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深度报道的界说与源流 (一)深度报道的界说 深度报道,严格来讲,它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类文体”,一种新闻采访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方式,它强调的是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和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深度报道以“深度”见长,除了报道基本的新闻事实,还要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在“是什么”方面进行深度开掘与思考,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及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做出展望、预测。深度报道有力地拓展和延伸了新闻事实的领域,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客观事实,并且系统、深入全面地报道了新闻的发
2、展过程。表现在实践中,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包括如下9项内容: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和对策建议。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单纯化新闻写作思维的一种挑战。 (二)深度报道的源流 深度报道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早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继诞生并以其迅速快捷、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威胁和挑战了印刷媒介。在我国,深度报道早已有之。二、深度报道的类别与特征 1、按形式分类别 (1)单篇型报道 单篇型报道即在一篇幅状态下独立展示的深度报道,是深度报道作品群中最常见的类型,篇幅一般在800一2000字之间,特殊情况下也有更长或更短一些的文本,独立报道包含了深
3、度报道从版式到题材的基本元素。此类型又可分为提出问题、综合概括、分析解释、对比揭示、典型传播等多种子类型。 提出问题类: 虽只提出问题,不对问题进行解答,但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问题一般是具有 综合概括类 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众多事实并加以归纳综合, 分析解释类 对某些较复杂的事实,或者新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而有迷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分析,解释其实质的意义,预测其发展趋势等, 对比揭示类 通过两方面的性质不同的事实进行分类对比,揭示主题 典型传播类 对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或教训,进行详细叙述,深入分析 (2)集合型报道 集合型报道是指媒体对重大事件,重大题材进行分析分类的报道形式,一般不受篇幅的
4、容量大,信息多,角度广,内涵和外延伸缩自由,纵向的跨度大,横行的涉及面广,连 续刊发,集中突出,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轰动效益明显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组合报道和连续报道均属于集合型报道 系列报道 多采取专题性的围绕着某一事实或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报道主题来伸延其主体,深化其含义,解释其本质,这种透视型专题报道着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研究分析某一个问题,以探其根源明其趋势,以谋取解决方法,它既是专题性,透视性的,又具有整体性的,同构性的不论是单一型,集束型还是松散型的透视性专系列报道,都必须形成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系统并且遵循同样的价值原则,构成相似,风格一致。 (3)综合报道 有成
5、捆绑式或混合式报道,是一种强化整体效应的报道形式,也是我国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他将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来源的新闻稿组合在一个版或一个节目之中,将消息通讯等作为深度报道中现象事实来使用,将短评,评论作为记者议论来使用,让受众从众多新闻的整体的联系和对比的反差中,卡扩眼界了解某一问题的广阔内涵,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4)连续报道 (4)连续报道)连续报道 也叫调查是报告,其特点是进行时的追踪事件发展过程的连续报道。组织者事先并不知道事情发展结果,他能连续不断的向群众提供新的情况,有利于开拓新闻事件的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记者采访调查的进程以及每部采访所形成的思考
6、。这种报道能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培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作风。 按体裁分按体裁分 1、多因多果式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现实的直接原因,也有历史上的原因;有稳定因素,也有临时因素。因此,记者在报道复杂的社会生活时,摒弃了用二元逻辑、一因一果的方法认识、反映事物的思维方法,而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多因多果式的报道。 2、进行式报道 这种报道形式的特点是,由于事物还在运动之中,很多问题尚未破解,尚无定论,记者把这些问题留给今后的实践,留给读者求索。 3、思辨性报道 这几年由于社会变革的激烈震荡,涌现出大量热点问
7、题,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要回答这些问题,那种一人一事的报道以及局限于对一种思想、一种现象、一个事件的分析的解释性报道,已经难以解开人们的困惑和彷徨。这样,记者在动态中考察事物时,力图把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给读者提供分析问题的事实,帮助读者从中获得一种新的思想。或者原原本本地向读者提供多侧面的情况,讲清这种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去分析,去思考。 4、探讨性报道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所反映的内容一般都属于尚无定论,有待研究,或者正在试行,还在争鸣中的问题。 5、意向型报道 系统思维的综合性的方法,是记者能够通过对社会某种现象的综合,透视出社会的某种倾向或趋势,因而产生出一种不同于一般新闻的“
8、意向性报道”,对某对某一事物的未来作出预测,披露出正在发展过程中饿又尚未结论的事物所潜在的结果,即新闻的六个要素中的 how (什么结果)这一要素,给信息时代的读者提供或资参考的未来信息,在社会中起到参谋的作用。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2月24日发表的新能源汽车政策转向,柴油轿车将不受到鼓励一文究属于意向性报道。(二)深度报道的特征 1、选题的重大性 题材重大、意义重大 2、材料的翔实性 深度报道对新闻要素的揭示是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它不仅揭示“谁”和“什么”,而且重在“为什么”和 “怎么样” 3、内涵的深刻性 要求深度报道内涵深刻,就必须对大量素材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有预测。
9、深度报道内在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4、时空的开放性 深度报道一般不拘泥于一时,而着眼于事前、事中和事后你的综合分析;不拘泥与一地,二十着眼于上下左右的立体描绘。三、深度报道应具备的因素三、深度报道应具备的因素 一篇文章能被称为深度报道,应具备几个要素:一篇文章能被称为深度报道,应具备几个要素: 1、文章通篇着力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一件很轰动的大事,深度报道可能关注其中一个、文章通篇着力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一件很轰动的大事,深度报道可能关注其中一个很微观的方面,但一定是这件事所集中体现的矛盾主体。举例来说,在很微观的方面,但一定是这件事所集中体现的矛盾主体。举例来说,在 “黄碟案黄碟案”
10、中,可能中,可能存在多种矛盾冲突,如警察执法方式问题,处理程序问题,看黄碟的道德问题,但这则报道存在多种矛盾冲突,如警察执法方式问题,处理程序问题,看黄碟的道德问题,但这则报道中,真正为人所关注,也是事件最能集中体现的观念冲突,是警察能否入室的问题,是中,真正为人所关注,也是事件最能集中体现的观念冲突,是警察能否入室的问题,是“家家”的法律权利边界问题。的法律权利边界问题。 2、文章应有结论。这个结论不是是非对错的判断,不是道理,不是记者主观的看法,而、文章应有结论。这个结论不是是非对错的判断,不是道理,不是记者主观的看法,而是事件本身所陈述、所展示的客观存在。这个结论展现的过程,应如数学公式
11、一样,是一个是事件本身所陈述、所展示的客观存在。这个结论展现的过程,应如数学公式一样,是一个推导的过程,推导所需要的材料,是记者通过采访收集到的新闻事实,推导一局的定理和规推导的过程,推导所需要的材料,是记者通过采访收集到的新闻事实,推导一局的定理和规律,是主流人群的思维逻辑。比如不久前发生于江西的老人法院自爆案,律,是主流人群的思维逻辑。比如不久前发生于江西的老人法院自爆案,成都商报成都商报一个一个记者在采访之后,把记者在采访之后,把“点点”放在空巢老人问题上,给出的结论是老人是因为思念儿子,希望放在空巢老人问题上,给出的结论是老人是因为思念儿子,希望以各种手段召回儿子而不能,才自爆于法院的
12、。这个结论,有他所采集到的事实支撑,整个以各种手段召回儿子而不能,才自爆于法院的。这个结论,有他所采集到的事实支撑,整个阐述都合情合理,较有说服力。不过,这篇文章另有问题,这一点容后再说。阐述都合情合理,较有说服力。不过,这篇文章另有问题,这一点容后再说。 结论还可能不是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是针对事件所反映问题的客观阐述。比如几年前的湖结论还可能不是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是针对事件所反映问题的客观阐述。比如几年前的湖南老师教学生学习是为南老师教学生学习是为“挣大钱娶美女挣大钱娶美女”事件,这个事件反映的是民间一种价值观的冲突,事件,这个事件反映的是民间一种价值观的冲突,是影响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是影响
13、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名名”与与“实实”的冲突,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思潮。所以,这个事的冲突,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思潮。所以,这个事件,得出的结论即是上述它所反映出的冲突所在,没有对错是非的判断结果。件,得出的结论即是上述它所反映出的冲突所在,没有对错是非的判断结果。 3、文章得出的结论,应有一定的先进性,或能展示了当下重要的社会矛盾,而不是陈词、文章得出的结论,应有一定的先进性,或能展示了当下重要的社会矛盾,而不是陈词滥调,不是显见、可以轻易得出的道理。比如如果一个报道不需要过多解释,读者很容易就滥调,不是显见、可以轻易得出的道理。比如如果一个报道不需要过多解释,读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是讲述了好人得到好报
14、坏人受到严惩的故事,这种报道就绝不是深度报道。由此原因,能看出是讲述了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受到严惩的故事,这种报道就绝不是深度报道。由此原因,政法系统的案件纪实就不在深度报道的范畴中。政法系统的案件纪实就不在深度报道的范畴中。四、深度报道的写作(一)找准切入口,用重大题材反映时代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下的时代主题,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生活的迫切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问题则是反映时代主题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社会中的热点、工作中的重点、受众关注的焦点均是深度报道题材来源的最好切入点 同时我们还应密切关注反映时代主题和当前发展最核心的几项内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政府作出的重大
15、决策;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和弊端以及重大突发事件。(二)强化思辨力,用深入采访确立报道方向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写好深度报道,只能从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写好深度报道,只能从生活中来,要求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再深入。生活中来,要求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再深入。记者的思辨能力不是无本之源,而是来源于三种记者的思辨能力不是无本之源,而是来源于三种意识:一是新闻背景的说明意识;二是新闻影响意识:一是新闻背景的说明意识;二是新闻影响的展示意识;三是新闻发展的预测意识。的展示意识;三是新闻发展的预测意识。 要把报道写得有深度,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增要把报道写得有深度,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增加思辨色彩,多角
16、度、多侧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质,加思辨色彩,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人以新的思想,心的境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人以新的思想,心的境界,新的经验。界,新的经验。(三)突出个性化,透视前瞻成就报道意义 深度报道有与其他新闻、通讯体裁的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突出的个性:要求对新闻六要素中的“why”和“how”进一步深化,重在“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这种个性要靠具备预测的超前意识和发表针对性强的独到见解来凸现。 有超前的意识方能写出预测性强的报道,是成就深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预测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把握大量新闻事实之后,进行科学分析、判断
17、,最后得出结论而不是凭空想象。(四)风格多元化,自由灵活尽显报道魅力 深度报道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要处理好、要处理好“深深”与与“新新”的关系。时效的新近和内容的新鲜是的关系。时效的新近和内容的新鲜是“做深做深”的必要前提的必要前提 2、处理好、处理好“深深”与与“浅浅”的关系。即要解决好高屋建瓴与通俗易懂的关系。即要解决好高屋建瓴与通俗易懂的关系,做到雅俗共赏的办法是深入浅出。的关系,做到雅俗共赏的办法是深入浅出。 3、处理好、处理好“深深”与与“活活”的关系。即要解决好的关系。即要解决好“看得懂看得懂”和和“有兴有兴趣看趣看”之间的关系。深度报道虽然题材大、内涵深,但只要行文生之
18、间的关系。深度报道虽然题材大、内涵深,但只要行文生动活泼就能将动活泼就能将“深深”与与“活活”的矛盾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矛盾有机地统一起来。 4、处理好、处理好“深深”与与“近近”的关系。一方面指的是深度报道在选题上的关系。一方面指的是深度报道在选题上要要“三贴近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另一方面时效,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另一方面时效上也得贴近。要想在时效上出奇制胜,其办法是在选题的策划上要上也得贴近。要想在时效上出奇制胜,其办法是在选题的策划上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有时间差意识,选择好新闻有预见性和前瞻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有时间差意识,选择好新闻由头。
19、由头。 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1、善于把握导向 深度报道要具有一定的舆论向导作用。要有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倾向,要提供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 2、题材要有分量 题材分量要重,一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是有深入的余地。所谓分量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2)报道所反映的事件关系到重大原则问题; (3)是引起各界关注的社会焦点。 3、运用立体思维 深度报道所涉及的多是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在写作时,作者必须运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思维方式,才 不断开拓出新思路,触发新的感想,获得创造性的发现。不断开拓出新思路,触发新的感想,获得创造性的发现。4、手法灵活多样、手法灵活多样 深度报道并无固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写作手法,各种新闻体式深度报道并无固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写作手法,各种新闻体式皆可拈来,各种手法皆可运用。皆可拈来,各种手法皆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