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群体的定义2. 群体的分类 一、 群体的定义及分类广义的群体又称社会群体,一般是指由人组成的聚合体。狭义的群体有时被称为团体,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可以在人数规模上加以区分的。群体是一个与个体相对应的概念,就人数规模的下限来说,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可以称为群体(也有人把在一起的两个人称为“对”),但整个人类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群体。因此,就人数规模的上限来说,团体的规模要比群体小得多。 1. 群体的定义现代心理学对团体中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通常对团体做出以下定义:团体一般是指一些以共同的纽带和利益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的聚合体。 1. 群体的定义因此
2、,一般来讲,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群体的构成一般有两个要素,分别是: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 1. 群体的定义 2. 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2)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3) 永久性群体和临时性群体。 (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一般可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种区分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正式群体又称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按照官方文件的规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群体。群体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3、和权力分配,以及每个成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明确规定。例如,部队里的班、排、连,工厂里的车间、科室、班组,学校里的教研室、工会小组、学生班集体等都是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不是根据官方文件而建立起来的,而是自发形成的,是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在亲密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显著的感情色彩,其成员间的关系一般没有明确规定,可变性较大。 非正式群体 (2)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根据群体的大小即成员的数量,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凡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在成员之间建立起间接联系而形成的群体称为大型群体。大型群体的特点是:成员人
4、数众多,分布地域广阔,成员之间无法都发生直接的接触、认识和交往,不一定都相互认识;通常因为共同地域、共同条件、共同生活方式和相同职业等因素而组成。民族、阶级、政党、学校等群体都是大型群体。 小型群体凡是群体成员之间可以有直接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称为小型群体。小型群体的特点是:成员人数少,其规模一般认为以(72)人为最佳,也有人认为可以是十几人或者2030人,但上限不能超过40人;成员相互之间是面对面的关系,能够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但不同成员之间的交往频率和亲密度却有差别。 (3) 永久性群体和临时性群体根据群体存在时间的久暂,可以将群体分为永久性群体和临时性群体。 永久性群体永久性群体是一种长
5、期存在的组织形态,如工厂里的车间、班组,学校的班级,军队的班、排、连等。永久性群体的特点是:群体成员可能经常更换,但组织形态则相对稳定。 临时性群体临时性群体是指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例如,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由组织正式出面组建的临时工作小组、临时参观团、临时办案小组及各种社会活动的筹备小组等是正式的临时性群体。 二、 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心理是指以群体为主体的心理现象,是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群体心理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而言的,群体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中每个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个体心理的综合和概括。(1) 群体共同性。(2) 群体
6、生成性。(3) 群体界限性。 二、 群体心理的特征 (1) 群体共同性群体共同性是指群体心理现象是群体中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心理现象。这些共有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群体价值观、群体意识、群体态度、群体规范,以及共同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等。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心理,这是进行群体活动的基础。 (2) 群体生成性群体生成性是指群体心理现象是在群体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有人认为,群体心理现象的产生在于群体成员个体之间的心理沟通、心理影响,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是一种不够深刻的理解。其实,只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是群体心理产生的真正根源。 (3) 群体界限性群体界限性是指每个群体的群体
7、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特点,即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说,群体心理现象既是群体内共有的心理现象,又是一种与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现象。每个群体都有自己固有的疆界,有内、外之分。 三、 群体的行为表现群体对个体的巨大影响和作用表现为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群体特征或特定的行为表现。 1.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2 . 社会惰化作用群体间有社会协同效应的群体活动的效果不同于个体活动效果之和,协同效应可分为协同正效应和协同负效应。
8、协同正效应指群体整体的产出大于群体成员个人产出的总和。协同负效应又称社会惰化,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2 . 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社会评价的作用。(2) 社会认知的作用。(3) 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1) 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减弱了。 (2) 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程度下降。 (3)
9、 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减弱了。 3. 从众行为个体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地在认知或行为倾向上同群体内的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称为从众。在日常用语中,“从众”一词带有贬义,意味着妥协和让步。但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是指社会或团体对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这取决于从众行为的性质。引起从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行为参照。(2) 对偏离的恐惧。(3) 群体的凝聚力。 3. 从众行为 (1) 行为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10、,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可能性大,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所以,人们越相信群体,对自己获得的信息的信任程度也就越弱,也就越有可能从众。 (2) 对偏离的恐惧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谁都不愿意被称为越轨者和“不合群的人”,并因为害怕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甚至严厉制裁而保持与群体同样的看法。另一个极端是,个人可能因为不愿意惹人注目或丢面子而与群体规范相一致。 (3) 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个人在许多时候需要通过维护群体的形象来维持自我的价值。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与个人的关系越密切,个人也就越愿意采取与群体相一致
11、的行为。 4. 服从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1) 合法权利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利,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例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患者应该服从医生等,特别是陌生的情境更加强了被试服从主试命令的“准备状态”。 (2) 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个人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有“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个人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是自己
12、,而是“指挥官”。因此,责任转移得以发生,使得人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5. 顺从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经常向他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希望他人能顺从自己的观点与行为。(1) 好的情绪。(2) 行为的互惠性。(3) 合理原因。 5. 顺从 (1) 好的情绪在情绪好的时候,人们顺从的可能性更大,尤其在要求他人帮助时。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心情好时更愿意、也更可能参与各种活动,同时好心情也会激发愉快的联想,而这些联想使得人们喜欢提要求的人。所以,人们经常会在向
13、他人提要求之前先给他人一点儿好处,预先的讨好和奉承对增加顺从十分有效。互惠性对顺从有很大的影响,互惠性强调一个人必须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给予回报。这种规范使得双方在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得以保持,但同时也变成了影响他人的一种手段。例如,机票销售人员在旅客购买了他们的机票之后会送给旅客一些礼物,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旅客的顺从愿望,以便增加其购买机票的可能性。 (2) 行为的互惠性对他人的顺从需要合理的原因,当他人能给自己的请求一个合理解释时,顺从的可能性也越大。兰格(Langer)等对给出理由对增加顺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兰格让助手去插队复印一些文件。 (3) 合理原因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的特征为:暗示是一种刺激;暗示不是说服,无须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暗示主要有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两种形式。权威和群体是影响被暗示者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也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6. 暗示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