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老高考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2169426 上传时间:2022-03-13 格式:PPTX 页数:73 大小:5.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老高考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23年老高考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23年老高考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23年老高考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23年老高考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4生 活 与 哲 学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思想政治思想政治2023内 容 索 引强基础 增分策略增素能 精准突破研专项 前沿命题课程标准1.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2.理解物质与运动、物质与静止的关系,并区分几种错误倾向。强基础强基础 增分策略增分策略一、物质与运动一、物质与运动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产生: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2)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2、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性。(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规律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3.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性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提醒:唯一特性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根本属性存在方式承担者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的和的

3、。(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永恒绝对有条件绝对运动相对静止不变论诡辩论旁栏边角旁栏边角阅读教材P30所引用的恩格斯的名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明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指的是什么。提示 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易错易混易错易混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2.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

4、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3.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5.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解析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也根源于物质。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

5、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且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解析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都反映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道理。()7.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解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正确的观点,它正确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观点。所以,前者观点正确,后者观点错误。解析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

6、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答题要语答题要语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二、物质运动的规律二、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则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合理的规则是对规律的反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的、的联系。本质必然稳定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4)在客观规律

7、面前,人并不是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的意志创造消灭人类社会尊重规律规律无能为力利用旁栏边角旁栏边角1.根据教材第33页规律的含义,阐释经验与规律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教材第33页关于永动机的材料,说明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能否造出永动机,为什么。提示 经验是主观的,规律是客观的;良好的经验是对规律的科学把握。提示 不能。规律是客观的,永动机的制造幻想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易错易混易错易混1.规律是一种联系,联系就是规律。()2.规则是客观的,规律是主观的。()解析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

8、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联系具有多样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也可以创造、改造、消灭规律。()4.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解析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但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消灭规律。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人们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随着事物存

9、在的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变化。所以,虽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答题要语答题要语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素能增素能 精准突破精准突破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一物质与运动核心考点一物质与运动新教材动向部编版新教材必修四有两点明显变化:一是把旧教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知识点前移,使得对世界物质性的证明在体系中更加完整;二是删减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2017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0、强调: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新高考趋势本部分的考点,全国卷近五年均未考查。地方卷有一定数量的试题命制,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高考题往往通过科技发展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等情境,考查对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属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必备知识的准确理解。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角度角度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典例突破典例1.(2021浙江卷)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

11、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A.B.C.D.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A解析 面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正确;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不选;材料未体现气候变化的规律难以掌握,而且无法比较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哪一个更难掌握,不选。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考题点睛 核心考点一

12、核心考点二 对应训练1.(2020江苏卷)“乡野路,田地旁,帮扶队员不辞忙;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 B.C. D.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C解析 材料中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表明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符合题意;材料既没有涉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没有体现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排除。故选C项。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2015江苏卷)世间

13、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 B. C.D.答案 A解析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排除;“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了;题目未体现对立统一,排除。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归纳总结1.世界是物质的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表现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14、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图示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弄清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关系哲学上的物

15、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特别提醒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角度角度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典例突破典例2.(2015天津卷)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

16、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B.C.D.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A解析 本题从哲学角度考查对“新常态”的理解能力。“新”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常”体现的是相对静止,正确;“新常态”意味着事物发展新质态的出现,正确;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观点错误;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排除。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考题点睛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对应训练3.在

17、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B解析 通过动手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感和参与感,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特点,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意识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4.(2015上海卷)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

18、处状态是()A.发展中断B.显著变动C.相对静止D.非连续运动答案 C解析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不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C项符合题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归纳总结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9、,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项目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二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误区既反对只承

20、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核心考点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核心考点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新教材动向部编版新教材必修四,在保留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同时,在“运动的规律性”框标题下增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目题,纳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并特别明确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从而更加突出“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重要性。相对于已有课程标准,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2017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对本部分内容未作过多阐释。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新高考趋势无论是

21、自主命题卷还是全国卷,亦或是新课标卷,都把唯物论关于规律的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考查。试题主要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以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核心考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出现。作为高频考点,要对主干知识做深入探究,形成并升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角度角度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典例突破典例1.(2020全国卷)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认识规律就能达

22、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 B.C. D.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C解析 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就在于他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能根据规律的特点利用规律造福人类,避免了主观盲动,符合题意;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说法太绝对,排除;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排除。故选C项。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考题点睛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对应训练1.(2016全国卷)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

23、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 B.C. D.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妙在于调查研究,在尊重战争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全面的、变化的客观实际,故选;尊重客观实际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故舍去;夸大人的主观

24、能动性,故不选。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2014江苏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发现是对事物规律的一种认识,产品研发是对规律的运用,A项符合题意;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唯心主义观点,B项与题

25、意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C、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归纳总结1.图解规律的概念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理解规律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规律和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规律是事物之间

26、的必然联系,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规律和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征 规律的特点 如何理解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客观

27、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角度角度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典例突破典例2.(2017全国卷)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

28、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A. B.C.D.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B解析 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的观点;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考题点睛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对应训练3.(2017北京卷)熊猫光伏电站(如图)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广项目,是根据一位中学生的独特创意设计的。首个熊猫电站正在中国山西大同建设,该电站主体外观被设计成熊猫图案,由黑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白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这启示我们

29、()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发现清洁能源推广的新形式青少年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充分发挥能动性,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无限自由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A. B. C.D.山西大同熊猫电站鸟瞰效果图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A解析 中学生针对人们对熊猫的特殊感情、不同电池的特点,形成了光伏电站推广创意,说明把握事物的特点有利于发现推广清洁能源的新形式,符合题意;题中学生基于对珍稀动物和新能源的认识,形成新的创意,说明关心现实问题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符合题意;自由是相对的,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错误;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错误。答案为A项。

30、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4.(2016上海卷)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D解析 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人定胜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生

31、态变化的趋势,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C项概括不全面。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5.(2015广东卷)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 B.C.D.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答案 C解析 正确且符合题意,“接受不能改变的”即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即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即哲学可以为生活提

32、供指导;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排除。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归纳总结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

33、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正确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研专项研专项 前沿命题前沿命题非选择题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考查非选择题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考查题型导考 题型考查内容理解说明类非选择题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解说明科幻作品创作中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的处理典例突破(2020山东卷)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

34、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也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越来越多的“未来感”不断涌现。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等科幻作品中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因为中国在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亿万人民追逐梦想的脚步中,可以听到时代的脉动、看到潮水的方向。“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每个时代的意

35、识都是对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在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推测未来;科幻作品基于现实感,在合理想象中创造幻想世界。解题流程 信息指引审设问定方向信息指引析材料定知识关键信息:未来感来自现实感物质决定意识关键信息:天马行空的设定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关键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源头活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关键信息:寻找未来发展的可能意识具有能动性解答本题,要从两个方面双向全面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突破指引勤提醒勿失分失分原因1:思路混乱,无逻辑顺序,堆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失分原因2:只分析材料,或者照抄照搬材料,没有理论的归纳失分原因3:情境材料信息挖掘不透彻,理论与材料不能正确对应组答案用术语素养指引科学精神本题以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来设置情境,通过剖析艺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检验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价值认知与选择等学科素养本课结束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老高考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