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

上传人(卖家):淡淡的紫竹语嫣 文档编号:2080722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四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四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四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四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课的编写意图是引导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激励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

2、识与能力目标: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三、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四、说教法“教有多法,但无定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

3、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五、说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9)自然段,体会文章情感。第二课时:学习(10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树立远大志向。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4、,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 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 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 12 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 “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

5、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 把课文读通顺, 读准确。 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 “惩处”中“惩”读二声, “处”读三声, “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

6、,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

7、之崛起而读书” 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 ,在文中出现 2 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

8、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 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例如, 当读到 “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这句

9、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下铺垫】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新课程标准指出: 朗读是最经常、 最重要的阅读训练, 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10、,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因为“中华不振” ,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 ,让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的社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

11、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1.请学生朗读(1517)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之后,他在想些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燃烧”2.交流体会:从“燃烧”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会思考什么?让生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 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4.比较阅读, 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生自己的比较、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三、联系实际,畅谈感想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

13、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 ,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以上是我对本文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四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四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为本站会员(淡淡的紫竹语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