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提升法治素养(20212021年版)年版)前言前言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的精髓,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3维护宪法权威4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法律及其历史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社会主义法
2、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我们要在学习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l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既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也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在保证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纪律观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
3、的含义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法律效力,或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法律效力。者赋予先前的判例法律效力。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有多种,除了法律规范,还有道德规范和纪律规范等。与道德规范和纪律规范不同,法律的实施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虽然道德规范和纪律规范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力,但这些强制力并不以国家强制为后盾。国家强制性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规范与其他规范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习近平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l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l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l 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
5、法律的发展程度。法律的含义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l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含义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l 综上所述,可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的含义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l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
6、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法律法律产生或消亡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决定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人类历史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意志的表现,是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实行统治的工具。主要特征有: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刑罚方式极其残酷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基本特征有:确
7、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维护专制皇权刑罚严酷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l 资本主义法律是资产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是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工具,其根本任务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l 资本主义法律规定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原则是形式上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以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法律的历史发展l 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19世纪40年代在普鲁士,小农
8、、短工及城市居民由于贫困和破产而不断去采集和砍伐林木,按传统这是他们的“习惯权利”。普鲁士政府便想制定新的法律,采取严厉措施,以惩治这种被林木所有者看作“盗窃”的行为。莱茵省议会在1841年6月15日至17日曾就林木盗窃法草案展开了辩论。各阶层代表在辩论中发表的修改意见,均倾向于加重处罚,以给林木所有者更多的好处。1842年,马克思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对历史上和普鲁士国家的法律问题以及现存的半封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抨击了封建等级的代表所持的观点,第一次公开地站在贫苦群众一边维护他们的物质利益。他指出:“凡是在法为私人利益制定了法律的地方,它都让私人利益为法
9、制定法律。”这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剥削阶级法律对私人利益的维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1842年4月,青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当年10月成为该报的主编,在他主持报纸的编辑工作后不到三个月里,订阅用户增长了近3倍。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参加莱茵报也是他走上政治斗争道路的重要起点。马克思针对第六届莱茵省会议的辩论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立法机关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观。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
10、发展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l 社会主义法律是新型的法律制度,有着与以往剥削阶级类型法律制度不同的经济基础与阶级本质:法律的历史发展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为实现普遍意义的平等、自由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超越。社会主义法律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1、l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
12、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庄严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刑法经济法民法商法宪法相关法行政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宪法宪法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了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规定了医疗卫生事业应
13、当坚持公益性原则,确立了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体现了卫生与健康工作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这部法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退役军人保障法包括总则、移交接收、退役安置、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抚恤优待、褒扬激励、服务管理、法律责任、附则10章,共85条。退役军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尊重、关爱退役军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
14、任。国家关心、优待退役军人,加强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建设,保障退役军人依法享有相应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l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l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
15、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法律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第宪法修正案,这是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的第五次修改。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施行后,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7年四次修改,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次宪法修改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
1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l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反映的不是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尽管其具体内容
17、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变化,但它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尊重和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法律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指导人们在法律实践中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我国法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创新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
18、)。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之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加之对民法草案认识分歧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终被搁置下来。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
19、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预期6月份能够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2016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20、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l 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方面我国法律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顺利推进。政治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我国法律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利推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文化建设方面文化建设方面我国法律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社会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我国法律确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国法律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引导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保护,法治先行。长江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9章,共96条。长江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对于贯彻落实
2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实施非常必要,非常及时。长江保护法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加强全面依法治国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
23、律的运行l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法律制定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法律遵守法律遵守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执行、适用、遵守则把法律规范转化为法律实践,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l 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法律制定机关机关立法权限立法权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负责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家监
24、察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监察法规中央军委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国务院各部门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l 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法律制定机关机关立法权限立法权限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
25、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主地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l 我国立法贯彻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诉求。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法律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的公布法律案的表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6、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行
27、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l 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执行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二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l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8、。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司法权。法律适用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l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法律适用司法原则主要有: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等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l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
29、权力或权利以及履行职责或义务的活动。守法不仅意味着履行法律义务,还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要依照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守法就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遵守2 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
30、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l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治理论。
3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l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系统地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二、坚持
32、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确立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党的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强调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2
33、6日至28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专门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l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法治理论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l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
34、、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l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这一思想擘画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增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定力、前进动力,引领着法治中国建设迈向良
35、法善治新境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l 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系统阐释、部署。l 这“十一个坚持”涉及的都是全面依法治国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36、上的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3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7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9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6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8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10u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l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l 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
37、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一系列原则,其中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
38、决定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u坚持以人民为中心l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l 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9、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必须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图解民法典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民法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法律保障u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l 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40、,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促进法在产业、人才、生态保护等领域针对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范。红色老区脱贫攻坚百色市田东县境内乡村风貌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了长久制度保障u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l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l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
41、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124国家宪法日u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l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l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
42、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u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l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
43、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u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l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l 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
44、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自2019年7月起,中央依法治国办部署开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第一批主要面向市、县政府,今后拟每两年开展一次,梯次推进。图为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的浙江省桐庐县。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法治政府建设u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l 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
45、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l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l 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才能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
46、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2020年7月4日,在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中山村的法治长廊里,党员志愿者为村民宣讲民法典。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u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l 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l 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l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u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l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
47、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l 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年轻员额法官走上审判一线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u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l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l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l 习
48、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作出了独创性、原创性、集成性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关于政治方向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依靠谁、走什么道路等大是大非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前进方向;关于战略地位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深刻揭示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关于工作布局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
49、面依法治国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和基本思路;关于重大关系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德治与法治等重大问题,揭示法治中国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关于重要保障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什么保障的问题,指明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支撑和“关键少数”。关于主要任务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如何突破的问题,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战略安排;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u关于政治方向l 要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自觉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50、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l 要深刻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l 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自觉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u关于战略地位l 要充分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