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49130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第 1717 课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单元课标本单元课标1.6.1.6.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重要措施;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

2、产生及其实行情况。要点要点学纲学纲学习重点学习重点一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参参见表见表 1 1)(一)战国秦汉:编户制度(编户齐民)、分(一)战国秦汉:编户制度(编户齐民)、分类户籍制度类户籍制度(二)两晋南朝:黄籍和白籍、(二)两晋南朝:黄籍和白籍、“土断土断”(三)隋唐:(三)隋唐:“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四)宋元:主户与客户、(四)宋元: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诸色户计”(五)明清:黄册(五)明清:黄册1.1.历代户籍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制度的演变;2.2.历代基层历代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3.3.历代社会历代社会救济政策救济政策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

3、会治理(参见表治理(参见表 2 2)(一)历代基层组织(乡里(一)历代基层组织(乡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政策(一)实施原因(一)实施原因(二)概况与特点(二)概况与特点1.1.概况:救济力量、救济对象与救济形式等概况:救济力量、救济对象与救济形式等2.2.特点特点(三)实施的作用(三)实施的作用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表(表 1 1)历史时期历史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情况户籍制度演变的情况战国战国秦汉秦汉战国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 制定户籍制定户籍, 始

4、于始于战国战国时期时期。 公元前公元前 375375 年年, 秦献公秦献公“为为户籍相伍户籍相伍” 。 商君书说商君书说: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死者削。 ”秦朝秦朝实行实行分类登记分类登记制度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宗室籍籍、官吏的官吏的宦宦籍、籍、商贾商贾的市籍等的市籍等汉朝汉朝管理人员管理人员: 丞相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主管全国户籍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籍登记与人口调查户籍登记与人口调查:百姓被政府编入户籍后百姓被政府

5、编入户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编户齐民齐民” 。政府为掌握。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户籍散乱(原因原因:战事频繁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国家争夺人口)两晋两晋南朝南朝西晋西晋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称为“黄籍黄籍”东晋东晋南朝南朝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黄籍进行登记;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郡、县人

6、口以县人口以“白籍白籍”进行登记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不向白籍人口征收人口征收赋役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实行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实行“土断土断” ,使白籍人口,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土著化,承担赋役,承担赋役隋唐隋唐隋朝隋朝隋建立后,命州县官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大索貌阅” ,重新核定户籍,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元宋元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主户指拥有土地土地、缴纳缴纳赋税赋税的税户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佃户元朝元朝以职业定户籍: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

7、匠户以职业定户籍: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诸色户计” ;固定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固定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清明清明朝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户帖制度;制度;明承元制,仍以明承元制,仍以职业职业定户籍,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定户籍,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户籍册称“黄册黄册” ,以,以里甲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房屋清朝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普通

8、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清前期赋役制度赋役制度改革后改革后,户籍地作用朋为削弱户籍地作用朋为削弱。乾隆乾隆年间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思考点思考点 1 1历代王朝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东晋和宋朝的户籍变化背后历代王朝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东晋和宋朝的户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东晋户籍变化原因:东晋户籍变化原因:政治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开发

9、江南;政府重视开发江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朝户籍变化原因宋朝户籍变化原因:土地制度变化土地制度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盛城市兴盛;社会贫富分化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剧。史料阅读与解析史料阅读与解析 1 1材料: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将工匠编入专门的材料: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匠籍” 。明代沿袭了元。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代的匠籍制度,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隶属于官府。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皆父死子继皆父死子继,永充匠役永充匠役。轮班匠要定期到京师手工业作坊无偿服役轮班匠要定

10、期到京师手工业作坊无偿服役 3 3 个月个月,称称“一班一班” ,其周期因行业而其周期因行业而异异,一年至五年不等一年至五年不等。住坐匠主要是京师附近的工匠住坐匠主要是京师附近的工匠,每月上工每月上工 1010 日日,有一定报酬有一定报酬。这种这种匠籍制度限制了工匠独立自主的经营。匠籍制度限制了工匠独立自主的经营。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工匠以怠工、隐冒、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轮班匠的劳动是无偿的,工匠以怠工、隐冒、逃亡等手段进行反抗。14851485 年,明政府年,明政府允许轮班匠以银代役允许轮班匠以银代役。从从 15621562 年起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政府则以银

11、雇工。这样这样,轮班匠实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到了清代顺治二年(际名存实亡。到了清代顺治二年(16451645 年年)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 “各省俱除匠籍为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民” ,免征京班匠价。持续了,免征京班匠价。持续了 4 4 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匠人获得了自由身份。个半世纪的匠户制度正式终结,匠人获得了自由身份。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对轮班匠一律征银的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对轮班匠一律征银的背景。背景背景:匠籍制度挫伤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匠籍制度挫伤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工匠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工匠采

12、取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中的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中的货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历史作用。作用:作用:调动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调动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表(表 2 2)时期时期历代基层组织(乡里制度)历代基层组织(乡里制度)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社会治理

13、秦汉秦汉县下设乡和里:县下设乡和里:建立建立什伍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组织,以五家为伍,十乡设三老乡设三老,掌掌教化教化;设设啬夫啬夫,掌狱讼掌狱讼、赋税赋税;设设游徼游徼,掌捕盗;,掌捕盗;里设里设里正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传递政令和和维维护治安护治安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唐朝以以百户百户为里为里,五里五里为乡为乡,城内设坊城内设坊,郊外设村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设里正、坊正、村正实行实行邻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宋朝宋朝王安石变法实施王

14、安石变法实施保甲保甲制制明朝明朝实行实行里甲里甲制,制,十户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里,设甲长、里长;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十家牌法,要求十,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家总编为一牌十家牌法中十家牌法中, 每牌并列各户姓名每牌并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牌察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就向官府举报清朝清朝清初实行清初实行里甲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保甲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牌

15、长;十牌为甲,设十牌为甲,设甲长甲长;十甲为保,设;十甲为保,设保长保长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各户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征发赋役和和维护稳定维护稳定。 历代政府注重在基层组织建立民众的历代政府注重在基层组织建立民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与与相互监督相互监督机制。机制。史料阅读与解析史料阅读与解析 2 2材料材料: (乾隆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17571757 年年)更定保甲之法更定保甲之法:一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奇零散处

16、,通融编列通融编列) ,立牌长立牌长;十牌为甲十牌为甲,立甲长立甲长;三年更代三年更代。十甲为保十甲为保,立保长立保长,一年更代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户口一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户口一根据材料,概括清代基层治理的特点。根据材料,概括清代基层治理的特点。特点:特点:组织严密(层级分明组

17、织严密(层级分明) ;职责清晰;职责清晰;乡绅发挥较大作用(乡绅发挥较大作用(公举有名望的乡公举有名望的乡绅出任绅出任“三长三长” ) ; “三长三长” (基层管理人员)定期更换;(基层管理人员)定期更换;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学习要求:阅读本目相关内容,归纳概括以下几个问题:学习要求:阅读本目相关内容,归纳概括以下几个问题:(一(一)封建时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原因有哪些?封建时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原因有哪些?1.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人民生活缺少

18、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孟子尖锐批评了统治者孟子尖锐批评了统治者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的行为的行为; 墨墨子子 七患说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中国有尊老养老的传统;中国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社会结构的作用。作用。3.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 ,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二)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有哪些特点?并举例说明。(二)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9、有哪些特点?并举例说明。1.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3.3.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体现一定的社会文明体现一定的社会文明。如汉朝如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定;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

20、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2.2.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有有积储备荒积储备荒,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助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宗族内部救宗族内部救济;济;慈善机构实施救济;慈善机构实施救济;以富济贫,等等。以富济贫,等等。4.4.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5.5.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

21、生活中的赈济。活中的赈济。(三)说明封建时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作用。(三)说明封建时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作用。1.1.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2.2.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史料阅读与解析史料阅读与解析 3 3材料一材料一: 礼记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周礼周礼地官地官遗人中

22、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邦之委积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以恤民之艰阨;门关之委积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以养老孤;郊里之委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根据材料一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储蓄和备荒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储蓄和备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重视储蓄备荒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重视储蓄备荒的原因。原因。特点特点:储蓄和备荒意识较强储蓄和备荒意识较强;政府是储蓄备荒的主体政府是储蓄备荒的主体;形成相对完善的储蓄备荒形成相对完善的

23、储蓄备荒体系。体系。原因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频发;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人民生活缺使人民生活缺少保障少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进行的需要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进行的需要;缓和社会矛盾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维护统治的需要。材料二材料二: “养老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 王制记载王制记载: “殷人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汉代,统治者强调以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

24、下孝道治理天下。 王杖诏书王杖诏书中规定中规定:7070 岁以上的老人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凭此杖,老人可享老人可享受受 600600 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地方,解决民间纠纷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称为“观酺观酺” 。如康熙六如康熙六十大寿时十大寿时,举办举办“千叟宴千叟宴” ,宴请天下老人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对于年过百岁

25、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升平人瑞匾额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特点:特点: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材料三材料三:范文正公范文正公,苏人也苏人也,平生好施与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疏而贤者,咸施之咸施之。方贵显时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

26、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而时其出纳焉。以其所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屏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钱公辅义田记钱公辅义田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义田设立的背景及其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义田设立的背景及其特点。设立背景设立背景:宋代土地制度演变宋代土地制度演变,主户客户区分主户客户区分、贫富差异明显贫富差异明显;宗法社会结构的延宗法社会结构的延续续,聚族而居聚族而居(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在民间兴起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在

27、民间兴起) ;受受“治国治国、齐家齐家、平天下平天下”儒家理念儒家理念的影响;的影响;宋朝廷重视社会救济的影响;宋朝廷重视社会救济的影响;民间慈善、救济活动的兴起。民间慈善、救济活动的兴起。特点特点:明确救济对象明确救济对象( “亲而贫亲而贫,疏而贤疏而贤” ) ;明确救济范围明确救济范围(族人族人“嫁娶凶葬嫁娶凶葬” “屏屏而家居俟代而家居俟代” ) ;有规范管理(有规范管理( “择族之长而贤者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主其计” , “时其出纳时其出纳” )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材料一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

28、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

29、朝时期,政府有明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严查考生的户籍。士制度,清政府还要严查考生的户籍。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

30、点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的历史作用。 (1212 分)分)特点: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持续时间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持续时间长) ;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以家庭为本位;本位;社会功能多样;社会功能多样;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任答(任答 3 3 点点 6 6 分)分)作用: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体现区域公平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体现区域公平) ;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序;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

31、;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动。 (任任答答 3 3 点点 6 6 分)分)材料二材料二: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户籍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国籍”规定规定但是近代以来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由于缺失专门处理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国籍”问题的法问题的法律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人身份的认同危机。1901907 7年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

32、制定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 ,规定凡生于荷兰属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

33、这可能给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排满”的的“汉族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19091909 年清政府颁布了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大清国籍条例 。其中明其中明确规定确规定, “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而父为中国人者” “生于父死以后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 “母为中国人母为中国人,而父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无可考或无国籍者” ,不论是否生于中国不论是否生于中国, “均属中国国籍均属中国国籍” 。从而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从而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华侨有了法律上的

34、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缪昌武、陆勇缪昌武、陆勇 与近代与近代“中国中国”观念的重塑观念的重塑根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及意义及意义。 (1010 分)分)原因原因:国人出现对自身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人身份的认同危机;海外华人的强烈要求海外华人的强烈要求;西方西方法律的影响;法律的影响;阻止阻止“排满排满”革命革命。 (任答(任答 3 3 点点 6 6 分)分)意义:意义: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

35、华侨;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 (任答(任答 2 2 点点 4 4 分)分)材料三材料三:19551955 年年 6 6 月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对农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做出明确划分,国家解决城镇户口的粮食供应,每月发给相应的柴米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做出明确划分,国家解决城镇户口的粮食供应,每月发给相应的柴米油盐油盐,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口结构由此开始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口结构由此开始。198419

36、84 年年 1010 月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颁布自理口粮户口颁布自理口粮户口,这种户口与城市户口同属于非这种户口与城市户口同属于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19921992 年年 8 8 月月,公安部发出公安部发出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 ,决定在小决定在小城镇城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农民进城自理口粮农民进城自理口粮,到到 20002000

37、年止年止,我国城镇人口达到我国城镇人口达到 4545 594594 万人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占全国人口的 36.09%36.09%,与与 19901990 年相比增加了将近年相比增加了将近 10%10%。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说明 2020 世纪世纪 8080 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6 6 分)分)背景:背景:旧的户籍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旧的户籍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限制了人口流

38、动;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 (4 4 分)分)趋势: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趋势: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 (2 2 分)分)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 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

39、,宣讲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重农桑以足衣食” “训子弟以禁非训子弟以禁非为为”等。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材料二:清末清末,时人认为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于救亡之事,至

40、为切至为切要要” 。1909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材料三:2020 世纪世纪 8080 年代后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到 19971997 年底年底,全国共有全国共有 9191 万个村民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90%以上的选

41、民参加了选举。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1998 年年颁布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组织。据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据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极作用。 (1212 分)分)变化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圣谕”的内容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乡约组织从民间

42、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6 6 分)分)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任答(任答 3 3 点点 6 6 分)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 9 分)分)背景:背景:内忧外患;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根据材料三并

43、结合所学,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 4 分)分)意义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任答(任答 2 2 点点 4 4 分)分)三、历代社会救济政策三、历代社会救济政策材料一材料一:孟子谈仁政时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救济鳏寡孤独强调要优先救济鳏寡孤独。他说他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寡,老

44、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斯四者。孟子孟子 梁惠王下梁惠王下材料二材料二(20162016 全国全国卷卷)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仁政”的重要内容的重要内容,主要依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

45、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三材料三: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六十;若

46、应给衣粮而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历代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历代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 (6 6 分)分)原因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及时的救助;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统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 、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统治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统治的需要。 (每点(每点 2 2 分共分共 6 6分)分)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救济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救济制度的特点。 (6 6 分)分)特点特点:政府主导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立法保障;因类而异因类而异;体现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文化。 (任任答答 3 3 点点 6 6 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