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理数的乘方说课有理数的乘方说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九节第一课时第二章第九节第一课时教师:谭教师:谭 禅禅2018年9月29日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与学法分析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四教学过程设计四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反思五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 1)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2 2)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 因而,起到承上启下、铺路架桥的作用因而,起到承上启下、铺路架桥的作用2.2.教学目标:教学
2、目标:(1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和转化的数学思想美和转化的数学思想(3 3)在小组合作中充分感受小组的温暖,团结的力量。)在小组合作中充分感受小组的温暖,团结的力量。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
3、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教材分析3.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 1)重点:)重点: 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 2)难点:)难点: 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一、教材分析l从知识基础方面来看,l 1、小学学过如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与立方,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乘方的意义和记法;l 2、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对于准确理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具有很重要的作用。l不足:从小养成了重结果、轻过程的习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计算准确性不够。尤其
4、是对于(-2)10与-210这种类型易混淆。二、学情分析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启发诱导式,合作探究式,主要是发现教学法。1.1.教法:教法:2.2.学法:学法: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生从“乐学乐学”到到“学会学会”再到再到“会学会学”折纸活动,导入新课学习探究,领悟新知组内释疑,帮扶弱者小结深化,布置作业四、教学过程设计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折纸活动,导入新课折纸的要求:每个小组将手中的纸对折,再对折.折5次,边折边思考:纸的层数与折叠的次数有什么关系?(二)学习探究,领悟
5、新知1.解决问题: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 (包括定义、表示、读法) 一般地,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相乘 n个个即:即: aaa 简记作简记作an,读作读作a的的n次方次方 an底数指 数幂幂(二)学习探究,领悟新知 “考考你”小练习“对比第一、第四题,你有啥感想?对比第一、第四题,你有啥感想?”(1 1). .(-2-2)1010的底数是(的底数是( ),指数是),指数是 ( ),读作),读作( )(2 2).(-3) 12.(-3) 12表示(表示( ) 个个 ( ) 相乘相乘, ,读作读作( )(3 3).( ) 8.( ) 8的指数是(的指数是( ) , ,底数底数 ( )
6、 , 读作读作 ( ) (4). -210 (4). -210 的指数是(的指数是( ) , , 底数是底数是 ( ),读作),读作( )(二)学习探究,领悟新知2. 探究任务一: 计算:(1)、43 (2)、(-2)4 (3)、( - )3 “隐藏的密码:乘方运算的符号如何确定?隐藏的密码:乘方运算的符号如何确定?”(二)学习探究,领悟新知(重难点) 计算:(1). (2).-24学科 (3).3 3、探究任务二:、探究任务二:你的小组你的小组 友好吗?友好吗?亲爱的同学:亲爱的同学: 请把你的疑问搞懂请把你的疑问搞懂(三)组内释疑,帮扶弱者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学到的新知识是什么?给你留下
7、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许分享你的疑惑、心情.(四)课堂小结寄寄 语:语:将你的行动折将你的行动折叠叠n次次,加上你的思考,加上你的思考,你必成为巨人!你必成为巨人!(五)作业布置计算:1、(-3)3; 2、 (-1.5)2; 3、( )2 ;4、(3) 2 ; 5、(2)36、352已知已知|a-1|+(b+2)2=0,求(,求(a+b)2018 的值的值.71 本节课以折纸活动导入,让学生从感知上接触乘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从“(普通作业本)的纸对折20次后,其厚度比30层楼还高;对折27次将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这组数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我一直坚守学生是课堂的主演,知识的探索,问题的解决,答案的生成都让小组交流,学生汇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拥有一片艳阳天。其间,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记载着不同的学生有各自的需求和提升。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但是,因为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第一次来到录播室,显得有些拘谨。加上七年级的学生,才试行了一个月的课改,学生们的表现不太流畅。这也指明了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