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涵养乡村振兴人才活水“三忌”近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各地党委政府要在“引才、育才、留才”上出实招、见实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忌“纸上谈兵”引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各地虽然积极落实人才工作相关要求,激活人才“源水”,制定相关引才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地区引才措施仍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无法落实。 各地党委政府在引才方面要有 “不拘一格
2、降人才” 的胸怀,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要, 细化措施、 降低进入门槛, 重点引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能示范的人才队伍。忌“浅尝辄止”育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部分单位在引才后不懂得育才, 导致人才失去了竞争力。各地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以现有的人才平台载体,组织现有“田秀才”“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大专家”带“小专家”、“小专家”带“土专家”的传帮带方式,以带一个“成才”一个为目标,忌“浅尝辄止”,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的创新、服务能力。同时,探索出台激励乡村振兴人才创业扶持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
3、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忌“虚与委蛇”留才。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留住人才主要在环境和服务,部分地方想以“虚与委蛇”的手段留住人才,该保障的措施没有,承诺的福利迟迟未兑现,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各地要拿出“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的实诚,在生活补贴、职称评定、岗位聘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拿出具体的措施,创造一个有温度、舒适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的效能,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把准“题眼”厚植基础学科人才根基2 月 28 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把准基础
4、学科人才工作“题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站高谋远、开拓创新、务实进取,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真落地、见实效,才能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根基。把准“基础”这个前提,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思想”根基。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基础,不能因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基础性”特点而忽略和忽视相关人才培养。要厚植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严格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 始终把政治建设贯穿人才选拔、教育管理、培育使用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始终,不断引导人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厚植长远发展的思想根基,把面对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追求,在政策制定
5、、规划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要厚植基础学科的思想根基,不跑偏走调、不急功近利、不花拳绣腿,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围绕基础学科范畴, 突出培养关键重点, 蹄急步稳推动每个学科人才培养走深走实。把准“人才”这个关键,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根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更当重视 “人”的因素。要以“人”为中心选好人,既立足学科,更尊重人才,把那些爱好基础学科、勇于攀登高峰,又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敬业执着的年轻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真正为基础学科选好人、选对人。要以“人”为中心培育人,既注重学科建设需要, 更把握人才成长规律, 科
6、学制定培育规划, 系统安排培育内容,准确定位培育需求,合理把握培育节奏,真正体现基础学科人才“特点”,不千篇一律、不零星碎片。要以“人”为中心引领人,坚持把好钢用在 “刀刃” 上, 突出基础学科人才的专业性、 独特性和稀缺性,在实践中确保专业对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彰显基础学科人才的价值。把准“培养”这个重点,不断厚植基层学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根基。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这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机制”建设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要系统规划,紧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规划,与应用学科、本地实际等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划部署机制,确保相应学科不脱节、
7、不断层,相应人才不掉队、不埋没。要加大投入,紧扣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激励保障等内容,围绕政策措施、经费保障、项目编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保障充分、能够落实。要强化执行,着力围绕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建立健全谋划部署、管理运行、考核评价、综合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机制,确保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真落地、见实效。持之以坚,贵之以恒。各级党组织把准人才培养的关键和重点,始终把工作做到“题眼”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必将开出娇艳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打牢“三”基础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2 月 28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8、对于人才,会议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夯实人才培养根基,让人才培养迸发出强大活力势在必行。要打牢“思想”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统计局 2 月28 日公布的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278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44,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 1696 亿元。 显而易见,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被摆在了显目的位置。基础学科人才对国家
9、创新研究至关重要,许多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学科的积淀。华为至少拥有 700 名数学家、800 名物理学家、120 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专家,每年将有 200 亿左右的费用投入基础科学研究,占基础研发的 20,华为 5G 技术、鸿蒙系统发等核心技术离不开这些基础学科人才的贡献。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没有突破,尤其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深刻意识到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必要的也是紧要的。要打牢“体系”基础。“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10、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持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2020 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强基计划”,这是一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要主动扛起重任,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为国家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要打牢“精神”基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1、,引导人才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2 月28 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 2021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包括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揭示 SARS-COV-2 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等。我国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脚步也越来越坚定,但仍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人才奋斗在国家战略需求的第一线。钱学森、钱三强、师昌绪、 钱临照等多名伟大的科学家, 哪一个不是一心向党、 一心为国,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把人才基础学科选出来、育出来还不够,更要留下来、用起来,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根植于内心深处,让兼具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的人才更加主动、积极担当作为,为建设人才强国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