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八年级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 山川之美一、选文篇目及来源一、选文篇目及来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0 课石钟山游记苏轼杜甫苏轼文集议题来源:议题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 20 课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激流勇进,洗刷百年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地大物博,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水平的犹如镜面,应出山峰的优美倒影,有的朦胧,有的清晰。船行江面,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驶过,就像从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2、中穿行一般。怪不得有古人云:“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呢!“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本议题生发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时,要反复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 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 积累较少。教会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很重要,初一的孩子要在于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
3、方法。执教年级执教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 或曰 “信札” ,是一种
4、应用性文体。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 20 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 37 岁 (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 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5、三、齐读学习目标三、齐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解背诵课文。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6、(y)其奇者。(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内容如下:(重点测试)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7、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 先仰视 “高峰入云” , 再俯瞰“清流见底” ,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
8、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
9、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意境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 俯视与仰视, 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 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
10、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 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品评】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
11、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 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 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 “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 可惜我无法让您 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12、而“眼前流水自悠悠, 歇歇偷闲恋绿畴。 笑看金笼牵鼻去, 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 “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 。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群文篇目群文篇目石钟山游记苏
13、轼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篇目二: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