沉积物在特点方面的差异?(1)冰碛物:由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砾石磨圆度低,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绝大部分棱角分明。(2)河流沉积物:则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而且河流沉积物的磨圆度好。3.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
38、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大气=干洁空气+水汽+杂质2.低层大气组成及作用: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氮气(N2)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C H O N P S)在科研、工业、农业广泛应用氧气(O2)是人类和一切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二氧化碳(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保温效应”,是重要的温室气体臭氧(O3)作为净化剂、消毒剂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大气能见度降低可作为凝结核3.CO2含量增多全球变暖(1)原因: 自然:地球处于温暖期人为:化石燃料(
39、煤、石油、天然气)燃烧排放;森林面积减小,CO2吸收能力减弱(2)危害: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3)应对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 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减少森林植被破坏等适应气候变化:如 培育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等政策手段:如 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努力加强国际合作4.臭氧减少臭氧层空洞(1)原因: 自然: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 人为:人类向大气排放氟氯烃等化合物 (2)危害:人类健康:过量紫外线辐射造成免疫系统障碍,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农业:影响农作物
40、的产品和质量 生态: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引起水生生物链破坏气候:全球气候变化(3)应对措施: 选择不含氟的冰箱、空调及汽车等制品。尽量不购买使用含氟喷雾类商品。研发新型制冷设备。5.固体颗粒物增多雾霾(1)颗粒物来源:霾固态颗粒物来自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等。 (2)危害: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比如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对生态环境和交通造成危害,比如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3)形成条件: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易积累高浓度污染物。垂直方向逆温现象:逆温现象下,低空气温低,导致污染
41、物停留,不能及时扩散。悬浮颗粒物增加:近年来,随工业发展,机动车增多,污染物排放和悬浮颗粒物大增。6.酸雨:(1)定义: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2)原因: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如含硫煤的燃烧,机动车尾气 中国酸雨主要为硫酸型(3)分布:世界以德、法、英为中心北欧酸雨区 美国和加拿大在内北美酸雨区 中国西南四川盆地酸雨区(4)危害: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业生产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破坏森林 危及人体健康(5)防治: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工业生产排放气
42、体处理后再排放。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密度、运动状况 分为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l 对流层: (1)范围:贴近地面大气的最低层因纬度变化:高纬89km 中纬1012km 低纬1718km 因季节变化: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2)特点及成因: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每上升100m降低0.6。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与人类关系: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l 平流层(1)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
43、米高空(2)特点及原因:臭氧层(15-35千米)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大气以水平运动主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3)与人类关系: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l 高层大气(1)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2)特点及原因: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有极光和流星现象(3)与人类关系:在6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2.逆温:(1)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2)规律: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 或者大于0.6 ,如右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3)逆温影响:积极: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