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教学目标:识记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理解三个特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把握一对关系:事物的客观联系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树立唯物辩证的联系观,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解决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科学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公共参与:运用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为话题,引导学生自己运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自觉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人类民运共同体意识。政治认同:坚定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
2、唯物辩证法(联系)基本观点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树立唯物辩证的联系观,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解决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导入新课】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新冠疫情启示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今天这个世界,不仅存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蝴蝶效应”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还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为主题创设情景素材,一起把握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学会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线【进行新课】等线第
3、一目:(一)联系是普遍的教学互动活动一:情境材料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苏湖熟,天下足”,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是块“活化石”,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星罗棋布的千年桑基鱼塘系统与桑树对应,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美景图。 等线同步播放湖州桑基鱼塘视频探究思考1:(1)结合视屏和图片,描述一下桑基鱼塘内部的食物链和外部生态环境是一种什么关系。 (2) 哲学上把这种关系定义为什么概念。利用桑基鱼塘生态智慧系统为人类服务说明这种关系有什么特征?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什么启示?学生活动;学生分3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讨论分析,每组至少选择一个同学分享
4、观点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结合情境材料解析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等线概念解析: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本质看:联系是一种依赖、影响、制约和作用从特点看:双向的,而非单向的(相互)从范围、外延看: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态势看:是一种动态联系。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区别和联系”中的联系等线从结果看:会引起相关事物、要素的变化和发展 联系构成运动,引起变化,推动发展。知识小结: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5、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观点看问题。注意:联系的普遍性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食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总体看状态)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每一个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具体看条件)第二目:(二)联系的客观性教学互动活动二:情境材料2:播放视频小昆虫的恐怖旅行:解密非洲蝗灾的原因,蝗群如何完成万里洲际迁徙? 沙漠蝗
6、虫具有飞行能力强、食量大的特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这种蝗虫聚集形成的巨大蝗群,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00150公里,一只雌性蝗虫可以产大约300粒卵。由于破坏力巨大,沙漠蝗虫对受害国的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2019年至2020年6月,沙漠蝗从非洲之角蔓延到印巴边境,威胁沿途20多个国家和地区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 面对距离我国近在咫尺的沙漠蝗虫,有人认为我国是蝗灾频发国,历史蝗灾还导致饥饿发生,此次沙漠蝗虫一定会侵入我国,引起蝗灾导致粮食危机,因此大家务必要多储备粮食。也有中国吃货们表示务必担心蝗灾导致粮荒,烧烤+鸡鸭大军可解决。并设计了路线图:“蝗军”来了我们可以一边吃
7、蝗虫大餐,一边养70万只鸡鸭治蝗,等蝗灾过去了,再把鸡鸭做成烤鸡烤鸭,岂不美哉!等线 对此,专家表示我国常年蝗虫灾害主要是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虽然飞蝗和沙漠蝗都叫蝗虫,可是它们的习性和引起灾变的条件并不相同,我国并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根据蝗虫的迁飞行为和特性,沙漠蝗经巴基斯坦和印度来我国,需经过一个天然的地理屏障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低温缺食,因而难以直接进入我国。当然若沙漠蝗能经印度迁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再进入我国云南等地的可能(夏季6月),但整体看沙漠蝗虫入侵中国的几率较低。此外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鸡鸭吃蝗虫等生物手段,只能治理中低密度蝗虫问题,对已经开始聚飞的大
8、群蝗虫效果不大。这时候,想控制蝗灾,只剩下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这一个方法,而这会造成大面积化学污染。借助吃蝗虫,度过灾年,或者弥补损失的做法,理论上很美好,但不现实。一平方公里的蝗虫可以一天内吃掉3.5万人的粮食,但3.5万人却不能将这群蝗虫,转换成相应的粮食:一是这种蝗虫有毒(苯乙腈物质及可能的农药残留),不适合多吃,二是平均到家庭能够捕捉到的蝗虫数量,不能起到粮食填饱肚子的功能,它也同样不如粮食耐储存。探究思考2:预习教材第二目联系的知识,分析情境材料中一些人仅凭中国是蝗灾频发国就认为沙漠蝗虫一定会侵入我国引发粮食危机和一些人认为“烧烤+鸡鸭大军”可解决蝗灾和粮荒,违背了联系的什么特征,犯了
9、什么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并引导学生知识小结。首先: 教师解析: 1. 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为消灭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材料中“仅凭中国是蝗灾频发国就认为沙漠蝗虫一定会侵入我国引发粮食危机和认为“烧烤+鸡鸭大军”可解决蝗灾和粮荒”的观点就属于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违背联系客观性),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常会陷入诡辩论)其次、知识过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
10、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烧烤+鸡鸭大军”解决蝗灾和粮荒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大面积化学农药灭蝗虫带来化学污染,那么是否意味人们面对蝗灾导致危害这种客观联系无能为力呢?(同步播放视频-沙漠蝗虫聚集的奥秘:摩擦“变形”)情境材料3:等线上世纪20年代,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和蝗虫学之父尤瓦洛夫发现飞蝗之所以能成灾,是因为蝗虫可以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这为之后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虫能够聚集的最关键因素,这些信息素被命名为蝗醇、蝗酚等。但是,这些化合物中没有一个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标准,特别是没有野外种群验证的证据。” 2020年
11、8月,中国康乐院士团队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发现和确立了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同时发现定位在蝗虫锥形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是4VA的特异性受体。依据此次研究,今后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种群动态,为预测预报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并在诱集带集中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将其消灭,从而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此外,康乐介绍,根据4VA的结构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同时,嗅觉受体OR35的发现,令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4VA反应缺失的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灾区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虫种群,既在野外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又达到可
12、持续控制的目的,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探究思考3:(1)科学家利用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来人工合成信息素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集中消灭或者利用嗅觉受体OR35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4VA反应缺失的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控制聚集性蝗虫种群达到减灾效果。这些说明人可以如何处理与联系客观性的关系?(2)有人认为蝗虫吃粮食在内的绿色植被是自然食物链的联系是客观的,而认为利用飞蝗群聚信息素来人工合成信息素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集中消灭或者利用嗅觉受体OR35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4VA反应缺失的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控制聚集性蝗虫种群这些是建立的新联系,不具备客观性,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活动方式:学生
13、自由谈论发言教师总结点评,逐步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结论: 教师解析: 1.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人工合成4VA信息素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集中消灭或者利用嗅觉受体OR35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4VA反应缺失的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控制聚集性蝗虫种群达到减灾效果) 2.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也是客观的。原因:从产生的条件看,人为联系的产生需要
14、客观事物、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从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从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联系一旦经人类实践活动创造出来,就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最后,本目小结: 第三目:(三)联系的多样性教学互动活动三:情境材料4:等线活动方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点评,逐步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结论:(三)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源于世界上事物的多样性(千差万别)2.形式等线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 非本质(现象)联系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因果联系3.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正
15、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如前得出中国粮荒抢粮的认识结论有此原因) 情境材料5: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粮食安全关乎世界每一个人但这些数据触目惊心:每年全世界损失和浪费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3.8%,价值4000亿美元。去年全世界有6.8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会再增加1.32亿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小的一粒米中,凝结着耕种者的汗水,值得敬畏、珍惜。小小的一张餐桌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
16、的传统美德。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势在必行,9月29日,在“提升餐饮质量 制止餐饮浪费”主题活动上,政府有关部门、协会、餐饮企业相关负责人就餐饮业如何拒绝“剩宴”献计献策,持续推进“光盘行动”。同步播放视频新京报:多地餐饮协会倡议做好“光盘行动” 餐企推小份餐食探究思考5:从联系多样性角度,分析我国在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足,却仍然树立危机意识、端牢中国饭碗、推动光盘行动等决策的科学性?活动方式: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点评,逐步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结论:原理总结: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世界观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方法论要求】等线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17、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 的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课堂小结并练习:1.(20全国)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城市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精心打造文创产业园、时尚设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厂房变成博物馆,仓库改成音乐厅,厂区转为影视基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表明: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外部联系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
18、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A. B. C. D.2.(19全国)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A B C D3.麦肯锡是美国有名的富翁,他坐飞机只坐头等舱。他解释说:“我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利益!”比尔盖茨比麦肯锡更富有,有人在经济舱看到他,就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说:“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麦肯锡的“机会战略”值得人们学习,比尔盖茨的节俭精神也让人崇敬。这告诉我们(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