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密 - 封 - 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练习一、页面整洁,书写规范、漂亮。(5分)二、读拼音,写词语。(12分)yun xio rn gng j m tin n qn x( ) ( ) ( ) ( ) ( )dn ge y wi sh j b min pi hui ( ) ( ) ( ) ( ) ( )jio ( )拌 心如刀( ) fn ( )卖 ( )滥成灾三、选择题(12分)1.下面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侵蚀 万象更新 张灯结采 残灯末庙B.惊惶 能歌善舞 形善积德 青面撩牙C.倾覆 别无所求 随心所欲 精兵简政D.拨弄
2、司空见惯 独出新裁 焉知非福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怪模怪样 模棱两可 B.困难重重 重见天日 C.风卷残云 手不释卷 D.应接不暇 随机应变 3.下列对加点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纤擢素手(白皙) B.或重于泰山(或者)C.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D.中庭地白树栖鸦(庭中)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广大师生的表现中,说明大家对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的表演任务充满信心。B.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成为开创藏戏的开山鼻祖。C.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
3、读习惯。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B.鲁滨逊在船上找到了几个包裹,三四个罗盘、几台数学仪器、还有日晷、望远镜等。C.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D.古人常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由此可见,多读书对提高我们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6.下列语句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分别与寒食节、七夕、中秋节有关。B.为人民服务一文是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的批评观和搞好团结三个方面来论证观点的。C.“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这句
4、话出自小说那个星期天,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史铁生等待妈妈时落寞、孤寂的心理。D.匆匆一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时间描写得具体可感,体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三、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4分)1.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1分)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心爱的小狗走失了,我伤心得 。2. 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缩句) (1分)3.从下面的两个情境中任选一个,写出自己心情“好”或者“不好”时的情感。(2分)鲜花刮风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8分)1. 诗意隽永。夏日夜晚,望着夜空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我会想起诗句“盈
5、盈一水间,_ ”;月圆之夜,唐代诗人王建吟咏的写景名句是“_,_”;马诗中“_,_”一句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的感慨;诗人于谦用诗句_,_告诉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视若平常。(7分)2. 课文回放。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 。每读朱自清的匆匆,我不由得想起长歌行中的诗句:“_,_”。(5分)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家_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他的“京味儿”语言,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其高潮是在_、_、_这三个时间点。(2分)3. 品味人物。半学期来,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_的鲁滨逊、_的汤姆、_的张思德(填写四字词语),其中,我最欣赏_
6、,理由是_。(4分)五、阅读感悟。(24分)(一)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11分)“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 惊慌失措)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 沉痛)的皮鞋声。我的心(激烈 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坚持 保持)
7、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画“ ”。(2分)2.把第1自然段中的“瞪”改为“睁”好不好?为什么?(2分)_3.选文重在表现父亲面对敌人时的_,父亲能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_。(2分)4.这段文字作者从_和_两个方面对敌人进行描写。“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敌人的_,花大量笔墨描写敌人是为了_。(0.5分+0.5分+1分+2分)5.李大钊的英勇事迹让你想到诗句:_。(1分)(二)姥姥的端午 王瀛 (13分)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
8、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
9、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
10、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
11、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_、_和_这三个“姥姥的端午”。(3分)2 第自然段中“姥姥的絮语叮咛为我一掩再掩”和第自然段中“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体现了姥姥_和_的情感。(2分)3赏析: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2分)答:
12、 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密 - 封 - 线-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答: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3分)答: 6、 作文(25分)题目:留在心底的_(眼神、话语、掌声)提示与要求:生活中,总有些人在我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总有些事在不经意间又涌上心头所有这些都曾滋润过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内容具体,注意写出真情实感。答案:一 元宵 染缸 寂寞 甜腻 侵袭耽搁
13、 依偎 书籍 避免 徘徊搅 绞 贩 泛二C D B C C C三1.(运用夸张修辞即可) 2.种子撒遍了高原。3.略四1.略2.其高潮是在除夕 大年初一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三个时间点 其余略3.符合人物特点,言之有理即可五(一)1.不慌不忙 沉重 剧烈 保持2.不好。“瞪”字很好地体现了“我”当时的惊恐和害怕,反衬出父亲的沉着与冷静。而“睁”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安定沉着 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4.语言 动作 凶残 侧面烘托出父亲临危不惧的品质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五(二)1. 从老家搬到城里时 姥姥生命中最后姥姥去世“次年”2. 关爱儿孙 思念家乡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远难忘。4. 这是“我”对姥姥年轻时的美丽形象的想象,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用秀丽的外貌衬托出姥姥品质的美好。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5. “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