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册第五单元1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鸦片泛滥后,林则徐曾前往汉口等地实地探查,了解到民族经济的萧条和行商店铺的艰难处境,迅速得出鸦片输入独占市场破坏商业经济的结论。这种认识A具有保护利权意识B体现对统治基础的维护C推动商战思想形成D 揭示了国内市场的广阔21839 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赈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3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
2、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4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5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3、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6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7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1842 年)上奏论道:与其消耗大量军饷调集大军与英军作战,不如一次性向英国赔款,后者不过是白银几千万两,而前
4、者很可能就是无底洞,最终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条约的赔款要求,而放弃了与英军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这段史料直接表明A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选择B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虽败犹胜C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已意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丧失D地方官员蒙混皇帝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8“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9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
5、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1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 澳门为外国人雇佣上册第五单元2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B彰显朴素的民族情怀C反映了战术的单一性D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11咸丰皇帝在批准(天津条约)之后,又令桂良等在上海利用与英、法代
6、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宁愿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了清政府A重视捍卫国家主权B仍然固守华夷观念C熟悉国际外交惯例D重视维护政治利益12 1858 年在天津谈判中, 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一直耿耿于怀。 但 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B近代外交意识渐显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天朝上国观念根除12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 1840 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 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战争费用战争赔款支出军费
7、鸦片战争1 960 万两约 4 000 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1 600 万两约 4 000 万两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B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C战争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14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第 51 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A中英两国开始平
8、等交往B清政府外交政策成熟C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D传统华夷观受到冲击15鸦片战争后,徐继畲指出:“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在乾戌方,独得金气。其地形则平上之中,容畜沧海数千里,亦与他壤迥别。其人性情缜密,长於制器。造舟尤极奧妙。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於中土,非偶然也。”上述材料表明他A最早关注欧洲历史、地理和经济B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C认识到中国丧失主权的重大危害D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16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人物评语郭士立(19 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
9、。梁启超(维新派人物)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A历史事实的评价具有多元性与系统性B学术价值是评价历史著作的唯一尺度C时代与眼界影响了对历史著作的评价D对历史著作的评价受政治因素的左右17近代中国一场战争,使“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江、浙、皖诸省往往“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其中强有力者,飞来客燕,敢欺本地篱鷃,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导致该情形
10、发生的历史事件是上册第五单元3A中英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181860 年 11 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 “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A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B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C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D与农民的关系在日趋紧张191861 年 12 月 27 日,英国海军舰队司令何伯命令舰长宾汉照会太平天国,并提出凡是挂有英国国旗的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不受检查及任何其他侵扰”等四项严重损害太平天国主权的不合理要求。太平
11、天国领导人逐条驳斥并全部拒绝。这体现了太平天国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B维护国家独立的坚定立场C抵抗侵略保卫政权的努力D坚定反帝反封的政治目标20下表为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对比,该情况表明名称发明时间国外装备淮军装备雷明顿步枪1865 年1870 年美国海军订购1873 年1874 年斯奈德步枪1866 年1867 年英国采用1873 年1874 年马蒂尼亨利步枪1871 年1871 年交付英国使用1873 年1874 年1871 式毛瑟步枪1866 年1871 年德国采用1875 年A中外军事力量趋于均衡B洋务运动促进军事近代化C列强支持中国军事发展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11879 年以
12、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2轮船招商局筹设之初,清廷给予 20 万串借款作为设局商本,年息 8%左右,后因经营困难,获准缓交官款利息。该局还获得清廷部分漕粮承运权,且有运费优待。据此可以推知A近代企业缺乏资金的来源B自然经济阻碍近代化进程C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近代民族企业的部分特征23张之洞主张“开利源,以救中国之贫弱”,担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发展实业,兴办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13、这从侧面反映了晚清A张之洞率先兴办洋务运动军事工业B实业救国思潮开启了武汉的近代化之路C地方官员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影响D湖北的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重视支持24清末湘系大员刘坤一曾指出:“今中国轮船,非招商局不可,虽许他人合股,其权操之局员,是利在数人而不在众人。藏富于民之道,亦似不如此。”其体现的主旨是A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保护洋务派的垄断利益C抵御外国资本的经济渗透D解决军工企业运输困难251876 年,英国人巴尔福说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 只要这些官员怀有私心,只对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兴趣,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
14、购进。这可以用来说明洋务企业A对西方产品过度依赖B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C受到欧美列强的控制D管理体制尚存在弊端2619 世纪 70 年代,清政府先后派遣 4 批幼童共 120 人赴美留学。下表是对他们归国后就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该现象从事行业外交 (包括海关) 海军、船业矿务电报铁路商业医业教育人数321681816754A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B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C导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有助于近代化的发展上册第五单元427表 1 轮船招商局改组(1874 年)前后上海至各口岸单位吨重运费统计表至日本至汉口至宁波至天津改组前4 两4 两25 元6 钱改组后15 两或 2 两2 两1 元或 05 元
15、3 钱或 4 钱对表 1 中运费变化的推论最准确的是A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B各口岸的近代化程度存在差异C中日之间经济联系尤为密切D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2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29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
16、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B报刊报道失实导致中国战败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D中国的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30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战,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31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基于此,他们力图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
17、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D革新原有政治制度321895 年康有为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主张;张之洞在劝学篇里也明确表示:“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康有为在上海成立推动变法的强学会,恳请张之洞出任会长,张慨然应诺,捐助白银1500 两作为开办费。据此可以判断二人A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B阶级属性本质相同C对救亡图存有所共识D改革主张渐趋一致33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创办学会的热潮。到 1898 年 9 月“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的各类学会就有 70 余个,有政治性学会,也有各种专门学会,如算学会、测量会、不缠足会、农学会、法律学会等。这反映出当时A民众结社权利得到清
18、廷认可B维新变法运动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C近代中国救国思潮的复杂性D维新进步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34戊戌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 1909 年,新式学堂已达 59117 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据此分析可知A戊戌变法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建树B戊戌变法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C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D戊戌变法建立起近代代议制政体35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所
19、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36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提倡类似日本和德国的集权制君主立宪;戊戌变法以后,他提倡类似英国的虚位君主立宪。这表明康有为A否定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B对立宪模式的选择有所改变C维新变法的思想并不成熟D对君主立宪的理解逐步加深37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外国人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法律裁决。清末进行了仿上册第五单元5效西方的司法改革,1906 年清政府拟订了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这表明A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B中国司法近代化逐渐加强C在华洋人反对领事裁判权D中国建立完善的司法体系38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
20、,不准驶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等主张。这些主张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义和团运动时期39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做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40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
21、南来的贡米运输在 1900 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411907 年,农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 1 000 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 000 万元以上者赏子爵。此前曾国藩不过是侯爵,李鸿章不过是伯爵,而子爵、男爵有很多百战功高之将士所不可企及。此章程出台是为了A激励广大将士建功立业B发展实业以挽救统治危机C削弱汉族地主官僚实力D优化政府官僚体系的结构42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
22、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4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A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C帝国主义列强利益高度一致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44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 12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A武力震慑B文化侵略C严刑惩凶D心理征服45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
23、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A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B清政府试图阻止列强瓜分中国C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上册第五单元6461901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A改变了总理衙门的职能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局面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促进了外交近代化发展471903 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
24、。”此文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B蕴含着民主革命的思想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48对图 2 解读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让留日人数锐减B推翻清政府是留学日本的内在动力C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留日人数激增D日本取代西方成为中国的学习对象二、非选择题1(13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
25、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材料二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清末民国初年1905 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林则徐禁毁鸦片“英兵来攻”“宁波之战”等为题来讲述鸦片战争。如写南京议和:“复用伊里布、琦善驰援请和,遂令璞鼎查于江宁为盟书。其略曰:中国焚英鸦片,偿银二千六百万两,以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厦门为英国交易之区,香港永归英国。中英官吏,以同等交接。”这里也只是简要地介绍了
26、南京条约的内容1913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新制本国史,对鸦片之战争写道:“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以兵吓英商。战争爆发,清战败,签订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流毒遍于中国矣。”这里对鸦片战争的叙述,有两处变化:一是在中外条约上,还提到了法国、 美国与中国订约。 二是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上,注意到鸦片战争未能禁止鸦片,以至于鸦片流毒中国摘编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和民国初年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什么异同?结合时
27、代背景分析不同认识的原因。(9 分)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上册第五单元7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
28、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 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6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8 分)3 (25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29、。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1842 年签订的
30、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摘自中英南京条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8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
31、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7 分)4(14 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美),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 年)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
32、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1)根据材料一回答,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8 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思想的进步之处。(3 分)上册第五单元8(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
33、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3 分)5(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増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材料二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
34、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則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則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6 分)6(20 分)边疆治理是我
35、国历史和现实的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秸、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摘编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材料二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衰病余生,何能担荷重任?唯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使我首尾不能相顾”云云。现值俄使由湖北、陕西前来,到兰接见后,由凉、甘、安、肃赴哈密,由哈密归国。所遣两使名为游历,实则窥我虚实。此时西事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摘编自欧金林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的家书材料三在边境加强相互信任
36、和相互裁军等军事领域的谈判在“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形成之时就基本结束了,由于这一机制是在对谈判成果认证之时而形成的,因此,边境地区安全算是该机制的前奏曲,接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才是主角。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向世人证明,只要国家秉持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的理念和态度与他国交往,形成一个公正的、和谐的新国际社会并不是一种奢望。摘编自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1)写出材料一中所记述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8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左宗棠为何以“衰病余生”经略新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左宗棠主导下清政府维护新疆主权的方略。(6
37、 分)(3)相比于“上海五国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有着怎样的发展?结合该组织的发展进程,简要概括其对新时期边疆治理的启示。(6 分)7 (15 分)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72 年,清政府正式选派 120 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 120 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
38、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 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 13 人,到 1905 年达到高潮,约有 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上册第五单元9“庚款留学” 在 1909 年一 1937 年之间, 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 1971 人, 并带动了大量 “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1915 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 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 1920
39、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 1600 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 1920 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50 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 1950 年开始到 1966 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 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 3996 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40、从 1978 年到 2012 年年底,短短 34 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 26447 万人,其中超过 90%是自费留学生。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6 分)(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9 分)8(12 分)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
41、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 世纪 60 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表 4 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表 4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道光最初 10 年50 余次不满 10 次道光十六年(1836 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6 次5 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 次14 次咸丰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 5 次逐渐取代天朝光绪几乎不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9(
42、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存在着几种不同性质的资本主义运动。只有民族资本主义才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有利的,才是进步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则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因素,是反动的。中国不是多了民族资本主义,而是多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比较起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十分微弱的。因此,不加分析地以资本主义运动作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难以令人首肯的。摘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
43、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上册第五单元10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ADADC6-10DACAB11-15BBDCD16-20CBBBB21-25BDCBD26-30DDDCD31-35DCDCA36-40BBDCC41-45BCBAD46-48DCC二、非选择题1答案:(1)战术方针:不深入中国内陆作战;占领沿海岛屿、封锁海口,扣留商船;战略战术机动灵活,集中兵力,各兵种协同作战。(4 分)(2)相同点:都认为战争爆发与英国对华走私鸦片有关;都指出中国战败,签订条约;条约内容主要涉及割地赔款和五口通商。(3 分)不同点:民国初期教科书涉及鸦
44、片战争的影响,注意到鸦片战争未能禁止鸦片;清末教科书未提到相关影响。(3 分)原因:清朝腐朽统治已被推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有个深化的过程。(3 分)2答案:(1)趋势: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 (6分)(2)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8 分)3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任答三点,6
45、分)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2 分)(2)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允许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任答五点,10分)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7 分) (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4答
46、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2 分)观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的不足。(3 分)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3 分)(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 分)(3)作用: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 分)5答案:上册第五单元11(1)原因: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6 分)(2)影响: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
47、成。(或阻碍民族工业发展)(6 分)6答案:(1)制度:羁縻府州制。(2 分)主要内容:其部落首领列置州县;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不编户籍,不上贡赋;受都督府监领。(4 分)重要意义:促进民族融合,利于边疆治理,有助于“贞观之治”。(2 分)原因:英、俄等列强图谋侵略新疆,危害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左宗棠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 分)方略:武力抗击侵略、外交谈判、设置行省。(3 分)发展:从突出安全合作到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或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多边合作);成员国多了乌兹别克斯坦。(3 分)7答案:(1)从官费留学为主到自费留学为主;从主要留学欧美、日本到苏俄(
48、联)、东欧再到目的地的多元化;从被动留学到主动留学。(6 分)(2)19 世纪 70 年代,在内忧外患背景下,清政府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其中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西方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国防等的近代化。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主动官派留日学生、“庚款留学”以及海归精英们发起的自愿赴法留学,使许多留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对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干部基础和思想基础。国民大革命时期,留学苏俄潮兴起,培养了一批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49、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学生走出国门,学习引进苏联、欧美、日本等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为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综上所述,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留学史,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努力的奋斗史。(9 分)8答案:【评分参考】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2 分)。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 分)。阐释: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1)称呼词语的变化: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2 分)(2)称呼词语的变化
50、原因:近代中国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在与外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认识逐渐加深。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3 分)(3)称呼词语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由傲慢自大轻视西方到正视学习西方。(3 分)。(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 2 分)表述: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 分)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1 分)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0 分)9答案:示例:观点:应辩证地看待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