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8682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11959 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 150 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 年),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榷场贸易()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C有效地控制了周

2、边少数民族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31657 年,荷葡战争时,荷兰搬出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驳斥当时西葡认为“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称公海应如空气般拥有航行自由。这反映了()A西葡仍是海上殖民强国B海洋是国家自由的保障C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主流D航行自由逐渐国际法化4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新罗文化十分发达B新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C中国文化对新罗影响大D新罗已经学会了印刷术5如图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对其共同点认识错误的是()A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实行了特殊的

3、社会制度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6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它()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7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81902 年,晚清桐城派教育家吴汝纶指出“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层差不齐,此为国民国体最要之义”。他主张向日本学习,在学校推广国语教育。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以京音统一天下音律,以实现语音统一。这表明吴汝纶认识到语言

4、统一()A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B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便于民众接受西方的文明D利于加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9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一职,掌管宾客事宜,迎送接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外国的王公、使臣来朝。这一职位是()A典客B大鸿胪C护乌桓校尉D礼部1016 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A教育摆脱宗教束缚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国家的兴起D封建王权的强化111648 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

5、,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12列宁在 1916 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民族整体自决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13关于至尊

6、法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534 年,由英国议会通过B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C规定教会召开宗教会议,事后必须向国王汇报D规定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14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主要负责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联合国大会C联合国安全理事会D联合国维和部队151972 年,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 1710 枚,苏联 2358 枚。这一协议()A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C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16自 1840 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

7、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B尊重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C让少数民族当家做主D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17梁启超在 1901 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中,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一通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即中国民族与亚各民族交涉频繁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对其分期着眼

8、点表述最准确的是()A.民族的融合B文化的交融C种族的竞争D民族的交涉181928 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表明,非战公约()A真正保证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B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C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意愿D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19如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联”,马儿背上写着“和平”,大车上写着“国际事务”,指示牌上写着“结束战争”。该漫画反映国联的实质问题是()A不

9、具普遍性和权威性B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D大国操纵,和平作用有限202018 年,民族 8 省区生产总值突破 9 万亿元,与 1952 年相比年均增长 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3983 元、11426 元,与 1978 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 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 8 省区贫困人口从 3121万人减少到 603 万人。这反映了()A注重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实现持续性发展B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C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D民族地区进步成就辉煌,实现跨越式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10、 小题小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二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11、。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22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材料二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

12、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 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13、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表现1500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西欧的地域界线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宗教改革之后,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法国大革命时期19 世纪 70 年

14、代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上表为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拟

15、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时期从政府到民间,往往都是重视蒙古、西藏和新疆问题,而对西南、东南沿海的边疆问题比较忽略。除此之外,民国政府对国防的重视也历来不够,即使在受到俄、英侵略严重威胁的新疆,也没有给予应有的财力支援,民国建立后,尽管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但在实践中仍然较大程度地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以武力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在治边思想上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怀柔、移民实边、镇抚兼施等观念,但也产生了国家主权的观念和现代边政思想。摘偏自方素梅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观念和

16、治边思想材料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使“中国”从观念上国家向民族实体的扩展。如内蒙、西藏、新疆等情况所示,在 1949 年以前这些边疆民族的自发的政治能量取向,向非是向中国本部靠拢。中国共产党以内蒙古的政治模式为先导,把区域自治应用于所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内蒙自治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验:容忍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 1949年 9 月 22 日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摘编自刘晓原边疆中国和 1949 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政府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的特点,结

17、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采取的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答案与部分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小题.1C解析:根据材料“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 150 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可知,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C 项符合题意。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的说法错误,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B 项排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项排除。2B解析:榷场属于宋、辽、金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场所,是当时各个政权之间

18、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设置榷场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即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故选 B 项。3B解析:题干中的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根据所学可知,17 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所以驳斥“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强调“公海有航行自由”,表明海洋对国家自由有很重要的意义,故选 B 项;题干反映了西葡的主流观点遭到驳斥,反映了西葡的海上大国地位已动摇,17 世纪荷兰海上力量强大,排除 A 项;仅据题干内容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题干只是反映了荷兰提出公海航行自由,并未涉及国际法化,排除 D 项。4D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看不出新罗已经学会印刷术。

19、5C解析:依据材料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因此 C项符合题意;两者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A、B、D 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6D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后来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7B解析:根据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说明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故 B 项正确。8D解析:根据材料“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层差不

20、齐,此为国民国体最要之义”“以京音统一天下音律,以实现语音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吴汝纶认为语言统一对于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加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D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语言统一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方面,与国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关系,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 B 项;材料与接受西方文明无关,排除 C 项。9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汉朝机构主要管理民族事务等,故选 B 项。典客是秦代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故排除 A 项;护乌桓校尉只管理特定地区(东北)少数民族事务,故排除 C 项;礼部是隋唐时期设立的,故排除 D 项。10C解析:根据材料

21、可知,宗教改革之后民族国家兴起,从而推动本国大学的建立,故选 C 项。材料中的大学由新教所创立,所以教育不可能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 A 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诸多新大学的成立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 B 项;在 16 世纪,欧洲有些国家没有实行君主制,排除 D 项。11A解析:据材料“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故选 A 项。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 B 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 D 项。12C

22、解析: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认识以及民族自决与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关系,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民族整体自决,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 D 项错误。13C解析:教会召开宗教会议,事先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故 C 项错误。14C解析: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要责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15D解析:根据材料“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可以得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致力于限制军备竞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

23、势,故选 D 项。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给双方带来巨大威胁,不符合美苏双方的国家利益,最终促成了两国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这不能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故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项以偏概全,排除。16B解析:根据材料“1840 年以来”“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可知中国各个民族为民族解放做出共同贡献,这也可以论证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传统的,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7D解析:根据“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可知

24、,其分期着眼点是民族的交涉,故选 D 项。民族融合不符合“与西人交涉竞争”,排除 A 项;B、C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8B解析:由材料“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可知缔约国之间的争端只能用和平方式得以解决,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故选 B 项。“真正保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 项;“共同意愿”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持久的和平”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19D解析:画中代表国联的“车夫”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但“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分

25、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这幅漫画揭示国联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无法挡住战争的步伐,故选 D 项。20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D 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民族地区的生态、法治问题,排除 A、B 两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排除 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小题.21(1)北宋“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

26、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2)新变化: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从生产方式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第(2)问,根据材料“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可知,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疆

27、域;从民族的数量看,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根据材料“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可知,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根据材料“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可知,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22(1)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事实: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抗美援朝。(2)变化: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到联美抗苏。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3)内涵: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28、根据材料一中“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可知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第二小问,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可知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主要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和抗美援朝。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经历了同时对抗美苏到联美制苏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调整外交政策,促使中国取得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等外交成就。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

29、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特色道路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归纳新时期外交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23示例:论题:欧洲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阐述:1500 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文艺复

30、兴和宗教改革使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各国君主纷纷开疆拓土,形成以领土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权概念。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拥有法兰西公民身份的法国人,积极投入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当时,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欧各国之间展开激烈斗争,统治者宣称本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出现新的变化。西欧国家由欧共体到欧盟,联合程

31、度不断加强。总之,民族国家的构建不同导致了不同特点的民族主义出现,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民族主义的形式也日益丰富。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和确定选题的角度极为关键。首先,本题围绕“民族主义发展”的角度,确定的论题可以有“民族主义内涵的丰富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对于世界的发展和促进”“民族主义群体的发展日益壮大”“民族主义对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等等。其次,根据相关的论题从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例如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战争、两次工业革命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语言的组织和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尤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定的论题,阐

32、述必须史论结合,有史实依据。24(1)特点,边疆观念只重边,不重防,对不同边疆地区的重视也存在差异;治边思想新旧并存,受传统治边思想影响大。原因:民国时期,中国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国政府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官僚地主、军阀等统治集团利益的中央政权,他们在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时候,依然以维护自身统治利益为主。(2)历史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实现了内蒙古地区的统一和民主,保障了蒙古族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全新的地方自治政权,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了蒙古族与内地

33、的文化融合,加强了内蒙古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北部边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重视蒙古、西藏和新疆问题,而对西南、东南沿海的边疆问题比较忽略”“但在实践中仍然较大程度地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以武力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治边思想上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怀柔、移民实边、镇抚兼施等观念,但也产生了国家主权的观念和现代边政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内蒙自治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验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实现了内蒙古地区的统一和民主、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全新的地方自治政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等方面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