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词文分析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40705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1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诗词文分析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清代诗词文分析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清代诗词文分析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清代诗词文分析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清代诗词文分析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清王朝从明崇祯17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北京,清军乘机入关定都开始,至宣统3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共有国267年。不过,其中从道光20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的架子虽然没倒,但社会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近代。清代文学,指的是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16441839),后期属于近代文学。 一、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1、清初的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关注国运民生。 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乾嘉汉学之风日盛,给清中叶以来的文学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使其发展出现严重的滞化现象。 3、清

2、中叶还出现了一股类似晚明的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人文思潮。 二、清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1.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一方面,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盛;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词、骈文,又重新振兴。以往各代曾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占有一席之地。 2.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3.新兴的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古典诗歌在唐已达高峰,在宋又另辟蹊径,形成唐诗、宋诗两大范型。元明诗歌紧随其后,缺少开拓,而清诗则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清诗,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超过元明而上追唐宋。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

3、、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等弊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刻意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诗坛呈现繁荣景象。 一、清诗的基本特点 1.数量巨大。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的诗人达6l00之多。 2.流派众多。 清初有遗民诗人,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二、清初诗歌 前期诗人,按照他们的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大致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诗中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入仕诗人则多游移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在诗中更多表现出伤感的情怀。 1.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坚持民族气节,

4、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百姓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故国之痛,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表现出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杜淆、阎尔梅、钱澄之、屈大均、吴嘉纪等,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成就最高。 顾炎武(16131682),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并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充满深厚的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如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恢复故国的决心。他的诗对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屈大均(16 30-1696),有道援堂诗集

5、。他的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人民疾苦之作(如民谣)。屈诗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长于五律。 吴嘉纪(16181684),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 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了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的优良传统,而以深厚的工力,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遵劲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诗歌的艺术特色。 2.清初入仕诗人 清初真正主宰诗坛的是入清后又入仕的诗人,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懊悔,显出思想的内在矛盾;艺术上能对前代诗歌兼容并蓄,创作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类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为最有声望,其次是被称为“南施北宋”的

6、施润章和汪琬。 钱谦益(15821664),江苏长熟人。明末官至礼部侍郎,后来降清,仍任原职。其丧失大节,深为士林诟病。但谦钱益仕清后很快就告病辞归,并又与抗清活动有过联系。还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歌佳作。他诗名很高,被推为一代宗匠,主盟诗坛几十年。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论诗主张“转益多师”,写性情、学问兼备的“有本”、“有物”之作,是宗宋派的领袖,对清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诗作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 吴伟业(1609 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复社成员,官至少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因与马、阮不合,辞归。明亡后被清世祖强逼入京,任宏文院侍讲,迁国

7、子监祭酒。后借口母病,还乡归隐。入清后出于保全家族,不得已违心仕清,临终时要求家人殓以僧装,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用以摆脱社会所加的政治身份,表示身仕二姓的悔恨和自赎的真心。 吴伟业诗歌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感慨兴亡、誉满当时的“梅村体”的作品。 “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3.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王士祯(16 3417 11),字贻上,

8、号阮亭,晚号渔阳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等书传世。 王士祯是钱谦益之后的一代诗坛盟主,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 “神韵说” ,是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神韵”,即风神韵味。他十分欣赏唐司空图诗品里说的“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兴趣”之说,认为作诗只取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所获得的“超妙”来构成意境,不必在篇章结构上下功夫,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实,他说的“神韵”,就是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但过分强调

9、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王士祯擅长七言近体诗,善于融情入景,创造出一种幽静闲远的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在艺术上有新的特色。但内容多属模山范水、吊古抒情之类,是清诗进入康乾盛世后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趋于淡漠的表现。 清初后期,著名诗人还有查慎行、赵执信等。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内容,写过不少现实性很强的诗。 三、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在残酷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下,汉学之风兴盛,大批知识分子一头钻进故纸堆,使顾炎武等提倡的经世致用文风发生了转变,诗歌开始离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形式

10、主义方向发展。乾隆年间,诗坛大体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当然,与以上两个强调“道统”的诗派截然相对,还出现了继承晚明以来主情传统的“性灵派”。 1.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沈德潜(1673一1769),著有归愚诗文集。作诗注重“格调”,效法汉魏盛唐。早年少数篇章能反映现实,后期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具有浓厚的封建卫道气息,缺乏新鲜活泼的情致。他的选诗和诗歌评论影响颇大。选诗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等,诗话有说诗晬语。 “格调说”,是沈德潜提出来的论诗主张。他强调写诗必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所谓“性情”,是指符合封

11、建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温柔敦厚”,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怨而不怒”。所谓“论法”,就是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统派的诗论。 2.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翁方纲(1733一1818),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肌理说”是翁方纲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就是“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 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

12、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他要求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3.袁枚及其“性灵说” 袁枚(1716一1797),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他的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自如,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都是传世名篇。但多数诗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时嫌浮滑。 “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他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作诗不可以无我”,也就是说,作诗应当

13、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这种文学思想对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无疑是一个冲击,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它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性灵”,实质上是士大夫的情致过分注意个人生活琐事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唱,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4.乾嘉间,不为种种诗论所囿而取得成就的诗人有郑燮、蒋士铨、黄景仁、舒位等。郑燮(板桥)的诗多暴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如私刑怨、逃荒行等。蒋士铨的京师乐府词反映当时北京的都市生活,也有现实意义。黄景仁是个终生穷困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他的诗多写凄凉的身世之感(名篇有都门秋思、杂感等),透

14、露出“乾嘉盛世”知识分子的苦闷。舒位有冲破藩篱的精神,关心时政,注重现实,诗风自由奔放,成为龚自珍诗歌创作的先驱。 词的黄金时代是两宋,元明两代冷落萧条,入清开始中兴。具体表现是:首先,清词数量不仅超过元明两代,而且也超过宋代,叶恭绰编选全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宋词两倍以上。其次,词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从朱彝尊的词综到张惠言的词选、万树的词律出现了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第三,清代的词作整理和编辑成就巨大。 一、清初词 清初词坛兴盛,著名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号称三大家。 1、陈维崧(16251682),是“阳羡词派”的领袖。其迦陵词集存词1600余首,词

15、量之富,居清代之冠。词作多写身世之感和感旧怀古之情。在风格上,他师法苏轼、辛弃疾,具有苍凉豪放的特色。 2.朱彝尊(16291709),是浙派(一称“浙西派”)词的领袖,现有词500多首。纂辑唐、五代、宋、金、元词600余家词为词综,为词的研究和创作提供重要资料。他写词宗法姜夔、张炎,多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一般有精工隽永、清丽流畅之胜。咏物怀古词往往有所寄托,如长亭怨慢.雁、卖花声雨花台。纵观朱词,大都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3.纳兰性德(1655

16、1685),有“饮水词)300多首。他崇尚南唐李骡、李煜,作词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他的调直抒胸臆,情致深婉,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小会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惜其词多写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 二、清中叶词 乾隆年间,浙派词盛极一时,一味拟古,堆砌词藻,内容空虚,少有佳作。嘉庆初年,张惠言(176l1802)开创常州词派,词风为之一变。他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 周济(178118 39),也是常州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被认为是 “意内言外”的典范,大抵写景咏

17、物,有所寄托。常州词派影响直到清末,但后起的常州词派词人的作品往往艰涩迷离,不知所云。 清代散文数量也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清文的质量虽不能同唐宋相比,但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不容忽视的价值。最为突出者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一是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的“学人之文”;一是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

18、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的“文人之文”。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称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较为突出。 1.侯方域(16 18一16 54),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 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2.魏禧(16241680),有魏叔子文集。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 慷

19、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于议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的有志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就是传世名篇之一。文章塑造了一个大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通过奇特的外貌,奇异的行动,奇怪的战法,描写大铁椎的才能、品格的不同凡响,以感慨人材的不为世用。他把这位江湖异人比之为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的力士,借以寄托民族感情。 3.汪琬(16241690),著有尧峰文钞。散文也以传记见长,叙事有法,朴实流畅。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这种观点偏于正统。江天一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抗清救国为重心,围绕着“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条思想主线,选取典型事例来刻画江天一的形象,重点突出,内容充实。全文叙事实,不加

20、评论,让感情隐于字里行间,文字朴实无华,爱憎分明。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1、“桐城派”: 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方苞(1668一1749)首先提出“义法”的主张。所谓“义”,即“言物”,所谓“法”,即“言有序”。“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语言要做到“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方苞提倡“义法”,是要求用畅达的散文来宣扬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的需要,显

21、然不足取。但“义法”说,涉及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诸问题,对形成有益的文学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刘大櫆(1698一1779),提倡古文,是由事方苞。论文以“法”为主,主张写文章要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方苞的“义法”的内容具体化,在桐城派古文理论系统里起最前启后的作用。 姚鼐(17321815),是刘大櫆的学生,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

22、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樾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

23、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2、阳湖派 :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骈体文在清代也颇盛行,出现了“中兴”局面。清初骈文作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清中叶乾嘉年间骈文作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在理论上,他们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17451794),骈文不模仿古人,不堆砌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哀盐船文、广陵对等为传世名篇。哀盐船文是汪中27岁时写的一篇骈文,生动地叙述了乾隆35年底仪征沙漫盐船失火的经过,抒发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主持扬州安定书院,对此文颇为推崇,并作序,称许此文“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清代诗词文分析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