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肢位的定义 又称抗痉挛体位,是指患者在卧位或坐位时躯干及四肢所处的良好体位,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良肢位的摆放是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模式,适用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为什么要进行良肢位摆放为什么要进行良肢位摆放 脑卒中患者早期长时间的卧床和制动易引发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故应尽早采用正确的体位和体位转换。患侧卧位可强化患侧伸肌的优势,健侧卧位可强化患侧屈肌优势,仰卧位可强化伸肌优势,通过不断的体位转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为什么要进行良肢位摆放为什么要进行良肢位摆放 正确的床上体位对避免异常模式是相当重要的,而实际上
2、每种体位都是为以后独立运动做准备,尽管这不能防止所有的痉挛发生,但在急性期,正确的体位摆放将大大减少痉挛的发展,同时也将会缩短整个康复过程。良肢位的摆放 仰卧位方法 患侧卧位方法(患侧在下,健侧在上) 健侧卧位方法(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仰卧位方法 头部放在枕头上,稍偏向健侧,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用以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外侧各放一沙袋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腘窝处垫一小枕头以防止膝关节过伸展。仰卧位方法 仰卧位时全身肌肉
3、放松,体力消耗最小。 上肢平于心脏。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 足跟抬起来,不直接着床,以解除压力。 由高到低(下肢、头部、上肢、臀部)。仰卧位方法注意事项 避免被子太重而压迫偏瘫足造成足尖的外旋; 避免使用过高的枕头,头部不要有明显的左右偏斜。患侧卧位方法 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在其下方垫一个枕头防止压迫患侧下肢。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患侧卧位方法 患肩充分向前平伸(呈8090),若前伸不充分,患者常主诉肩痛或不适,因为肩受压。 患侧下肢髋部要伸展,这样和前伸的肩部一起牵拉患
4、侧躯干肌,而能预防痉挛。 健侧上肢:自然置于身上或枕头上如健侧上肢放在前面,它将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这将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 易受压位置:髋骨、膝关节、内髁、外髁患侧卧位注意事项 此侧卧位躯干应稍稍后仰,偏瘫侧肩部略向前伸,避免偏瘫侧肩部过多承受身体压力而引起疼痛; 保持偏瘫侧肩胛骨前神位时,不能直接牵拉患侧上肢,以避免对患侧肩关节的损伤。健侧卧位方法 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健侧卧位方法 避免腕及手悬空,手悬空出现腕屈曲,不易抑制痉挛的
5、产生。 避免足悬空,足悬空出现足内翻,不利于以后的步行。 患侧卧位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因为: 1、整个患侧被拉长而减轻了痉挛的产生。 2、患者的体重压在患侧的床面上,增加了对患侧感觉刺激输入。 3、健手能自由活动,如拉起床单,摆放枕头或打电话等。 仰卧位尽可能的少用,因为: 1、受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主要是下肢伸肌张力增加) 2、这种体位还会使骶尾部、较长见的还有足跟外侧和外踝处发生褥疮的危险大为增加(偏瘫骨盆后旋,下肢外翻,引起上述两处的褥疮) 健侧卧位,由于患者需要定时翻身,而仰卧位又有不利之处。因此,需要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健侧卧位。小结 良肢位在卧位摆放中,始终要注意让患者保持防止痉挛模式,注意肩关节不能内旋,髋关节不能外旋,各种卧位要循环交替。 患者侧卧位时,由于肩关节容易受损害,对肩关节要更加细心防护,同时身体不可翻的过度,以保证患侧肩不被压在身体下面。 无论何种体位,均需2小时翻身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在良肢位摆放中可充分利用小垫或软枕,以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