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壹壹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目录贰贰秦朝的政治制度 叁叁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一)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约公元前2070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世袭制王朝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世袭制王朝国家夏,禹就就是夏朝的君主。国家夏,禹就就是夏朝的君主。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子,使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己。是谓小康。是谓小康。 礼记礼记礼运礼运(一)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思思 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 传传 贤贤 禅禅 让让 制制 传传 子子(二)商朝的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1.1.内服: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2.2.外服: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左传“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侯归之。” 史记史记 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特点:特点: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服的实际权力,但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
4、是有限的,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直接控制限的,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与间接控制相结合;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的政治体制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1.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 ?同姓:同姓:亲族亲族异姓: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族遗民之国)。”
5、” 钱钱 穆穆2.2.目的:目的: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有效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周王室统治。统治。强化王权,巩固周王室统治。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顾炎武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德明慎罚德明慎罚”的方针。这起到的方针。这起到了了“镇抚各族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
6、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
7、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左传桓公五年桓公五年(三)西周的政治体制1.分封制3.3.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的影响: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使西周形成使西周形成“周王周王- -诸侯诸侯- -卿大夫卿大夫- -士士”的等级序列的等级序列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
8、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统治;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引发春秋战国时期分裂格局局面。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引发春秋战国时期分裂格局局面。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政由方伯。 史记史记周本纪周本纪 (楚庄王)八年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对曰:“在德不在鼎。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9、。”王孙满王孙满曰: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楚王乃归。史记史记楚世家楚世家(三)西周的政治体制1.分封制4.4.分封制的瓦解:分封制的瓦解: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原因:春秋时期原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生产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力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三)西周的政治体制2.宗法制1.1.含义: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10、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2.2.目的: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3.特点: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
11、何种特点?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三)西周的政治体制2.宗法制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班固白虎通义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
12、乱。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家国同构:家国同构: 家家 是是小小 国国 , 国国 是大是大 家家 。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的政治模式。探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作用?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作用?u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u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巩固分封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巩固分封制;宗宗
13、法法制制礼礼乐乐制制度度分分封封制制政治政治上体上体现现权力权力分配分配权力权力继承继承依依 据据活活动动准准则则维维护护工工具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厉王虐,国人谤王。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国语周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国语周语上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
14、,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左传襄公十四年襄公十四年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四)原始民主传统(四)原始民主传统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对后世政治有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一定影响(五)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五)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材料四:材料四: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的统治权力,君
15、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材料二: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材料一: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家国一体 的局面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以分封制
16、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核心形成了“天子天子诸侯诸侯卿大夫卿大夫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固定,很难逾越。根据材料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有哪些?有哪些?u1.1.等级森严,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u2.2.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u3.3.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u4.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迷信色彩浓厚;u5.5.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17、(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
18、社会转型,逐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上)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内容:1.皇帝制度 秦初并天
19、下,令丞相、御史曰: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妙妙之身,兴兵诛暴寡人以妙妙之身,兴兵诛暴乱乱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 ” 。王曰:。王曰:“去去泰泰,著,著皇皇,采上古,采上古帝帝位号,号曰位号,号曰皇皇帝帝。他如议。他如议。” ” 制曰:制曰:“可可” ” 朕为始皇帝。朕
20、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决于上。” 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思思 考:以上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考:以上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核心、皇位核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核心)(二)内容: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 1)职责:)职责:(2 2)特点:)特点:
21、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家天下”的特点。的特点。(3 3)运行机制运行机制:三公九卿以三公九卿以“廷议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作用:作用: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帝手中。(二)内容:3.廷议制度(三)内容
22、:4.地方制度郡县制(1 1)原因)原因:总结春秋战国以来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教训的历史教训秦实现了统一。秦实现了统一。(2 2)内容:)内容: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蔚丞和郡蔚县置县令、县丞、县蔚县置县令、县丞、县蔚(3 3)特点:)特点: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地方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秦朝郡县图秦朝郡县图(三)内容:4.地方制度郡县制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乃今皇
23、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黔首(百姓)康定,利利则长久则长久。 金石萃编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秦绎山刻石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4 4)作用)作用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四)内容:5.文书行政管理制度(1 1)条件)条件:郡县制的推行;:郡
24、县制的推行;秦统一后,统一车轨,修秦统一后,统一车轨,修驰道,形成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发达;建立了以邮传为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发达;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严密。(2 2)特点:)特点: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四)内容:5.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萧何入秦,收拾文
25、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东汉王充在论衡(3 3)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枢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1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仍
26、为三公九卿制。(2 2)中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中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朝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负责决策) 作用作用:通过启用通过启用亲信,亲信,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3 3)西汉晚期以后,)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的权力逐渐增大。(4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一)中枢政治制度的演变2.隋隋唐三省六部制唐三省六部制 “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钱穆国史新论主要内容或职责:主要内容或职责:( (见
27、课本见课本) )(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3.宋代宋代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1 1)机构及职责:)机构及职责:(见课本)(见课本)(2 2)特点:)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 削弱,皇权再次加强。削弱,皇权再次加强。(3 3)影响:)影响: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加强了皇权;权力分割过细,制度过于僵化,影权力分割过细,制度过于僵化,影响了行政效率;响了行政效率;官僚机构重叠,官员数目大增,导官僚机构重叠,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
28、“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者,置之重典(重刑)。” 明太祖明太祖皇明祖训皇明祖训1.1.废丞相:废丞相:洪武十三年(洪武十三年
29、(1380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亲理政务,绵延1000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5.明代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废丞相设内阁(1 1)原因:)原因:历史原因: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历史原因: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度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前朝教训:吸收前朝丞相权势过重,前朝教训:吸收前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教训。妨碍皇权的教训。现实原因:现实原因:丞相丞相( (胡惟庸胡惟庸) )骄横骄横专权。专权。根本原因根本原因: :加强皇权的需要。加强皇权的需要。(2 2
30、)影响:)影响: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2.2.内阁制: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1 1)原因:)原因: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工作压力成倍增加。(2 2)性质:)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 政务的秘书机构。政务的秘书机构。(3 3)职责:)职责:大学士大学士“票拟票拟”,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31、皇帝中枢首脑。皇帝 “ “批红批红”。(4 4)影响:)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5.明代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废丞相设内阁 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6.清代清代设置军机处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设置原因:)设置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32、办理西北军务(2)特点:)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高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高(3)职能:)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品级不高,无决策权品级不高,无决策权(4)影响:)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6.清代设置军机处清代设置军机处阶段阶段调整、演变情况调整、演变情况趋势趋势两汉两汉魏晋魏晋隋唐隋唐北宋北宋元朝元朝明朝明朝清朝清朝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君主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实行二府三
33、司。实行二府三司。设中书省替代三省设中书省替代三省; ;形成一省两院制形成一省两院制废丞相,设置内阁。废丞相,设置内阁。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 两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郡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推恩令、刺史州郡县;州郡县;州县二级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制;藩镇道州县制;藩镇(节度使)(节度使)割据;割据;路府县制;(路府县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省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三司府县三级制;三司府县三级制;(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汉初郡国并行制(1)(1)含义: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
34、时,又分封诸侯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王国。(2)(2)原因: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3)(3)弊端:弊端:随着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威胁中央集权,到汉景帝威胁中央集权,到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时爆发七国之乱。(4)(4)平定:平定: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取消诸侯王的治民权,减,取消诸侯王的治民权,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地方行政单位。管理的地方行政单位。(5 5)汉武帝推行汉武帝推行“
35、推恩令推恩令”,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2.西汉郡、县二级西汉郡、县二级制制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分曹属吏。3.东汉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5
36、.隋唐州、县两级制隋唐州、县两级制(1 1)隋朝:)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县二级制。(2 2)唐朝:)唐朝:(1 1)唐朝把全国划分成)唐朝把全国划分成1010道、后增至道、后增至15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2 2)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 3)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6.宋代路、州(府)、县三级制宋代路、州(府)、县三级制 吸取唐末藩镇割据教训,吸取唐末藩镇割据教训,宋宋加强对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控制
37、,把地方的权、钱、兵收归中央;,把地方的权、钱、兵收归中央;宋宋改道为路,监督州县官吏,改道为路,监督州县官吏,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形形成路成路府府(州、军、监)(州、军、监)县三级制。县三级制。7.元朝元朝省、路、府省、路、府、州、县州、县 “ “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 元史元史百官志七百官志七(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8.明清明清省、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特征、影响?1.1.原因原因:( (1)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
38、央集权的保护。(2)(2)政治上,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政治上,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4)(4)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 2.特征:(1)(1)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2)(2)趋势: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趋势: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
39、.影响:(1)(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
40、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政层级变化的主因01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革的基本方法02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低的局面出现。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沿袭
41、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政层级变迁的主线03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级结构变化的特征04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本课小结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夏朝的政治体制夏朝的政治体制商朝的政治体商朝的政治体制西周的政治体制西周的政治体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