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感觉感觉知觉知觉注意注意记忆记忆想象想象思维思维言语言语认知认知案例导入:盲人摸像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心地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对臣民们也是如此。有一天,几个盲人相约来到王宫求见国王,说:“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天生就什么看不见,听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很是好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究竟像是什么样子的。” 国王应然允许,就命令手下大臣牵了一头大象让几个盲人摸。过了好一会,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国王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明白了!”国王就让他们说说看。结果摸了大象鼻
2、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说:“哪里,大象像根大萝卜!”摸到大象身子的人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嘛。”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说;“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的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盲人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几个盲人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为什么他们对大象缺乏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呢?第一节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的认识过程儿童初生后即有
3、感知觉,记忆是在感知基础上产生的。随后出现与记忆相联系的表象。进一步发展为最简单的思维。二、两岁以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二、两岁以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回忆: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回忆: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环境刺激做出反映。三个特点:1.客体永久性形成2.逐渐形成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3.逐渐形成有目的的行动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感知与思维相比,感知在3-6岁儿童认知活动中仍占有优势。幼儿是借助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知识来认识。幼儿思维活动虽然已经有所发展
4、,其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例如质量守恒实验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学前期是感知觉发展的主要学前期是感知觉发展的主要时期。时期。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主要表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分化概念来自哪里?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新生儿最初的感觉有分化,但分化性很差。例如,新生儿对任何触及嘴唇或面颊的东西动作出吸吮反映。伴随着感觉分析器的成熟,特别是分析
5、器皮层部分的成熟,经验的积累,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儿童感知的分化水平越来越高。入学时儿童还可能分不清近似的事物。例如,小学生常常把两个形状相似的字混淆。(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单个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 不同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发展。出生后第一年,对时间和空间的知觉,对整个事件、物体和场所的感知觉迅速发展起来。(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1岁儿童常按某个显眼的特征辨认物体,根据一个扣子辨认心爱的玩具。5-6岁儿童则会通过物体多种特征的分析综合来认识它。感知过程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既能对客体进行细致的分化,又能分清主要和次要,并且对事
6、物的特征进行概括的反映,把主次特征组成系统。(四)感知过程主动性不断加强(四)感知过程主动性不断加强儿童感知一开始就有主动性。儿童感知过程的主动性最初表现为选择性。很小的婴儿对不同客体表现出不同的感知倾向。斯塔普里斯(1937)向婴儿呈现两个亮度相等的圆盘,并测量婴儿对他们关注的时间。结果说明,3个月婴儿对色彩圆盘注视时间为对灰色圆盘注视时间的2倍。勃林格和奥登奈尔(1972)对6周和11周婴儿的比较研究说明,较大的婴儿偏好复杂的模式,他们注视复杂模式的时间较长,而注视简单模式时间较短。在幼儿的观察活动中,特别是用眼和手以及其它感官去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感知的选择性和目的性。二、学
7、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的感知阶段(一)原始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感知能力与生俱来。例如味觉和嗅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知觉恒常性知觉概括例如,婴儿分辨亲人和陌生人,依靠的是对不同人脸的初步的概括。1岁以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反映客观事物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例如,例如婴儿对灯的认识2岁左右,当婴儿的语言和思维真正发生时,对事物认识的概括性水平,逐渐从知觉的概括性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
8、方法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例如对颜色的知觉,不再停留在对射入眼帘的光线波长的反映,而是把它归入某种颜色的类别,且能叫出颜色的名称。幼儿会说“像橘子一样的颜色”。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也逐渐学会用社会上惯用的概念来代表,即掌握所谓的概念标准。例如,对“上午”、“下午”时间的认识,已经不是粗浅时间知觉,而是掌握了时间概念。4-5岁以后,幼儿能够逐渐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观察方法。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什么是什么是感觉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直接作用于感官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个别属性性的反映。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基础 。
9、1 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味觉、触觉等。 2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如饥、渴等内脏感觉和本体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规律感觉规律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适应: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不觉气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不觉其臭。触觉适应:冬天穿棉衣、冷水洗衣服感觉适应意义何在?感觉适应可以使人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感知外界事物,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的生活、工作。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同一感觉器官接受
10、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现象。同时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黑板白粉笔先后对比:吃了苦药再吃糖对幼儿教育启示?教师要善于利用对比规律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比如,用颜色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播放幻灯片或多媒体时,利用照明遮光设备,可以使幼儿看的更清楚。3.感受性训练感受性训练感受性可以通过训练而提升。感受性可以通过训练而提升。例如: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z) 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jn)。尝射于家圃(p),有卖油翁释担(dn)而立,睨(n)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十中八九,但微颔(hn)之。康肃问曰:”汝(r)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11、”无他, 但手熟(sh)尔。”康肃忿(f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o)酌油沥(l)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sh)尔。”康肃笑而遣(qin)之。再例如:再例如:炼钢工人可以根据钢水火花判断炉内温度高低;染色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就摸出面粉质量。盲人触觉和听觉特别灵敏聋哑人视觉特别敏锐对幼儿教育启示?对幼儿教育启示?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各种感官训练,促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各种感官训练,促进幼儿感受性的提高。进幼儿感受性的提高。例如:
12、通过音乐活动、朗读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感受性和语因听觉能力;通过绘画活动发展幼儿的颜色视觉能力;通过手工、泥塑发展幼儿促决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发展幼儿的运动决和平衡觉能力。一、学前儿童视觉产生与发展一、学前儿童视觉产生与发展 (一)视觉的产生(一)视觉的产生 “视动眼球震颤视动眼球震颤”实验实验 视动眼球震颤测验是测查新生儿视觉敏度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一个有条纹的图案在婴儿头上转动,如果婴儿能够辨别条纹的模式,他就会作出一定的反应,所采用的各图案,条纹间隔的宽度是不一样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年龄为一天的新生儿具有大约相当于20/150的视力。即婴儿(出生一天)在6米处才看得见具有正常
13、视力的成人在45米处看得见的东西。由测验可以看出,新生儿的视敏度是比较差的。(二)婴儿视觉发展(二)婴儿视觉发展出生后6个月婴儿的实力改善几位迅速,实力已经达到20/100出生后半年是儿童视力发展的关键期2岁时婴儿视力已经接近成人3个月婴儿已经具备分辨各种颜色的能力,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在可见光谱中辨认各种颜色,并接近成人水平。2-3岁儿童比较偏爱显眼的暖色,婴儿对颜色偏爱顺序依次为:红、黄、绿、橙、蓝、白、黑、紫(三)幼儿视觉发展(三)幼儿视觉发展 幼儿视觉发展主要表现为视觉敏度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颜色视觉的发展。 视觉敏度:视觉敏度: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视力。
14、 年龄越小,视力越好? 调查4-7岁儿童看出某一圆形图上缺口的平均距离。 结果:4-5岁:210厘米;5-6岁:270厘米;6-7岁:300厘米 4-5岁和5-6岁儿童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对幼儿教育启示? 幼儿年龄越小给与提供的字、画应越大;上课时,不要让幼儿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视力和教育效果。幼儿颜色视觉发展幼儿颜色视觉发展 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能力。 幼儿初期,已经能够辨别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不能很好地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颜色,也很难说出颜色的名称。 幼儿中期,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基本色,区分一些近似色,如黄色与淡棕色,并
15、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幼儿不仅能够认识颜色,而且在绘画时能够运用各种颜色调处需要的色彩,并能正确说出黑、白、红、蓝、绿、黄、灰、粉红、紫等颜色。 (1 1)颜色习得:)颜色习得:先认颜色,后掌握词,再将二者联系起来。 (2 2)色肓:)色肓:多为先天性红绿色肓,男性多于女性。幼儿园如何促进幼儿颜色视觉发展?幼儿园如何促进幼儿颜色视觉发展? 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和游戏中,教师要指导幼儿认识和辨别各种色彩并调配各种颜色,同时把颜色的名称交给幼儿。 视觉集中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新生儿的眼肌不能很好地协调运动
16、,出生后2-3周内,表现为一只眼睛偏右,一只眼睛偏左。出生后3周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3个月时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二、听觉的发展二、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一)听觉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意义 学前儿童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他们依靠听觉欣赏音乐,学唱歌曲。学习口语更是必须依赖听觉发展。学前期是掌握口语的重要时期,学说话,听别人说话,都离不开听觉。 (二)听觉的产生(二)听觉的产生 1胎儿的听觉胎儿的听觉 (1)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6 6个月个月时就已基本成熟,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
17、的乐音甚至有不同的反映。 (2)法国的心理学家认为,8 8个月个月以后的胎儿,对低音的低音的感受比高音更敏感感受比高音更敏感,胎儿期父亲父亲多跟胎儿交流,对胎儿的发展很有益处。 2新生儿的听觉新生儿的听觉 (1)婴儿一出生一出生就有听觉。 (2)新生儿对语言的识别语言的识别非常敏感,对不同声音,声音不同的音调,纯度,响度,强度,持续时间等等都有不同的反映。 出生后,尤其是对母亲的高频率、语调夸张、似唱歌节律、缩短的音节和重复性用词等特殊的“婴生儿语”更为敏感。 2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4个月的婴儿即显示出对成人的“儿语”注意倾听,对成人间的对话则无此
18、反应。(3)音乐感知 婴儿对音乐的喜好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曲调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容易引起婴儿积极的情绪反应。 到了幼儿期,幼儿能对不同的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够有较好的音乐节奏感、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儿童的视听协调活动(三)儿童的视听协调活动 1、新生儿具有视听协调能力视听协调能力(把头转向声源)。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1961):他试验一个刚出生几秒钟的女孩,在她左边或者右边发生咔嗒声时,她都有随着声音方向转头的反映。 2、视听协调能力可以帮助儿童辨别视、听信息是否一致。也是后来高级感知协调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四)听觉的发展(四)听觉的发展 1 1、
19、学前儿童对纯音的听觉感受性纯音的听觉感受性在不断发展。 2 2、学前儿童的听敏度听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5-6岁儿童平均能在55-65厘米距离外听到表的摆动声音,6-8岁儿童则在100-110厘米之外就能听到。 3 3、学前期儿童对言语的听觉言语的听觉也在不断发展。 苏联研究: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强得多。小班幼儿往往不能区别发音上的细微区别,而不能学会正确发音。 三、触觉的发展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而产生的感受。2 2岁以岁以前前,触觉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 (一)触觉的产生(一)触觉的产生 儿童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发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
20、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 新生儿尿布湿了会哭 新生儿的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皮都是十分敏感的部位。 1、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而且可以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认识物体。(人生第一年) 2、通过口腔触觉探索活动还可以建立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学习) 卡尔尼斯和布鲁纳对5-12周的婴儿进行实验,每当婴儿用嘴吸吮时,立即呈现电影片。结果,婴儿学会高频率地吸吮。在另外一种条件下,当吸吮被抑制时呈现电影片,后一组的婴儿不进行高频率的吸吮。 (二)口腔的触觉(二)口腔的触觉(三)手的触觉(三)手的触觉触觉探索的主要途径触觉探索的主要途径 1.1.触觉探索主要是通过
21、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主要是通过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产生和发展经历两个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产生和发展经历两个阶段:阶段: (1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 :在婴儿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来,如;抓握反应。 (2 2)视触协调活动阶段:)视触协调活动阶段:即眼手协调活动,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5个月) 2.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 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视觉) 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动觉) 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3.5个月以下的婴儿眼手动作方面的困难,主要在于视觉不能引导和调
22、节手的动作。(四)(四) 听觉与触觉的协调听觉与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已经出现了触觉与听觉的协调婴儿期已经出现了触觉与听觉的协调 威沙特(1978):让婴儿坐在黑暗的房间里,记录他对一个发响玩具伸手的次数和抓到的情况。结果发现,5个月婴儿已有伸手向生源的倾向。 让婴儿在关灯之前看见不发响声的玩具,但不让他动手去抓,关灯之后才让他去抓。结果表明,不满6个月的婴儿,其听觉对手的动作的指导比视觉记忆更为准确。四、其它感觉的发展四、其它感觉的发展 (一)痛觉(一)痛觉 1、新生儿即有痛觉 2、新生儿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较低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痛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逐渐增强 (二)味觉(二)味觉 1、味觉味
23、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最发达的感觉 2、味觉在胎儿时期胎儿时期已发育成熟 3、婴儿偏爱甜食 4、味觉在和儿童期最发达,之后逐渐衰退逐渐衰退(三)嗅觉(三)嗅觉 1、新生儿已有嗅觉反应 2、新生儿可以辨别不同的气味 3、嗅觉随年龄增长不断改善不断改善一直延续到 成人成人,之后逐渐衰退逐渐衰退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什么是什么是知觉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感觉信息而产生的综合综合反映反映,是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高级心理产生的基础基础。 按照知觉反映对象反映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可分为:形形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24、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一、形状知觉的发展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眼睛的注 视最多。 苏联文格尔:4个月婴儿已经基本能够识别物体。 美国戴和麦克肯捷(1979)研究表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恒常性。 范兹(1963):8周婴儿对2个三角形注视的时间相同,而对三角形和靶心图注视时间则不同。说明婴儿已能够区别两种不同形状。 婴儿形状知觉特点: 第一,较单色刺激更为偏爱彩色刺激,第一,较单色刺激更为偏爱彩色刺
25、激,如婴儿对灰色或者白色的单色图像注视的时间比对于红色或者黄色图像的注视时间短。 第二,婴儿较简单图形更喜欢复杂图形,第二,婴儿较简单图形更喜欢复杂图形,例如,婴儿对同心圆注视的时间比对单色圆形注视时间长。 第三,婴儿在众多复杂图形中表现出对人脸的偏好。第三,婴儿在众多复杂图形中表现出对人脸的偏好。 第四,婴儿较直线更为偏好曲线。第四,婴儿较直线更为偏好曲线。 第五,婴儿更为偏好清晰图像以及他们能够看清楚的图像第五,婴儿更为偏好清晰图像以及他们能够看清楚的图像。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年龄增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
26、教育影响下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长而提高。 2.2.幼儿辨认形状知觉时,图形配对任务最易,指认图形次之,幼儿辨认形状知觉时,图形配对任务最易,指认图形次之,图形命名最难,其关键在掌握形状名称。图形命名最难,其关键在掌握形状名称。 3-4岁幼儿往往用一些形象的词来称呼几何图形,如把圆形成为皮球、太阳;把半圆形称为月亮或者办个太阳;把正方形叫做手绢。 5岁半是儿童认知平面集合图形迅速发展的时期。 启示:幼儿园教学中,要教会幼儿掌握各种形状的正确名称。 第三,幼儿掌握八种形状难易顺序,由易到难依次是:第三,幼儿掌握八种形状难易顺序,由易到难依次是: 圆形圆形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长方形长方形半圆形半圆
27、形梯梯形形菱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看一个看一个案例案例二、大小知觉发展二、大小知觉发展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外界物体大小的反映,包括物体长短、面积、体积大小的知觉。 关于儿童大小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小知觉的恒常性的获得与辨别大小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 三个月大的婴儿便具有大小恒常性。 1岁半婴儿形成辨别物体大小能力三、空间知觉的发展三、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深度知觉。 ( (一一) ) 方位知觉方位知觉 1
28、 1、新生儿出生后就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定位能力。、新生儿出生后就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定位能力。 魏泰默(1961):出生后一会的婴儿,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向右看,来自左边的声音向左看。 2 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幼儿方位知觉发展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 3岁幼儿能够辨别上下方位; 4岁幼儿开始能够辨别前后方位; 5岁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6岁幼儿完全能够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不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二)(二)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 视觉悬崖实验视觉悬崖实验 视觉悬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曾进行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
29、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实验结论: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1、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重要依
30、据。 2、幼儿时期,深度知觉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还不能正确认识,以致在图画中不能正确地表现空间特征。 四、时间知觉的发展四、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顺序性和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速度的反映。 1、时间的变化比较抽象,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只能借助于中介感知时间的变化借助于中介感知时间的变化,如四季的轮换、昼夜更替、表、日历等。 2、婴儿借助生理状态变化来反映时间。例如,通过 “生物钟生物钟” 来感知时间的变化,当婴儿感到饥饿时,就对吃奶时间形成条件反射。 3、由于时间的抽象性特点,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较低
31、。四、知觉恒常性四、知觉恒常性 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仍保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仍保持不变持不变 。如。如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性和形状恒常性等等 。 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儿童已经具有了物体形状和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五、客体永久性五、客体永久性 是皮亚杰在其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概念。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依然存在,会寻找并试图重现该客体,这时儿童大脑产生客体永久性。 皮亚杰把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皮亚杰把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0-2
32、个月):个月):婴儿没有任何客体永久 性概念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2-4个月):个月):“被动地期望”阶段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4-8个月个月):):“探索部分被遮盖的物体”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8-128-12个月):个月):儿童开始出现主动寻找 第五阶段(第五阶段(12-1812-18个月):个月):“客体位移后寻找” 第六阶段(第六阶段(1818个月以后):个月以后):儿童看不到客体位移 也能建构客体 六、跨通道知觉六、跨通道知觉 指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加工处理。 1、婴儿出生时已具有出生时已具有跨通道知觉的能力 2、幼儿期儿童跨通道知觉能力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有
33、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何为观察:何为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活动过程。 观察力是个体在通过不断的观察实践或者相关的观察培训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幼儿期是观察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的不断完善。 一、观察的目的性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姚子平(1985)在实验研究中将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分为以下三个水平: 1级水平: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的观察。 2级水平: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是不能克服困难或干扰坚持观察。 3级水平:不能接受任
34、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随意乱指。 调查显示: 3岁时没有幼儿能达到1级水平; 4岁时仅有2%的幼儿达到1级水平; 5岁是幼儿观察目的性发展转折期,有22%幼儿达到1级水平; 6岁时没有大的发展,保持在24%左右。 二、观察的持续性二、观察的持续性 阿格诺索娃实验指出:各年龄幼儿观察图画的平均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 3-4岁幼儿观察的时间平均为6分8秒; 5岁时为7分6秒; 6岁时为12分3秒; 6岁开始,观察的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三、观察的概括性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是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部的联系,或者通过信息收集总基础事物的共有属性特征。 小班幼儿的直觉往往仍然
35、孤立、零碎,常常不能把索观察到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如:让幼儿观察两幅图画,一幅画面是小孩打狗,另一幅画面是狗咬破了小孩的衣服。小班幼儿绝大多数不能说出这两幅画的关系;大班幼儿也只有50%做出正确回答。 丁祖荫(1964)研究说明,儿童的图片观察概括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只看到图画中各个对象,看不到对象之间的联系。 例如:图片上画着一颗苹果树和一个小孩,儿童看到这幅图片可能注意苹果,不能认识到图片表现的是“小孩想要摘苹果”。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只能注意到空间位置关系,仍然无法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小学低、中年级) 4.
36、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整体关系,透过表面发现内部本质的联系。 四、观察的细致性四、观察的细致性 3-4岁幼儿一般只看到事物整体的轮廓,很少自觉地注意隐蔽和细微的地方,很少做有选择的观察。对感兴趣的事物就反复看,不感兴趣事物就会视而不见; 5-6岁儿童会在大人的指导下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观察,但他们还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其内在联系或一般过程。 五、观察方法五、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直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直觉活动。3-4岁幼儿常常边看边指。 较大的幼儿已经不需要动作,而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以确定和巩固直
37、觉的结果,如自言自语地说:“对,就是这个”或“不是它,要粉的,不要红的”。 到了幼儿末期,能够借助内部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直觉。 苏联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 1.知觉认同:知觉认同:在知觉过程中,幼儿能够选择相应的标准,确定知觉客体与知觉标准的同一性。如“球是圆的”。“圆”是知觉标准,球的属性与知觉标准完全一致。于是发生认同。 2.归入标准:归入标准:当物体属性与知觉标准部分吻合时,这时把知觉的客体与知觉标准相对照,既发现其中的区别,又找出相似之处。如,“苹果像球那样,是圆的”。 3.塑造模型:塑造模型:知觉的客体具有复杂的属性,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确定属性时,需要选用两个或者更多标准,并且确定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如,一个小木屋,它的正面是直角的,屋顶是梯形的,如要正确感知这种形状,必须选出两个知觉标准,病确定他们的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