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泠印社版六年级书法下册欧阳询九成宫笔法一,一、楷书简介 四大楷书家 二、楷书基本技法 1.执笔方法;2.坐姿和立姿 ;3.运笔方法 三、欧阳询九成宫书写练习 1.基本笔画笔法分析; 2.偏旁部首分析 ;3.结构分析,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二、楷书基本技法,1.执笔方法 2.坐姿和立姿 3.运笔方法 4.临帖方法 5.基本笔法,三、欧阳询九成宫书写练习,1.基本笔画 2.偏旁部首 3.结构分析,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此碑是奉诏而作,又当其书艺已臻炉火纯青境地之时。全碑笔笔不苟,刚劲精密,历来被认为是欧书代表作。 此碑点画方圆兼备,稳健含蓄,较之皇甫诞碑显得丰
2、腴、浑厚。在淳厚匀整中寓以深厚功力。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竖笔挺拔劲健,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结构看似平稳端正,而其横画的上翘与结构组合使人感到险峻欹斜。这种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结构特点,正是欧书的鲜明个性。此碑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往往呈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唐张怀瓘形容欧书“森森焉若武库戟”,并认为“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非常准确地评价了欧书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成就的优劣得失。,初唐书风受李世民影响,表现为崇尚二王。欧阳询书学二王,又深受北碑影响,在当时浓烈的社会审美趋向左右下,法兼南北,融清雅秀丽与遒劲雄强于一体,使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3、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书风,确是难能可贵。 明代杨士奇所说:“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 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持循,而成功不难也。”,1.基本笔画,汉字的基本点画有点、横、撇、捺、竖、折、钩、挑,其它无论多么复杂的笔画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演变而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也是初学者必须勤学苦练的“基本功”,只有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竖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欧
4、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对明代人李淳的84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永字八法,起笔规律分析,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接着写点。 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横起笔角度,竖起笔角度,行笔规律分析: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
5、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收笔规律分析,(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
6、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二)露锋收笔:弹、倾、踢,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
7、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不善学欧字者,往往失之过猛“剑拔弩张,方棱出角”,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各种书法,除篆书这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 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的
8、。正如姜夔续书谱中所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正锋(中锋)与侧锋,构成了笔法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用笔时两者都不可偏废,当以正锋为主。 “欧体”兼用侧锋隶法,其特征表现为点画起笔、收笔、波撇、转折、钩趯之处常现棱角或露锋。故其透出一种竣利沉着、骨气雄强、斩钉截铁的明快风格。,基本笔画的写法及其变化,点和点的变化,“点”法要重,笔力要深入沉着,其势如“高峰坠石”。欧体的点结实有力,似方似圆。有些点画作出锋点,以顺势带出下一个笔画,显得生动多姿。 凡露锋之点,起笔时用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方笔之点,即用逆势切入,收笔出锋方向,应与下一笔点画的起笔相呼应,则自然盼顾有情,血脉相连。 半蚁点、蝌蚪点、粟子点、直三角、横三角、杏仁点、悬胆点、打点、柳 叶点、曾头点、反捺点、直波点、三开点、悬珠点、三往一复点等。,横和横的变化,欧体的横画平稳有力。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大法。写横画时要锋先笔后,逆势涩进,令笔画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