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概要分析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概要分析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肉眼难以直接看到微小的生命,但微小的生命客观存在,它们也是生命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体内和周围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从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微生物的一些基础内容理应成为小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对象。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微生物,也许还不经意地说过这个词,但由于微生物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学生还未真正亲眼见过,更没有见识过它们的多姿多彩与变化多端。因而,学生渴望撩开它们神秘的
2、面纱,去观察它们、认识它们,进入他们从未领略的微观世界。从用显微镜发现细胞、微生物开始,人类对微小生命体的认识、研究和利用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手段,并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加深认识和深化利用。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借此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科学史、正确认识与实际应用几个方面,呈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科学与用科学奠定基础。教材立足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从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将科学与技术融合在一起,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指向,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提出“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这个学习主题。同时,还借助研讨微生物“功”与“过”的活动,引导学生分
3、析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渗透辩证法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
4、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7.4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7.5 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17.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
5、用。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微小的生命体 发霉与防霉 微生物的“功”与“过” 四课组成,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2第一个层次为“总” ,介绍细胞及其作用,即本单元的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此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大小和多种形状,让学生知道动物、植物、细菌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为下一个层次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个层次为“分” ,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它由本单元的第二到第四课组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为总分总。其中,第二课为“总” ,以制作“小水塘”并观察其中的微生物为切入点,介绍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
6、发现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广泛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形状及其存在的广泛性,为下一课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三课为“分” ,以微生物中的一种霉作为认识对象,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并以此为依据讨论防霉方法;第四课又为“总”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交流消灭病菌的方法、利用乳酸菌自制酸奶等活动,让学生懂得微生物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找出观察对象的共同点,说出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2)将实作和阅读结合起来,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不同的种类和形状。(3)在探究活动中了解物品发霉的条件和怎样防霉的知识,增进
7、科学探究的能力。(4)通过自制酸奶的活动及反思,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3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2微小的生命体13发霉与防霉14微生物的“功”与“过”1总课时4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仿生仿生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人们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当中不仅适应了自然,而且其程度接近完美。仿生学就是试图在技术方面模仿动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和行为,创造出一系列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它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在各科学领域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仿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关
8、注和蓬勃的发展。它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虽然并不了解仿生的概念,但对仿生的应用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知道和使用过多种仿生物品,对这一领域充满好奇。本单元的设计就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和仿生物品之间的联系,体会仿生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仿生概念,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对儿童来说,仿生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工程和机械设计的再一次体验和更深入的研究,意在加强学生对工程和机械领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为接下来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打下基础。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
9、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探究、设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
10、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7.1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18.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利用
11、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4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生物的启示 蛋壳与薄壳结构 海豚与声呐 我们来仿生四课组成,这四课之间是总分总的逻辑关系。第一课是“总” ,向学生介绍仿生的概念;第二、三课是“分” ,从具体案例探究中体会仿生的方法和价值,其中,第二课是蛋壳与薄壳结构的案例探究,第三课是海豚与声呐的案例探究;第四课是“总” ,为学生创建仿生设计的平台,让学生在吸收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
12、案例分析仿生现象,了解仿生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仿生制品。(2) 能借助阅读、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方式,解释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特点。(3)知道很多发明的原型来自自然界,对仿生设计产生兴趣。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5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2微小的生命体13发霉与防霉14微生物的“功”与“过”1总课时4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地球的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
13、转动。地球的运动是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发生的根本原因。昼夜交替对动植物产生了影响,四季循环对动植物、天气、人文也产生了影响。地球的运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地球上的现象小学生是非常感兴趣,也应当了解的。探索宇宙和自然现象的奥秘,是人类千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人类对地球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大多内容是宏观的,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地球知识有所了解,但没有掌握,有的甚至存在错误。同时,学生难以通过直接探究的方法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整合了地球和宇宙单元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变化,公转和四
14、季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同时可以结合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昼夜交替现象对动植物影响的学习。模拟实验简单易行,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化抽象为直观。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
15、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
16、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6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3.1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13.2 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
17、自然现象。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三、单元活动导图三、单元活动导图7四、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四、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四个次级主题组成: 昼夜交替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四季循环 。本单元四课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所产生的现象。 本单元第一课与第二、第三课是总分关系,前三课与第四课是并列关系。第一课侧重于了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引导学生模拟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的自转。第二课侧重于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对植物的影响。从身边的植物昼夜表现的不同入手,到进行调查,编制花钟,再到记录一种夜晚开花的植物的开花过
18、程,意识到昼夜交替对植物的影响。第三课侧重于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对动物的影响。从不同动物的作息时间入手,对身边的小动物夜间活动展开调查,制作夜行性动物卡片,科学阅读了解生物钟的奥秘,调查改变昼夜长短对生物生理习性的影响。第四课则侧重于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循环现象。从一年四季中气温、降水、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有一定变化规律入手,引导分析产生的原因,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与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再进行模拟自转和公转实验,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从而了解季节变化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五、单元教学目标五、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模拟实验掌握昼夜交替和四季循环产生的原因。(2) 能通过阅读了解古人和现代人对昼夜交
19、替的解释、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相关解释及带来的影响。(3)知道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四季循环对人们生产生活、动植物、天气等多方面的影响。(4) 描述生活中昼夜交替和四季循环带来的影响。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昼夜交替12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4四季循环1总课时4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简单机械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在工业化社会中,大到国家重大工程,小到家庭生活用品,机械无处不在。机械产品是科技不断进步的成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简单机械,甚至创造性使用身边的材料制造简单机械,都是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
20、。学习简单机械单元的内容,就是为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让他们成为未来生活的改善者和创造者。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机械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那些大型的机器,如挖土机、吊车等,而生活中的门把手、撬棍等,他们并不认为是机械;他们知道这些工具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但为什么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工具,其中都有什么科学原理,并没有基本的认识;在二年级时他们运用工具,拧过螺丝、做过小板凳,但对属于简单机械的这些工具省力的原理认识不足,尤其对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缺少认知和思考能力。本单元的内容是对低年级学习内容的深化,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及蕴含的科学原理。此外,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的设立与安排,不仅
21、是教材内容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载体。学生参与这一主题内容的学习,特别是本单元的系列研究活动,如探究杠杆的秘密、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研究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是否省力、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将为中学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8二、单元活动导图二、单元活动导图三、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三、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体验、设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初步具备实
22、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9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17.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
23、见的简单机械。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四、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围绕简单机械展开,选取了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应用广泛的四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为次级主题,设置了撬重物的窍门 拧螺丝的学问 升旗的方法 斜坡的启示四课。从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特征来看,轮轴、滑轮属于杠杆类机械,其本质为杠杆的变形,可将这四种简单机械划分为两组,即杠杆、轮轴、滑轮为一组,斜面为一组。因此,本单元的四课也可分为并列的两个部分,其中, 撬重物的窍门 拧螺丝的学问 升旗的方法为第一部分,斜坡的启示 为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 拧螺丝的学问 和 升旗的方法
24、 分别与第一课撬重物的窍门成递进关系。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来看,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要求落实杠杆类机械之间的关联,且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作为并列的简单机械,故遵照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科学的教学出发,也可将本单元的四课视作并列关系。五、单元教学目标五、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的结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不同的简单机械在什么情况下省力。(3)能够辨别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会使用一些简单机械。(4)在组装、制作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感受技术发展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撬动物的窍门12拧螺丝的学问13升旗的方法14斜坡的启示1总课时4ST
25、EMSTEM 学习学习 立体小菜园单元概要分析立体小菜园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时代在进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依靠广大公民科技素养的提高,其中,技术与工程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7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增“技术与工程领域” ,是因应公民提升技术与工程素养需求的必要之举。技术与工程素养是一种专门的素养,应该得到专门的训练。因此,除了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部分学习主题中有所渗透外,新编苏教版教材还专设了若干针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主题单元和学习项目,STEM 项目学习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技
26、术与工程实践活动的 STEM 项目学习,以工程设计为基石,强调学生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凸显体验的真实性,增加学习的意义性和趣味性,还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在教材中增设 STEM 项目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教材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机会的不足。在 STEM 项目主题的选择上,要从学生身边常见的问题、话题入手。一方面,随着耕地的日益10减少,工程师开始设计建造垂直农场来增加耕作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在阳台种植蔬菜、花卉,既绿色环保,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基
27、本生活之需,这一做法正成为城镇生活的一种新常态。本项目以“立体小菜园”为主题,既反映了一种趋势,又回应了一种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还体现了对生活的一种引领。设计建造立体小菜园,不仅有助于学生经历设计制作产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认同创意设计能够改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学生建立以工程设计来满足生活需求的工程思维。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设计建造立体小菜园这样的活动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但是,他们的这种喜欢往往聚焦在动手做,在动脑想方面比较欠缺。如果没有一个自始至终的思考作为驱动力,学生不仅做无目的,也可能做无恒心。 “立体小菜园”项目的设计,没有按照分课的形式呈现,而是按照学生可能经历的工程设计的流程逐步
28、展开,包括了解需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改进、评价反思。两个学习项目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思维为核心,以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带着学生真想、真做、真研究。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
29、、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8
30、.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 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18.3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根据设计意图,分析可利用的资源。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某个工程设计,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项目将学生可能经历的工程设计流程上的关键节点作为次级主题,包括了解需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改进、评价反思等六个要素,构成一个连续性的整体。从
31、工程设计的执行过程来看, 上述六个要素表现为六个操作步骤, 或者说构成学生要做的六件具体的事情。具体来说,通过了解需求,理解制作立体小菜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明确问题,了解任务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通过前期研究,突破技术难点,确定设计点;通过设计方案,将各种想法建构为一个可操作的施工蓝图;通过制作改进,将想法落到实处,对标找差,作出调整;通过评价反思,回顾整个设计建造立体小菜园的过程,评价效果,提升认识。而从工程设计的思11维过程来看,这六个要素又不是线性的,它们前后关联,学生要不断经历回头看的过程。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1)根据任务设计一个立体小菜园,能够说出完成任务经
32、历了哪些步骤。(2)能够就一个主题梳理回顾已有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问题情境中,对解决问题产生作用。(3)能够识别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解释自己的想法,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4)能够将各种想法汇集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5)能够基于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反思,并联系前期研究、设计方案等环节,作出调整。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STEM 学习立体小菜园6总课时6专项学习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单元概要分析像科学家那样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教学的过
33、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 ,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教师应理解和把握,什么才是“像科学家那样”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从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 “动脑想”与“动手做”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围绕着概念的发展,必然要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对科学方法要素加以点拨提升,学生忽略对探究活动的反思,缺失对探究路径和结构的回顾、规划,缺乏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的清
34、晰认识,也就很难掌握科学方法的要旨。因此,引领学生亲历探究,并完整地回顾、整理和建构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设置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单元的用意。12本套教材中,专项学习单元“像科学家那样”与“像工程师那样”一起,形成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两方面技能方法的发展体系,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 12 册教材中,分上、下两册交替安排。专项学习单元依据学生发展水平,选取不同重点和深度,让学生获得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教材对学生探究过程技能发展的教学,并非仅在专项学习中进行,它已经逐步渗透在各年段教学过程中,且各有侧重。对每学年所安排的专项学习强调的要点,教师要有所把握,
35、并在每学年一次的专项学习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明晰,就科学探究的技能方法与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在本册教材的“像科学家那样”单元中,探究技能训练的要素指向“查阅文献” ,这是苏教版教材的独特安排。首先,在科学探究中,查阅资料是收集信息、寻找证据的方法之一。课程标准在“56 年级科学探究学段目标”中指出,学生应“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通常经由观察、实验、考察等形式收集信息,获取证据,通过文献资料开展探究活动的经历较少,在查阅资料中收集信息并进行处理的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很多时候,学生会将通过查阅资料
36、进行探究的活动,简化为直接寻找问题的答案、结论,更是使探究活动跳过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其次,在科学探究全过程中,查阅资料都应当贯穿其中。教师应逐步地使学生认识到,借由阅读资料文献,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升探究的价值。例如: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别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在他人的研究过程中,是如何设计探究活动的,是怎么做的;别人的研究对自己作出假设、理解所收集的信息有哪些启示等等。特别是在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和解决面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把自己的探究建立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使我们的探究活动更新颖,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文献
37、资料学习、探究,是培养学生理解科学事业与科学本质的过程。科学的特征为开明性、普遍性、无私利性以及共有性(Merton,1973) ,科学家要把自己研究的过程、结果以及取得的证据,通过报告、论文、著作等形式发表出来,让他人分享成果或做重复性实验进行验证。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还有很多伟大的理论猜想在最先提出时,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获得观察、实验的证据,而后来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使得猜想成为科学的结论。当科学家的研究被认可之后,个人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被大家接受的公共知识,而后来的科学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科学不断更新、发展。综上所述,将查阅文献作为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技能要素加以
38、强调,这一安排,突出了查阅文献资料、利用文献资料在提升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及培养科学精神中的重要意义。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本套教材中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以落实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目标为指向,结合教材编写组的研究,将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细化,在遵循课程标准八大要素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些步骤同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低年段的学习中是由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三个步骤来统领的;进入中年段以后呈现的是七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
39、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进入高年段以后,将查阅文献纳入其中。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苏教版教材中未将“反思评价”这一要素列出,但“反思评价”这一活动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探究活动全程,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等,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提升探究能力。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科学家要公开自己研究的过程、结果以及取得的证据,介绍了他们公开自己研究的各种形式。科学家公开自己的成果,可以分享研究的进展,由其他科学家做重复性实验进行验证。当科学家的研究被认
40、可之后,个人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被大家接受的公共知识。每一个学科都承担着学科育人的重任,科学学科在培养完整价值观念方面,理应突出学科的本质,传递科学的核心价值。科学绝不是一个人就能推动的,通过学术会议、论文、著作,让科学活动公开,13重复实验,求证正确性,让科学家之间相互批判等,会提升科学的内涵,证明科学是值得信赖的活动。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科学家的发表和交流,是集科学革命关键之大成。教材介绍了科学著作、科学期刊、学术会议三种形式,而学术资源网站是在现代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学术资源库。教材中所呈现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科学杂志、学术会议场景及中国知网。第二部
41、分,导入萤火虫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所提出的关于萤火虫的问题。由于对萤火虫数量减少的原因、人类活动是否影响了萤火虫的生存等问题,学生较难通过观察和实验直接研究,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寻找答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将文献资料作为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假设、观点的证据来源。文献资料在本次探究全程中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在提出问题时,通过阅读其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使学生提出更加具有科学性及探究可行性的问题;在界定探究中需要关注的相关要素时,文献资料可以给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在设计方案时,参考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可以使学生作出更加合理的研究设
42、计;对于在文献资料中搜集证据,教材从收集信息的类型、搜集证据时对观点和证据的区分、不同观点和不一致的信息的辨别等,进行了指导;在处理信息时,强调学生对文献资料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以便更好地发现其中的规律等。从提出问题,到分享交流,运用文献资料所开展的这一次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需要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交流展示、接受质疑、促进反思,不断更新和深入研究。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借助查阅资料找寻答案,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第一、二部分共同构成了学生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较为完整的认识,并对到哪里寻找文献资料、怎样甄别选择
43、可信的文献资料、怎样利用资料、怎样处理文献资料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通过论文、著作、报告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公开,发表出来,理解科学家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结果及证据对推动科学知识分享和科学进步的意义,体悟科学家的精神,激发学生以“像科学家那样”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2)通过研究有关萤火虫的问题,开展一次借助文献资料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的科学探究方法,感受查阅资料在科学探究中的价值。(3)回顾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总结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等各个环节的要点,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较为整体的认识。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3-4总课时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