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居易白居易,唐诗人,字,唐诗人,字乐天乐天,晚年号,晚年号香山居士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左拾遗( (谏官谏官) )。有。有“兼济天下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新乐府乐府、秦中吟秦中吟为代表的为代表的“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因得当权者,被贬为因得当权者,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司马。 文学上文学上倡导倡导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者,主张的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
2、强调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强调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杜甫之后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人。诗人。 白居易白居易善叙述,语言浅易明畅,善叙述,语言浅易明畅,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琵琶行是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叙事诗,与,与长恨歌长恨歌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品。 关于歌、行、引关于歌、行、引: : 琵琶琵琶行行原作原作琵琵琶引琶引。歌、行、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后成为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后成为古古
3、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背景背景: 秋夜秋夜送别送别人物人物: 琵琶女琵琶女诗人诗人事件事件:奏曲奏曲作诗作诗自叙身世自叙身世 1 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一共弹奏了几次奏了几次?用?用文中的诗句文中的诗句回答回答听者的感受、反应是什么听者的感受、反应是什么?2 2、文章最后写道:、文章最后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请问是请问是什么使与弹奏者本不是同一阶层的白居易产生如此深切的共鸣而老什么使与
4、弹奏者本不是同一阶层的白居易产生如此深切的共鸣而老泪纵横呢?泪纵横呢?第一次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归客不发”惊异惊异(暗写、略写)(暗写、略写)第二次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醉沉醉(明写、详写)(明写、详写)第三次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青衫湿”伤悲伤悲(暗写、略写)(暗写、略写)浔阳江头夜送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醉不成欢惨惨将别,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忽闻水上
5、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归客不发。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渲染渲染悲凉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互(互 文)文)第一次演奏:第一次演奏:“惨惨”!(离愁、沦落)!(离愁、沦落)侧面烘托侧面烘托:音乐的美音乐的美寻声暗问弹者谁?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犹抱琵琶半遮面。提问:提问:听了歌女的琵琶演奏,听了歌女的琵琶演奏, 我们能否发现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
6、迹呢?的轨迹呢?明确: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前奏曲”,“欢乐曲欢乐曲”,“沉思曲沉思曲”,“悲愤曲悲愤曲”。诗句: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说尽心中无限事。”明确:明确: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又自然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深情回忆诗句: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大珠小珠落玉盘。明确:明确: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
7、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为了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轻快舒徐,而,而“大珠小珠落玉盘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更如往日盈盈笑语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诗句: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
8、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明确:明确:“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琵琶女“年长色衰年长色衰”,生活变故生活变故门庭冷落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这时,旋律变得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这时,旋律变得“冷涩冷涩”“”“凝绝凝绝”,音乐之声,音乐之声“暂歇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深深的思考之中之中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四弦一声如裂帛。明确:这段音乐明确:这段音乐情绪高涨情绪高涨起
9、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故而音乐之声如故而音乐之声如“银银瓶瓶刀枪鸣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的愤怒控诉。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东船西东船西舫舫悄无言,悄无言,惟见惟见江心秋月白。江心秋月白。明确:明确: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
10、久不息,人们还久久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听众的忘听众的忘情,从情,从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如火纯青,使我们真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如火纯青,使我们真的有的有“如听仙乐耳暂明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之感:1 1、用喻拟声、用喻拟声2 2、双声词、象声词、双声词、象声词:幽咽、间关;嘈嘈、切切。:幽咽、间关;嘈嘈、切切。大弦大弦嘈嘈嘈嘈如如急雨急雨小弦小弦切切切
11、切如如私语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间关莺语花底滑花底滑幽咽泉流幽咽泉流冰下难冰下难银瓶银瓶乍破水浆迸乍破水浆迸铁骑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刀枪鸣粗重深沉粗重深沉 柔美细腻柔美细腻圆润清脆圆润清脆婉转流利婉转流利低沉抑郁低沉抑郁 激越响亮激越响亮气势雄壮气势雄壮比比 喻喻四弦一声如四弦一声如裂帛裂帛 戛然而止戛然而止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凝绝不通声暂歇水浆迸水浆迸 刀枪鸣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四弦一声如裂帛 (王小玉)声音初不甚大,只觉(王小玉)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斗熨过,无
12、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 唱了数十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唱了数十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抛入天际 刘鹗刘鹗老残游记老残游记甜润舒畅甜润舒畅尖细高亢尖细高亢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
13、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愤情 思考: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伤琵琶女: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云: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伤己:伤己: 诗人泪
14、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青衫?这“泪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情与尊,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主旨句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15、逢何必曾相识。主题主题 琵琶行琵琶行通过叙述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通过叙述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遇, ,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歌女身世的抒发诗人对歌女身世的同情、感伤及对自己被贬谪后的愁苦失意。同情、感伤及对自己被贬谪后的愁苦失意。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几处风物描写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
16、荻花,构成清晰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
17、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境。 3.唯见江心秋月白唯见江心秋月白 4.绕船明月江水寒绕船明月江水寒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
18、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琵琶行整整个个诗境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凄美哀人。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累沉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经历,相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情感,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同的情感,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这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
19、洒青衫。这“泪泪”,既,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诗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诗人不仅表达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人不仅表达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琵琶女的身上,借琵琶女诉说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琵琶女的身上,借琵琶女诉说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描写音乐常见手法描写音乐常见手法1、以声喻声。、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又叫摹声,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 2、以形喻声。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我们称之为“通通感感”。3、 以境显声。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4、以感衬声。、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赏析:赏析:“通感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通感”的运用上,颇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