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七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科研人永不停息的逐梦之路科研人永不停息的逐梦之路选文篇目及来源选文篇目及来源邓稼先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 2-6 页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 7 课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科学大观园2018 年第 05 期袁隆平:赤诚追梦不停步2018 年人民日报第 19789 期议题来源:议题来源: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课文出自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之手。这篇文章不同凡响,比一般传记高出一筹,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地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 邓稼先等
2、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邓稼先,首先应搜集、整理、了解有关资料,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其次弄清邓稼先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然后再去体会本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领略作者的全球眼光和大手笔。借助这篇文章来讲相关的科研人员的故事再适合不过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记叙文对初一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也感兴趣,特别是写人的记叙文学生很喜欢。本文难在记叙中加有议论和抒情,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情感及作者情感十分关键。 另外邓稼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生也有一定距离,因此在学习本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以及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执教年级:执教
3、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运用抓关键句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精神。(重点)2、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运用抓关键句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精神。(重点)2、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难点)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这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缅怀邓稼先的悼词。(教师投影课题)过渡语:张将军长期组织和领导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长年与核武器专家在一起
4、工作。不仅了解邓稼先,更深知核武器研制的困难艰巨。邓稼先作为主要技术领导人,在核武器研制和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那些压力、困难和危险呢?他又是如何去做的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邓稼先的光辉一生,更全面地了解背后的故事吧。二、再识英雄二、再识英雄活动一:精读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并结合课文邓稼先,思考:你眼中的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位核物理专家,并说出理由完成任务1.名字和对外联络消失,站在核武器研制第一线(默默奉献);2.解决原子弹实验成败的关键问题;攻坚克难确定最后的设计方案;创造氢弹研制的最快记录(有能力有担当);3.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就立刻回国投入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临终嘱托是:不要被人家落得太远(心怀
5、祖国,拳拳赤子心子);4.作为领导在危险时刻站在一线;步履艰难,坚持去装雷管;一个人亲手检查摔碎的原子弹片 (有责任感、 身先士卒、 不惧危险) ;5.组织上配备的专车只坐了一小圈(淡泊名利,谦逊朴素)。由此可见,邓稼先是一个默默奉献、有能力有担当、心怀祖国有拳拳赤子之心、有责任感、身先士卒、不惧危险、淡泊名利、谦逊朴素的科学家。要求:1.精读全文,从关键句和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2.勾画相应语句。活动过程: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分享,教师明确过渡语:邓稼先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献给他深爱土地和人民。其实,像他一样的杰出人物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不仅影响
6、了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群贤毕至三、群贤毕至活动二、文章中的五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位?说出理由。要求:1.精读全文,勾画相关语句2.从关键句和细节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活动过程:1.学生自读,了解内容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明确。篇目人物时间领域性格特征例句邓稼先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屠吆吆;一生倾情青蒿素袁隆平:赤诚追梦不停步预设:1.袁隆平,从小就立志报国,选择农学专业,功成名就后,心中的最重要的信念仍然是为祖国赢得尊严和荣誉(热爱祖国);从1968 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几十年来, 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绩,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不断进取);常年在各地辗转研究
7、,像候鸟一样,只为研制出更优良的水稻品种,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不畏困难、不辞辛劳)。2.屠呦呦,接到工作任务,克服生活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中去。药物研制出来,作为组长以身试药(有责任感使命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历了数百次的挫折和失败,终于迎来了成功(不惧困难、百折不挠);两获大奖,发言中都强调荣誉更属于中国科学群体。所得奖金大部分捐献,用于教学和研究。获奖后不愿安静生活被打扰,仍然执着于青蒿素的研究(淡泊名利、谦逊低调、热爱工作)四、志存高远四、志存高远提问:杰出人物就如夜空中的繁星,闪耀夺目,认识了这么多的杰出人物,相信一定会对同学们有所触动。请大声告诉老师和同学,你今后要
8、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预设:1.要志存高远,心系祖国 2.要有责任感、敢担当、敢于奉献 3.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和本领等等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同学们在本课了解了几位杰出的人物,认识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相信对同学们今后的人生会有一定的指导。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正如诗人臧克家先生在 有的人 中写道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希望同学们能够以这些杰出人物为榜样。志存高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可谓。教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五、作业布
9、置五、作业布置制作为他们点赞手抄报要求:1.书写工整,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2.主题鲜明,立意新颖,中心思想突出。3.为增加美观,可插入图画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七、课后反思群文篇目群文篇目邓稼先杨振宁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 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九十九年。俄国强占旅顺大连,租借二十五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九十九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二十五年,后者租借九十九年。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年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
10、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1924-1986)。两弹元勋邓稼先于 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 1945 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年到 1950 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顺国,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武汉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二十八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
11、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科技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氩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氩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 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际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 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创造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 5 月邓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 29日
12、因全身大出血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 年到 1937 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我们曾住同屋,五十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十七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OPPENHEIMER,1904-1967)。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
13、,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他和我很熟识。奥本里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 各是两国的功臣, 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上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因(BOBN,1882-1970)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 (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以前较少而已。奥本海默的演讲十分吸
14、引人。 他善于辞令, 听者往往会着迷。 1964年为了庆祝他六十岁的生日,三位同学和我编辑了一期近代物理评论,在前言中我们写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读。它们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它们描述了近世科学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奥妙。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喜欢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纯真坦白,从不骄傲。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
15、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 1967 年 6 月成功地制成了氩弹。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你和我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加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
16、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若夫斯(GROVES),可谓真正有自知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认识。民族感情?友情?1971 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二十二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于 1964 年中国原子弹度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此事业的重要领导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 1948 年 3 月去了中国的寒春(中文名字,原名 JOAN HINTON)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 40 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CLOSALAMOS)武器试验室做费米(FERMI)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1971 年 8 月在北京我看到稼先时避免
17、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说在外地工作。他就没有再问。但我曾问他,是不是寒春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1971 年 8 月 16 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弹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 1959 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
18、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乌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稼先在蓬断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 埋葬下属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零下 30 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是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
19、,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 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 1896 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永恒的骄傲稼先逝世以后, 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稼先去
20、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傍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计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为纪念邓稼先逝世 10周年撰写的邓稼先一文,发表在由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上。作者与邓稼先是挚友。所以这篇文章,颇值得一读。编者)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徐焰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
21、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 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 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 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
22、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 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一辈子都在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疟疾作斗争。2015 年 10 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 年初,屠呦呦略显焦急。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23、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临危受命屠呦呦 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1969 年 1 月底,39 岁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 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 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中国军方从 1964 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1967 年 5 月 23 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
24、抗疟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 7 省市展开。截至 1968 年,参研机构筛选了万余种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取得理想结果。在这种情况下,1969 年 1月 21 日,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523”项目。屠呦呦的同事、曾任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告诉记者,当时,大学时学习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的屠呦呦,遂被委以重任。“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屠呦呦的同事、中药所廖福龙研究员说。最初,课题组只有屠呦呦一个人。她用 3 个月时间,收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
25、2000 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辑成包含 640 个方药在内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截至 1971 年 9 月初,她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 100 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和 200 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了各种实验,但结果都令人沮丧: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只有 40%左右。“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脾气倔强的屠呦呦又开始用心阅读中医典籍,从中寻找灵感。一天,她在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被其中的一段话“醍醐灌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经过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案。10 月 4 日,在历经数百次的失败后
26、,“幸福终于来敲门”:实验证实,191 号青蒿乙醚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 年第 05 期)袁隆平:赤诚追梦不停步据新华社长沙 8 月 11 日电这些天,长沙高温不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马坡岭试验田里, 常常能看到一个老人在田埂查看稻穗。他就是 88 岁的袁隆平。“只有下田最快乐”这是袁隆平不变的心情。找到报国路袁隆平生于动乱年代,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深深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1949 年,袁隆平考取重庆相辉学院,选择农学作为第一志愿。1953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市安江农校教书。1956 年,响应国家“科学
27、发展规划”,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自小亲历过饥饿,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1963年,他发现水稻中杂交组合的优势现象,认定利用这一优势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强烈念头。带头攻难关在地处偏远湘西,袁隆平和学生们开始了最初的探索。两次自费前往北京拜访著名育种学家鲍文奎先生后,1965 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 “三系配套法” , 并首次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之谜。 其后,他成立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68 年开始,袁隆平像“追着太阳的候鸟”,不辞辛劳地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地辗转研究。197
28、0 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 1 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袁隆平将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1971 年到 1972 年,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齐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国攻关大会战。1973 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86 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1995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2014 年,超级杂交稻成功突破第四期亩产1000 公斤大关。逐梦不停步2001 年,袁隆平获得
29、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直到今天,这个自称“80 后”的老人,仍然没有停下自己逐梦的脚步。在追求高产的同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关注提高稻谷的品质和安全性。他告诉记者,2016 年底,自己已和团队着手研究第三代育种方法。因为兼容前两代的优势,这意味着将培育出更高产、优质、抗性更好的杂交水稻。2017 年,袁隆平领衔、已实施 10 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开始向兼顾绿色优质的目标转变。在 2017 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 30 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 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7 年 9 月,袁隆平领衔、湖南省农科院研发的“低镉水稻技术体系”,实现在重金属污染地区水稻平均含镉量下降 90%以上。杂交水稻研究是一项远大事业, 需要传人。 袁隆平重视人才培育,早在 1984 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之时,他就从各处争取奖学金和留学名额,将一大批青年送到国外深造。如今,他们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育种专家。“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 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 当我能用科学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时, 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和尊严。”袁隆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