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Ulcerative ColitisColitis,UC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IBD)(IBD)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病因 UC 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病因一、遗传方面: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 病因二、免疫学方面:认为多种因素参与了UCUC的发病,这些因素可能触发一个连续的慢性免疫过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
2、(NK)细胞等参与了此过程,其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肠黏膜组织破坏和炎性病变。 病因三、感染方面:可能作为UCUC发病的始动因子,引起免疫反应,或者作为抗原板机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反应。 病因四、环境方面:外因通过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机制,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细胞持久的损伤。 中医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 (洁) )、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二、基本病理因素: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等。三、病位:主要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 中医病因病机四、基本病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常是主要发病诱因。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主要为湿
3、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属本虚标实,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本虚多呈脾虚,亦有兼肾亏者。 中医病因病机不同症状的病机侧重点有所不同1 1、脓血便:湿热蕴肠,肠郁膜损2 2、泄泻:实证为湿热蕴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湿盛,运化失健。 3 3、便血:实证为湿热蕴肠,损伤肠络,络损血溢;虚证为湿热伤阴,虚火内炽,灼伤肠络,二者的病机关键均有郁热阻络,迫血妄行。 中医病因病机4 4、腹痛:实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肠络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土虚木旺,肝脾失调,虚风内扰,肠络失和。 诊断一、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6 6周以上。可有关
4、节、皮肤、眼、口腔及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诊断二、相关检查:1 1、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血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诊断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诊断 诊断2 2、钡剂灌肠检查:黏膜粗乱和( (或) )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诊断 诊断3 3、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和缓解期有不同表现。 诊断活动期: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
5、性粒细胞浸润;隐窝内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甚至形成隐窝脓肿,脓肿可溃入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诊断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宽;潘氏细胞化生。 组织病理表现 诊断内容完整诊断包括临床类型( (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和暴发型) );严重程度( (轻度、中度和重度) );病情分期( (活动期、缓解期) );病变范围( (直肠炎、左半结肠和广泛结肠) );肠外表和并发症( (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和癌变等) )。 诊断内容例如: 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中度、活动期、
6、左半结肠受累)。 中医病名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治疗原则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初期实则通之,久之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中医治法依据溃疡性结肠炎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滞为标的病机特点,临床确立以温肾、活血、补虚为主,佐以清热、利湿、行气为其治疗大法。 证治分型1 1、大肠湿热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证治分型代表方: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加减药物:黄连、黄
7、芩、白头翁、红藤、木香、炒槟郎,当归、白芍、炒地榆、白蔹、肉桂、甘草。 证治分型2 2、脾虚湿蕴证 临床表现: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腹痛隐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证治分型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药物:党参、茯苓、炒白术、炒山药、薏苡仁、砂仁( (后下) )、陈皮、桔梗、木香、黄连、炒地榆、炙甘草。 证治分型3 3、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
8、化湿。 证治分型代表方:乌梅丸( (伤寒论) )加减。药物:乌梅、黄连、黄柏、肉桂、细辛、干姜、党参、当归、制附片。 证治分型4 4、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情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或黏液便;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嗳气不爽,食少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证治分型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代表方:痛泻要方(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合四逆散( (伤寒论) )加减。药物:陈皮、炒白术、白芍、防风、柴胡、炒枳实、薤白、党参、茯苓、炙甘草。 证治分型5 5、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久泻不止,夹有白冻,甚则完谷不化,滑脱不禁;形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腹胀
9、,食少纳差,腰酸膝软,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证治分型代表方:理中汤( (伤寒论) )合四神丸( (证治准绳) )加减。药物:党参、炮姜、炒白术、黄芪、仙鹤草、鹿角霜、补骨脂、菟丝子、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炙甘草。 证治分型6 6、阴血亏虚证 临床表现:排便困难,粪夹少量黏液脓血;腹中隐隐灼痛,午后低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证治分型代表方:驻车丸( (备急千金要方) )加减。药物:黄连、阿胶( (烊化) )、当归、太子参、生地黄、麦冬、白芍、乌梅、石斛、炒山药、炙甘草。 证治
10、分型随症加减:大便脓血较多伴肛门灼热者,加败酱草、白头翁、红藤、炒槐米;腹痛较甚者,加徐长卿、延胡索;便血明显者,加仙鹤草、紫草、炒地榆;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炒苍术、薏苡仁、苦参;伴发热者,加桂枝、葛根;畏寒怕冷者,加干姜、制附子; 证治分型里急后重者,加槟榔、炒枳壳;久泻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椿根皮、诃子;排便不畅、便夹脓血者,加酒大黄、炒枳实。 中药灌肠 黄 芪30g 30g 苦 参15g 15g 薏苡仁30g 30g 蛇舌草18g 18g 儿 茶3g 3g 白 芨15g 15g 红 藤30g 30g 广木香9g 9g 白 芷6g 6g 败酱草24g 24g
11、白 芍30g 30g 黄 连9g 9g 西药治疗根据20152015年非住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科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多伦多共识 ,西医药物治疗总结以下5 5点:1 1、5-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治疗轻中度UCUC的一线药物。2 2、糖皮质激素只用于活动性UCUC的诱导缓解,不用于维持治疗。 3 3、免疫制剂可以用于维持缓解。 西药治疗4 4、生物制剂已经成为中重度或者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一线或者二线治疗药物。5 5、粪微生物移植等探索性临床研究,缺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验证,尚未广泛临床应用。 病例举隅孙某,女,4141岁,反复左下腹疼痛,伴黏液脓血便2 2年余。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
12、炎。予柳氮黄吡啶、消炎止泻、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不佳,遂求诊于我科门诊。 病例举隅症见:大便日5656次,黏液带血便,肛门下坠感,排气多,排气后舒,小便正常,纳差,腰酸乏力,神疲嗜睡,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垢,脉沉弦。肠镜如下: 谢谢 病例举隅治宜健脾温肾,清化湿热,祛瘀生新。处方:黄芪45g 45g 仙鹤草45g 45g 乌梅6g 6g 炒地榆20g 20g 椿根皮15g 15g 白及12g 12g 赤石脂30g 30g 白芥子3g 3g 炮姜6g 6g 秦皮15g 15g 薏米30g 30g 败酱草18g 18g 红藤15g 15g 补骨脂15g 15g 焦三仙各15g 15g 水煎服
13、。 病例举隅另,灌肠方:黄芪30g 30g 白芍30g 30g 广木香9g 9g 苦参12g 12g 炒杜仲12g 12g 儿茶3g 3g 黄连9g 9g 薏米30g 30g 败酱草18g 18g 乌梅6g6g水煎灌肠。 病例举隅一月后复诊,大便日3 3次,脓血明显减少,纳食增,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弱。证治同前,并加强健脾利湿、调气和血之功,上方去白芥子、椿根皮,改仙鹤草60g60g,加冬瓜仁30g30g,白芍30g30g,肉豆蔻10g10g,水煎服。并继续配合中药灌肠。 病例举隅又一月后来诊,大便日1212次,时成形,少量脓血,腹痛消失,纳眠可,乏力,有时腰痛,舌淡苔白,脉沉。前方去秦皮、红藤、焦三仙、肉豆蔻,加用鹿角霜30g30g,炒槐米20g20g,白头翁30g30g,水煎服。灌肠方改用锡类散。 病例举隅前后治疗4 4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肠镜示:肠道无炎症改变。镜像如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