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六章 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最能体现电视媒体特点的一种样式,也是被许多电视人所公认的一种最有魅力的样式。 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运用电视手段,以纪实手法摄制的、真实记录客观生活,传达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理解的一种艺术形态。一、何谓纪录片?一、何谓纪录片?o 在1979年,美国四所大学电视系联合编撰的电影术语词典有这样的表述:o 纪录片,是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和观点,但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题思想。 o 我国电视界对纪录片的界定则是: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
2、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二、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o 纪录片所要求的真实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真实,这和现在电影、电视剧中所强调的艺术真实是有很大区别的。o 纪录片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艺术内涵的生活内容,并通过真实的纪录,来表现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生活过程。o纪录片是纪录真实和真实纪录的统一。o纪录真实:纪录的内容要真实o真实纪录:纪录的方式要真实三、电视纪录片的特点三、电视纪录片的特点o 1、真实性。 作为纪录片特点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真实:第一是取材的真实,即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
3、空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真人真事意味着排斥虚构、扮演,真实环境、真实时空意味着实景实拍。 真实性的第二个层面是指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首先是生活本质的真实。鸟与飞行o 对于为何选择拍摄纪录片,雅克雅克贝汉贝汉回答说因为纪录片最为真实,他拍摄的目的是想获取真实、获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间。在拍摄过程中,他们与鸟成为朋友。o 拍摄期间要跨越险峻的高山和飞越太平洋、大西洋。所涉足的地域,由南至北,穿梭的国家超过三十个,拍摄时间,由春至冬。画面不但展示了候鸟的生活习惯,更把大自然的各种地理环境幽美景色摄入镜头。沙漠、冰川、湖泊、森林、平原、河流、悬崖、岛屿以至繁华都市皆一一尽入眼底。” o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
4、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历时四年,跨越七大洲40多个国家,消耗460公里胶片,这正是影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o候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如此困窘,候鸟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对。这正是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大天鹅要飞越1200 公
5、里的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叫人尊敬。 最后的山神o最后的山神是一部记录片,它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它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o这部记录片表面上只是记录了他们夫妇的生活,但是从中却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没落,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正在接受各种潮流,各种文化的冲击。总会有一些东西被这种冲击所淡化。人类在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人们思想的变化。那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向没落,被那些所谓先进的;文明的东西不断的销蚀,会跳萨满舞的也只剩下那么几个老辈的人了。而不同代的人对森林的感情也在变化
6、,新一代的人们对森林早已不再有那种神秘的崇拜,森林在他们眼中就是一片森林。早已没有了他们的神灵;他们的崇拜。他们不在认为生活的美好是神灵的赐予,更不会在去向他们的老一辈那样,在一棵树上刻出一副神的面孔而去顶礼膜拜。 o 2、思维性。 纪录片的思维性从根本上拉开了它与新闻的距离,从而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最后的山神纪录片的思维性 首先体现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到发现,独特理解;首先体现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到发现,独特理解;其次,体现为创作者独具慧眼的选择;其次,体现为创作者独具慧眼的选择; 巴拉兹: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巴拉兹: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再次,体现为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态度。再次,体现为创作
7、者对拍摄对象的态度。龙脊o该片拍摄于1994年,记录了龙脊所在地广西桂林龙胜小寨村发生的故事。以三个小孩日常的学习、生活为主轴,向大家展示了这个偏远山区如龙的脊梁般坚韧的性格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人类智慧的结晶梯田。小寨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勤劳善良的红瑶人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百多年,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文明的辐射。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多数孩子还是依然留在校园中。为了能够供孩子读书,家长们节衣缩食,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勤工俭学。本片在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大奖。 o 3、纪实性。 纪实性和真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8、真实性主要就内容而言,而纪实性却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如何将创作者所确定的真实内容朴实地、原原本本地、没有歧义地传达出来的问题。o ( 1 )再现客观生活,使之具备生动鲜活的真实感,这是纪实性的基础。真人真事、真实时空、真实细节、同期声,这是纪录片的前提条件。o ( 2 )纪实性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所以,再现仅仅是一种策略,纪实手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在再现的包装下,纪录片需要实现的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表现。o 4、审美性。 当纪录片作为艺术而存在,当纪录片创作作为艺术活动而展开的时候,纪录片便无可争辩的具有了审美的特性。一方面来自创作者与现实生活的关照关系;一方面来自接受者(观众)与作
9、品之间的关照关系。o 舌尖上的中国二定位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并将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o 5、随机性。 纪录片的选题内容和纪实风格是可以把握的东西,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那些进行时态的东西,每一种突发的情况都在考验着创作者的判断能力。 四、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四、纪录片的叙事手段o 纪录片本质上还是一种影视作品。所以,为了艺术地表现这种生活真实,它需要用到很多的叙事手段来纪实。这些手段如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o 1 1、长镜头、长镜头o 所谓的长镜头
10、长镜头,就是那种延续时间比较长、连续不间断的运动镜头。这种镜头的最大优点是时空不会分割,比较完整一致,所以不仅能给人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而且也可以较好地记录原生态的生活。愚公移山是伊文思于70年代在中国大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放映长度为12小时。其中最长的上海电机厂为131分钟,最短的秦教授为12分钟。 o 1972年-1975年伊文思偕法国电影工作者罗丽丹在中国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摄制组的足迹遍及大庆、上海、南京、青岛、新疆等地,广泛接触了我国的工人、农民、渔民、教授、学生、解放军战士、售货员、演员、手工艺艺人。愚公移山由12部各自独立的影片组成:大庆油田、上海第三医药商店、上海汽轮
11、机厂、一个妇女,一个家庭、渔村、一座军营、对一座城市的印象、球的故事、秦教授、北京京剧团排练、北京杂技团的训练、手工艺艺人。o 在愚公移山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伊文思始终忠于自己的感受,并尽一切努力保持拍摄的独立性,这是整个拍摄过程中他所关心的最大的事情。影片的资金来源于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以及后来他们个人的追加款,拍摄的方法是以“民主”的电影方式让“人民”说话,“在这个意义上,影片超越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毫不妥协地与中国行政机关对他们拍摄与剪辑的干涉进行斗争,拒绝拍摄完美无缺的“大寨”和被排练的喀什街景,宁愿把不能用的胶片扔到垃圾桶里去,拒绝执行文化部提出的61条修改意见。他们坚持要让
12、在摄影机后面的必须是一个中国人:“他们中的一个”,而不是一个欧洲人,为此不惜耗费了几乎两个月的时间和八千米的胶片来培养中国的摄影师。o 在无法被西方商业渠道所接受的情况下,他们自己组织和完成了一切影片的发行和放映。因此,不能认为愚公移山是宣传,因为在愚公移山中我们看到了与当时的宣传完全背道而驰的立场和观点,它包含了对当时中国的很多怀疑和不认同,比如他对清华大学生的批评:“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他们是在这种空白的环境下长大,生活的。他们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或所知甚少,他们只会依照学到的教条来和我们谈论长征、延安、解放前的中国、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等。” 纪录片的第一生命是真实。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
13、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 o 2 2、同期声、同期声 o 同期声也是纪录片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期声是指在拍摄过程中,与画面同步记录下来的和事件相关的人物语言与现场音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视听统一的世界,如果纪录片中只有画面而没有同期声,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怀疑。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o 一、同期声直接揭示主题:一、同期声直接揭示主题:1.同期声可“以小见大”。 纪录片的同期声往往有多个层次,有多种用途。对小的题材进行联想式思考或者对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挖掘式的同期声,可以从中引申出一个较深的主题来,即“小”声音见“大”主题。 2.同期声可“一针见血”。 同期声往往能够一
14、语道破主题,带给观众深思。o 孙增田获得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以真实的画面纪录为主,客观而有限的背景解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场景画面纪录,表现了我国北方大兴安岭鄂伦春族一户人家的生活。片中的孟金福是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每年去森林中打猎、祈祷、敬山神。这个纪录片包涵了现场自然音响、音乐和同期声,但这些声音因素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伴生物,在不同的场景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孟金福说,“山上舒服,在家里不行,三天两头就感冒,在外头不感冒。”像这样富有个性的同期声并不多,但却是孟金福自己的话。 宝岛台湾纪录片歌舞中国中,通过不同时代的舞者的同期声,很好地体现了不同时代舞者“为梦想追逐”的主题。o导师梁一
15、是上一辈子的人,跳舞,是他一生的梦想。“从那一天开始,也就是1949年的8月份,现在也是8月份,整整51个年头。这51年,我没有断过,我天天跳!”这句同期声道出了片子的主题:他用一生去追求自己的舞蹈梦。o扬扬是上海人,从小喜爱舞蹈,立志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爵士舞者。“当我收到大学的通知书的同时,我也收到了我老师的一封信,他希望我能继续跟他学习舞蹈。我几乎连考虑都没有,就跟着梁一老师学艺。”这段同期声揭示了扬扬坚持梦想的决心。o其中的同期声娓娓道出了片子的主题:他们在下定决心要追求梦想的时候,是破釜沉舟的,他们愿意燃烧生命追寻梦想。o 获广东新闻奖的纪录片西南出海大通道第二集向往大海,片中小学老师说
16、:“第二课是小站。小站这课的内容主要让你们了解车站是怎么样理解的”在中国西南边远山区,孩子们没见过火车,更没见过大海,只是从书本上知道通过一个个车站的连接就能把他们带到大海的怀抱。短短两句话,就道出西南边远山区严重闭塞的状况。山里的老人守候着铁路大桥一天天长高长大,等待着大桥修好后能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片中老人说:“海边?太想去了,去到大海看看,看看世界上的事情。世界有多大呢?世界嘛,没去过。”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语,道出了长年居住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西南边远山区老人的蒙昧与梦想,强化了打造西南出海大通道,加快大西南开放建设,造福西南人民这个大主题。 o 二、同期声直接构成纪录片主体内容二、同
17、期声直接构成纪录片主体内容各类型的现场声效和人物同期声逐渐取代不必要的冗长解说,已成为电视纪录片的新时尚。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同期访问谈话,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提供了背景材料,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的主观介入,使作品更加客观、公正和可信。o 三、同期声叙事推动情节发展三、同期声叙事推动情节发展 同期声参与叙事结构,推动情节发展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调查类的纪录片中。o 央视新闻调查有一集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的一名医生为了救病人,没有经过死者家属同意就到太平间私自偷取眼球。在眼球丢失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这样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片子中死者的丈夫、医生、医生以前的病人、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有关
18、的医学界和法律界权威人士等的同期声表述参与片子的结构,推动情节层层递进。 记者:“你觉得医生的动机是什么?”死者丈夫:“我觉得他(医生)是牟利。”记者:“你觉得这起事件当中没有一点你的个人利益?” 医生:“没有。这个是绝对的。”o接着,当医生被判决涉嫌触犯刑事法律时,情节发展到高潮。 医生:“我觉得冤枉。我觉得这件事本身不应该算是一件恶事,而应该是一种善的事,善的结局。”o 然后通过记录各方权威人士的观点,把情节推动到另一个高潮。 专家:“这个事业要真正开展下去,老百姓说要正办,正规地办,只有立法。” 这类调查性纪录片的同期声起到了结构全篇的作用,又使情节宛如剥笋层层展开,并使其最终“大白于天
19、下”。o 四、同期声弥补叙述断点四、同期声弥补叙述断点 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在画面语言上很容易造成由于缺乏素材而形成叙事断点。运用同期声为主要手段的纪实性手法,通过对人物的访谈进行弥补,让他们向观众陈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大限度地还事件以原貌。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叙事断点这种局面,而且由于纪录片中人物的身份是真实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觉得真实、有说服力,无疑可以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山东卫视播发的山东灾民哭送人民子弟兵中,其同期声的运用便是如此。o 灾民甲:“是你背我出来的,是你救了我”;灾民乙:“要不是解放军,我怎么能活?解放军背了这个背那个,老百姓都让他们背出来
20、了”o 虽然没有新闻事件的背景画面,但这段同期声足以使观众感受到当时的情形,该片的报道深度和感染力也因此而大为增强。五、同期声传达纪录片中的特定信息五、同期声传达纪录片中的特定信息o同期声是同步记录的与画面有关的现场的人声或自然环境中的声响,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小屏幕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片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纪录片流浪北京所记录的几名艺术家,在谈到如何看待艺术的问题时,张夏平表现出殉道者般的决然和极端,她说:“卖画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我即便卖身也不会去卖画。”但张大力对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他说:“不就是画画吗?有必要搞得那样要死要活吗?”张慈在谈到别人说她的生活很好时,她说:“好个屁!”那
21、时北京的夕阳照着她的脸,一缕烟雾后,她的眼泪掉了下来。o这些真实的同期声运用,在这里成为了一种人际交流的手段,拉近了观众与屏幕的距离,使得观众能够将心比心地感受到片子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o 3 3、人物述说、人物述说o 一个完整真实的生活应该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互相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而电视画面虽然表现力很丰富,但它只能够记录现在,而不能表现过去;只能展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揭露事物的内在本质、趋势。所以,很多纪录片就需要人物述说来表述那些电视画面所无法表现的内容。 大型纪录片大型纪录片毛泽东毛泽东o 该纪录片在拍摄的时候,毛泽东已经逝世多年。虽然关于他的记载与图像资料不少,但那些多是大事,
22、而作为要表现他既是伟人又有常人一面的纪录片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编导们就采用述说法,大量采访当年毛泽东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来讲述和回忆毛泽东的事迹,而这其中既有国家大事,又有平常小事,结果就亲切、生动而且真实地把当年的情景一一地还原在我们面前。比如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游泳池见面、晚年所读书籍,带病接见尼克松等等都在述说中再现出来,而通过这种讲述,现实与历史也在这水乳交融。o 在孙增田最近的另一类电视纪录片如点击黄河中,主要的叙事是靠片中主人公本人的讲叙完成的,讲叙占了全片很大的比重,其声音信息成为主体,孙增田说,这是讲述历史。片中,由于被采访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的讲叙自
23、然生动,有实际内容和细节,它仍然能满足电视观众接受信息的需求,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片中人物讲话的画面,虽然有时没有太多的动作和场景变化,缺乏一定的形象性特征,但那被采访者讲话时的表情、体态及讲话内容相互作用,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讲叙了真实的故事。 o 一个真正的纪录片需要长镜头长镜头、同期声同期声和人物述说人物述说三位一体,这样才能真正将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复原。 五、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五、纪录片的创作模式o 纪录片的创作模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曾经出现过多种风格样式。对此,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比尔比尔尼柯尔斯尼柯尔斯将其归纳为四种:o 直接宣导式直接宣导式o 真实电影式真实电影式o 访
24、问式访问式o 反射式反射式1、直接宣导式o 所谓的直接宣导式直接宣导式,也叫格里尔逊式格里尔逊式,即一种以英国格里尔逊为代表,被比尔尼柯尔斯评价为被彻底用滥了的纪录片形式。o 特点:为了迎合那些说教者的口味,而会大量使用那种表面上权威味十足而实际上往往自以为是又脱离画面的“上帝之声”解说。o 标准模式:画面画面+解说解说。o 一些大型的纪录片特别是那种政论片多采用这种模式。不过,由于解说这种东西有很强的主观性,会影响纪录片的客观真实,这种形式的纪录片诞生之初很流行,而二战后则在西方逐渐失宠了。但在我们中国,这种纪录片一直以来就是主流的创作模式。2、真实电影式o 所谓的真实电影真实电影,是从20
25、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该流派主张真正的电影应该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所以,他们在拍摄电影时一般都不事先撰写剧本,也不用职业演员,结果拍出来的内容非常地真实。 o 真实电影根据拍摄者是否介入被拍摄者的现实生活,又可以分为法国的真理电影真理电影运动和美国的直接电影直接电影运动等两个不同的流派o 直接电影直接电影o 代表:美国人罗伯特德鲁o 主张:摄影机和摄制人员不能与拍摄对象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出那种即使摄影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的情况,同时也绝不使用访问。o 墙上的苍蝇o 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中国有个著名的纪录片八廓南街16号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整个片
26、子基本上没有一句解说词,也没有任何的人物访谈,完全就是一种旁观式的纪录。所以,该片后来获得了法国真实电影大奖。 o 真理电影真理电影o 代表: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o 主张: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电影制作不应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及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或做出的事。o 真理电影的开山之作是1961年在巴黎上映的夏日纪事夏日纪事。在该片中,作者利用轻便录音设备和摄影器材, 随意选择路人,问他们快乐与否,然后把整个过程进行实录。除此之外,创作者还邀请片中人物担任工作人员,甚至在片尾的一场试映会中,让片中所有有拍摄对象齐
27、聚一堂观看影片,然后评断或讨论究竟影片是否记录了他们的真实面貌。结果,这种主动参与的做法,打破了以往作者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和界限,创造了新的纪录电影风格。 3、访问式o 所谓的访问式访问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和其他国家。o 特点:完全是以访问为主的,一个访问接一个访问,整个节目都建构在访问上面。o 标准模式:事件的见证人或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言只语的佐证。o 曾获法国真实电影大奖的著名电视纪录片三节草就采用了这种创作模式,它就是让故事主人公肖淑明直接站在摄像机前来讲述自己的传奇人生。 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 o 三节草讲述的是一个
28、叫肖淑明的老人一生传奇的故事。肖淑明还在少女时代时,被摩梭人土司喇宝成看中,带回泸沽湖成为他的压寨夫人,这一去就是54年。1996年,她终于有机会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当她看到繁华的城市时,肖淑明百感交集,她已经不可能再重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但她却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孙女拉珠送回到成都去。全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肖淑明讲述自己早年的经历以及生活感受,另一条是肖淑明努力将孙女拉珠送往成都的全过程。 主角肖淑明的十句话:o1、1:15,我来摆谈一下我的经历,我叫肖淑明o2、10:55,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o3、14:46,主要就是不要看眼前的这么点点o4、17:51,命债
29、多了我不打了o5、21:52,你如果是带野婆娘回来,我一枪把她打死o6、39:44,命运所定,无奈何o7、39:52,要想把自己的娃儿抛弃了,到外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自己感到自己的良心问不过。o8、40:15,我再在这受苦也好,受累也好,我只有看到自己的儿女,和自己的儿女一起过o9、54:09,不要为女儿的这点路费拿不出来,把她的一生的前途丧失了o10、59:54,五十四年前我走进泸沽湖,五十四年后拉珠走出泸沽湖,这个就是人的命了。4、反射式o 所谓的反射式反射式,就是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如何互相运作和互动的关系呈现出来,也就是被拍摄者像个镜子一样把这个拍摄的人给照出来的创作模式。o 在纪录
30、片我们的留学生活中,有一个镜头是主人公韩松边炒菜边对着摄像机说话。 o 反射式如果要运用,一般要混合观察、访问和摄像机前后的互动等几种方式,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混合式纪录片。其优点是创作者主导权比较大,不仅可以给予被拍摄对象一个参与的空间,而且也能给予观众一个在观看纪录片时的思考空间。 o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四种创作模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都产生了经典之作。而事实上,目前的纪录片创作也很少有单一模式,基本上是综合了上述的各种模式和手法。六、纪录片的分析方法六、纪录片的分析方法o1 1、分析纪录片的题材、分析纪录片的题材 所谓的题材题材就是指创作者从客观现实或历史资料中选择出来组成作品的
31、材料,并具体展示在荧屏上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现象。 一般来说,现在纪录片的题材如果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题材社会题材和自然题材自然题材两大类。o 所谓的社会题材社会题材就是指那些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关系的题材。o 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时代性、新鲜性新鲜性、复杂性复杂性和形形象性象性,要么能够反映时代风貌、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要么就是那些人们不熟悉,但又普遍感兴趣的不平常事件;又或者是那些具有曲折经历的人物、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整的事件情节,同时又适合电视形象表现的题材。 o 所谓的自然题材自然题材是指以自然界为内容的题材,一般具有知识性知识性、思想性思想性
32、和欣赏性欣赏性的特点。它与那些以社会内容为题材的纪录片的最大区别是,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较强的形式感,用较高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o2 2、分析纪录片的主题、分析纪录片的主题 如果说题材就是指纪录片选择什么事件、什么现象和人物等内容来进行表现,那么主题则是指纪录片的中心思想纪录片的中心思想,它是创作者对生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一种表现。一个人与一座城市o 该片以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感人事迹作为题材,但它的主题并不是为了表现丛飞的感人事迹而表现,而是赞扬丛飞身上存在的那种奉献精神、爱心精神。这就是题材和主题的区别。纪录片对主题的三个要求纪录片对主题的三个要求o 深刻深刻
33、要体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一定的哲理渗透o 新颖新颖要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如中华百年祭o 集中集中纪录片的所有思想,所有构成因素都必须以主题为中心,为主题服务,不能过于枝蔓。中华百年祭中华百年祭o 曾经有一部纪录片中华百年祭它要反映中华民族上百年的屈辱史,这其实是很难表现的历史题材,但编导没有按习惯思路,而是选择一个独特视角,以一个青年画一个青年画家蔡玉水历尽十年艰辛创作的大型水墨组画家蔡玉水历尽十年艰辛创作的大型水墨组画中华百年祭中华百年祭作为切入点作为切入点,通过绘画作品艺术地展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与抗争史。像这个主题就很独特新颖。o3 3、分析纪录片的结构、分析纪录片的结构 在纪录片
34、中,如果我们把主题比作用来统率全片的灵魂,那么结构结构的作用就是把无序把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叙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o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o 板块结构板块结构o 线形结构线形结构o 单线结构单线结构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按照时间顺序贯穿到底,没有旁枝蔓叶。 o 双线结构双线结构有两条明显可见的线索。根据两条线的相互关系,又可分为平行式、交叉式、对比式三种。 复线结构复线结构片子中有三条以上的情节线或人物线,这些线索可以交叉也可以不交叉,但基本上每条情节线或人物线都是贯穿到底的。o 平行式平行式:平行式是指两条线各自独立平行发展。 交叉式交叉式:交
35、叉式是指片子中的两条线会交叉在一起的。 对比式对比式:片子中两条线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不构成交叉关系,但又不像平行式那样没有丝毫关系,两条线可以构成一种对比关系。如富人与农民工o 2007年NHK的纪录片富人与农民工对中国的贫富现状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影片中的富豪李晓华(某投资公司老总)在北京拥有一座价值5000万人民币宫殿式豪宅的同时,天津的农民工杜文海父子却因为交不起60块钱的房租而遭受房东的辱骂;金波(某广告公司老总)的儿子三岁起就到国外上最贵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与此同时,农民工张建平的儿子却因交不起手术费,右手一直残废着 远在北京的家o 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几个女孩子,一开始是在一起的,
36、后来渐渐分开,有各自的命运,这就是典型的多线结构。另外,多线结构也可以一开始有几个头绪,几条线,最后归到一起。o 板块结构板块结构o 纪录一些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事件和现象时,可以按不同的人物、时间、地域、人物、时间、地域、事件、年代、主题事件、年代、主题等分为几个块,各个块可以独立成篇,块与块之间不一定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这样的结构方式称之为板块结构。我们这样的女孩我们这样的女孩o 纪录片我们这样的女孩纪录了费城南部四个少女的四年时光。这部片子在结构上采用了以时间为板块的方式,以每一年作为一个板块,在每一板块里又按照四条线来分别讲述不同女孩的故事。这就是以时间为板块。黄河一日o 纪录片黄河一
37、日就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组织下,以1995年3月21日这一天,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沿岸30个地方台同时开机拍摄,来记录这一天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状态。每处都是一个点,也即是一个板块。 o 板块结构由于各板块独立成篇,互相之间的联系较松散,所以在叙事比较严密的单部纪录片中运用的较少,而多出现在那种大型的系列纪录片中作为总体结构而存在。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故宫 纪录片故宫一共有12集,每集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板块:o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o 第三集 礼仪天下 第四集 指点江山o 第五集 家国之间 第六集 故宫藏瓷o 第七集 故宫书画 第八集 故宫藏玉o 第九集 宫廷西洋风 第十集 从皇宫到博
38、物院o 第十一集 国宝大流迁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o4 4、分析纪录片的细节、分析纪录片的细节 所谓细节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是由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所组成的。o 揭示主题o 刻画人物性格o 揭示人物心态o 传达情感的力量o 构筑全部作品o 展示人物关系o 交待环境o 推动情节发展最后的山神o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必然带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他把大自然的万物都看作是神来崇拜。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并顶礼膜拜;每次进山打猎都要请求山
39、神赐予他猎物;如果打猎有所收获,他也会认为这是山神的施舍,便要虔诚地给山神进贡祭品。他往山神嘴里塞食物。有时没有祭品时就给山神点根烟,这些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很多传统折射出了鄂伦春人的心灵。比如: 孟金福老人的猎枪老了,老的很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他在打猎中坚持不用套锁和夹子打猎,说明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命的品质;他捕鱼时用大眼渔网的动作细节,反映了他内心的善良;当它割树皮时不伤树干,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爱。物件细节比如:马尾上的红布带、猎枪上的红布、松树上雕刻的山神像等等,反映了原始的宗教崇拜。捕鱼前女人用来打男人的柳条,表明了鄂伦春人独特的风俗和情感表达方式
40、。刮胡子的匕首、跳绳用的萨满鼓,都是老萨满古朴遗风的物化象征。 o 画面形式o 解说形式o 述说形式o 字幕形式o 画面+解说结合5 5、分析纪录片的节奏、分析纪录片的节奏纪录片的节奏都可以分为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o 内部节奏生活节奏,o 外部节奏镜头节奏,包括镜头的剪辑、运动啊等等。 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应该是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相统一,并且注意张弛有度。o 观看纪录片幼儿园(60分钟) ,并请思考和分析以下问题 1、作品的主题思想。 2、作品的结构线索。 3、作品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幼儿园的创作者o 张以庆,是现在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2002年,他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他曾拍摄过很多纪录片,并获得过众多奖项。其中,最有名的有三部作品: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和幼儿园。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