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D34+HPC分化为CD1aCD1a+ +前体前体DCDC,分化成含Birbeck颗粒、表达Lag抗原、E-Cadherin的郎格罕氏细胞(Langhams cell,LC)和间质DC。CD34+HPC分化成的CD14CD14+ +前体前体DCDC,分化成表达CD1a、CD2、CD9、CD68及因子XIII的DC。另外,CD14+的前体细胞在M-CSF作用下还能分化生成巨噬细胞。CD34+HPC分化成外周血液中外周血液中CD14CD14+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在GM-CSF和IL-4作用下,CD14+单核细胞首先分化成不成熟DC,然后在TNF-、IL-1、LPS等炎性介质作用下,发育成成熟D
2、C。1.DC1.DC的共同特征的共同特征 形态上呈树突样;表达CD1a、高水平MHC-II类抗原和多种辅助分子(如CD54、CD58、CD80、CD86等),但缺乏CD14和非特异性酯酶的表达;胞浆内存在特异性Birbeck颗粒状结构(BG);吞噬功能较低;可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2. DC2. DC的表面标志的表面标志 鉴定所得到的DC,主要通过形态学、组合性细胞表面标志、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能刺激初始T细胞进行增殖三个方面综合判定。1. 1. 前体阶段前体阶段DC DC 2. 2. 未成熟期未成熟期DC DC 3. 3. 迁移期迁移期DC DC 这类DC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
3、、外周血、肝血液及淋巴组织,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从外周血进入脾或从肝窦进入腹腔淋巴结,从而启动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4. 4. 成熟期成熟期DC DC 淋巴组织中DC,包括滤泡DC、并指状DC和胸腺DC;非淋巴组织中DC,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循环的DC隐藏细胞(veiled cell,VC)。不同部位的DC其生物学特征及命名各异。1.1.抗原提呈抗原提呈 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 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 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 活化未致敏(naive)T细胞; 抗原提呈效率高,少数DC可以激活T细胞。 利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4、捕获和处理,此途径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及饱和性的特点。DC借助膜表面不同受体可有效地捕获低浓度的抗原,如经FcR捕获免疫复合物性抗原、经甘露糖受体捕获甘露糖化/岩藻糖化的抗原。DC具有强大的液相吞饮功能,未成熟的DC吞饮速度快、吞饮量大。促进生发中心对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与B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表达和V基因重排有关;DC高表达FcR、CR,可使DC膜表面可长时间附着一定量抗原,通过长时间刺激记忆B细胞,使B细胞维持免疫记忆;5.5.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某些前体DC如同一类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对局部各种化学信号十分敏感,且能敏锐地察觉组织损伤,在体内发挥免疫监视作用。 n起源:骨髓干细胞起
5、源:骨髓干细胞髓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粒、单前体细胞粒、单前体细胞树突树突状细胞状细胞n分类:朗汉斯细胞分类:朗汉斯细胞-位于表皮及胃肠上皮、间质位于表皮及胃肠上皮、间质DC细胞细胞-位于实体位于实体 (心、肝、肾等)细胞,以上两种为未成熟(心、肝、肾等)细胞,以上两种为未成熟DC,当接抗愿刺激可发育为成熟,当接抗愿刺激可发育为成熟DC。外周淋巴器官中有。外周淋巴器官中有并指状并指状DC、滤泡树突状属成熟、滤泡树突状属成熟DC。n膜分子:膜分子:MHC I、II类分子、类分子、CD1、CD11、CD40、CD80、CD86n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n 1、加工、提呈抗原(成熟、加工、提呈抗原(成熟DC提呈抗原和激发免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能力强)疫应答能力强)n 2、诱导、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细胞分化、成熟n 3、促进、促进T细胞活化细胞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