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第七章 班级管理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1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2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3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4本章结构第七章 班级管理1. 班级集体发展与建设 熟悉班级集体的发展阶段,掌握培养班级集体的方法。2. 课堂管理 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及 其产生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3.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教育意义
2、、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管理的要求。4.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 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包括:班级层面的班集体建设、课堂管理;学校层面的课外活动组织;校内外“家校社”合作育人等。本章学习目标第七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班级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班级是一个行政单位,是学校的细胞性组织,更是学生生活与发展的空间。” 概而言之,班级集体的主要特征有:它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教育目标、规范和组
3、织模式)。逐步建设培养良好的班级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对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具有多方面教育影响。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一、班级集体发展的基本阶段班级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p 组建阶段。刚成立的新班级均属初级阶段,此时班级成员多数彼此之间还不熟悉。因此,班主任要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发展情况,确定班级集体的发展目标,通过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总之,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靠班主任来抓。班级集体的学生群体核心力尚待形成。p 形核阶段。班级集体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在集体活动中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通过这一阶段,集体有了
4、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但是,班级里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p 巩固阶段。班级集体的正常秩序建立起来而且良性运转,此时班级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学生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总之,巩固发展阶段的班集体,集体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能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同时,集体也不断为每个成员的多方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各种条件。p 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级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平等、和谐、上进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班级集体成熟的主要标志:(1)班委会逐渐成熟。 (2)班级组织坚强有力。全班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开明、
5、健全的有机体。 (3)班级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愿意积极承担集体工作,认真参加班级各项活动。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二、班级集体培养的步骤与方法1. 制定、实施班级管理目标。2. 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建立班级集体的领导核心。3. 建立、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4. 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5. 建设、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二、班级集体培养的步骤与方法1.制定、实施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觉悟、生活经验和集体发展水平,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
6、和愿望。目标要有针对性,根据班级学生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班级管理目标要通过具体实施来落实教育价值。为此,首先要让班级目标深入人心。常用方法有:召开班会、组织同学讨论。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期望对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改。一旦认同,学生们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其次,对班级目标进行分割,把大目标分解细化为阶段步骤。最后,目标具体落实到个体,班级目标制定以后,引导各小组根据班级以及本组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小组目标,以便使班级目标分解到组。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基本任务一目了然,对自己要达到的要求心中有数。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二、班级集体培养的步骤与方法在班级建立之初,
7、班主任指定班干部,进行具体考察。然后,组织各类班级活动,让全班学生都有发挥特长、为班级服务、互相了解的机会。一个月左右,全班同学经过活动交往,彼此互相了解,这时可以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的选拔。在班委会职务和职责设置上,要坚持明确、独特、具体、全面和恰当的原则。全面即覆盖整个班级事物,恰当即防止职责过宽或过窄。2.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建立班级集体的领导核心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二、班级集体培养的步骤与方法3.建立、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国有国法,班有班规。班规是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从正面告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班级规章制度
8、主要有:考勤制度、文体活动制度、思想政治学习制度、卫生制度等。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应注意:合理可行;正面教育为主,强化人文关怀;防止体罚;要经过全班学生的民主讨论,要有全员参与性、公正性和透明度。班规的制定,要走群众路线,可以在班委会、学生班会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经全体同学充分讨论、修订。只有通过民主讨论制定的制度,才能成为大家的公约,才能使强制和自觉较好结合起来,从他律走向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二、班级集体培养的步骤与方法4.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首先,协调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定期组织班级教师进行教育会诊,帮助任科教师认识班级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
9、习惯等具体实际,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其次,协调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班级例会、榜样学习、座谈对话等。此外,协调家校教育工作。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方式有:家长会、家访等。最后,协调社会教育工作,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多类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基地和支持。第一节 班级集体的发展与建设二、班级集体培养的步骤与方法5.建设、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独特性的综合表达,涉及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显性文
10、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软文化是“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以各种班级规约为载体的制度文化,构成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精神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信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制度和精神等在学生身上具体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减少不良行为,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控制课堂中各种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整体,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心理环境,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预定
11、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有:(1)了解具体学生的发展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创造课堂的良好气氛;(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班级、课堂常规;(5)关注对全班同学的教育影响,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6)预防为主,敏锐体察,利索应对。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一、课堂管理与课堂氛围的影响因素及开展根据不同的分类维度,课堂管理可分为: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指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组建合作小组、学习同伴等;课堂环境管理指对课堂中物理环境的安排
12、、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课堂纪律管理主要包括制订与实施课堂行为规范、准则,应对问题行为等。课堂管理还可分为:常规管理和问题行为管理。常规管理,如上下课、举手发言等;问题行为管理包括学生的违规行为和教师的违规行为。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一、课堂管理与课堂氛围的影响因素及开展l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开展影响因素首先是学校管理的水平。班级是学校的内部组成部分,学校管理的水平、质量极大影响课堂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其次,教师自身的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主体,教师的教育水平、个人素质都直接影响课堂管理水平。再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学风优良,目的明确,课堂管理就容易。最后,班级规模也会影响班级管理
13、。班级集体的大小会影响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一些有效的课堂管理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和睦相处。其次,师生共同制定并实施课堂纪律。最后,妥当安排教室的学习环境。教室环境可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也可能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学生。课堂管理常用方法:规范预防法,有意忽视法,突然沉默法,接近安慰法,直接提醒法,及时转换法,语调变换法,幽默调节法。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一、课堂管理与课堂氛围的影响因素及开展l课堂氛围的影响因素与创设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素养与教学能力、学生基础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难易等。其中,起首要、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教师自身。首先
14、,教师要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多方面挖掘学科育人价值,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过程,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基本功,是上好课的基础。其次,教学过程要互动。在课堂上,要从预习交流、聚焦讨论到答疑推理等,都尽量基于学生个体独立,通过学生群体互动完成,教师不是重复答案,而是引导推进、提炼生成,课堂过程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插话”。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插话,善于质疑问难,勇于相互启发。再次,教师语言要幽默。恰当使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创设出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而且可以化解冲突、尴尬,达到余韵隽永
15、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的课堂氛围效果,让课堂氛围焕发出积极的育人价值。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处理课堂纪律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规范、协调学生行为,保证课堂目标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就个体而言,课堂纪律最初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其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变成为自律,学生能自觉地自我指导、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而自律是课堂纪律的最终目的。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处理l课堂纪律的类型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将课堂纪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p 教师促成的纪
16、律。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在教师的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标准下,所形成的纪律。p 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同辈人集体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p 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由于某一特定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纪律要求。p 自我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也就是自律。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处理l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课堂结构是指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课堂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们对课堂纪律有重要影响。1. 1. 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学生
17、座位的分配方面。2. 2. 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时间的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处理l常见问题行为与产生原因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或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是班级生活中经常遇到又非常敏感的问题。美国学者威克曼(Wickman, EK.)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奎伊(Quay, HC.)则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可将课堂问题行为归纳为:外向的行为问题和内攻的人格问题等。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
18、三类: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处理l常见问题行为与产生原因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教师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内外两个维度三方面原因。1. 1. 内在内在因素。因素。可从中学生的性格类型、认知水平、基本需要、情绪情感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性格类型有差异。(2)认知能力发展不平衡。(3)基本需要未满足。(4)情绪情感有冲突。2. 2. 外在外在因素。因素。主要来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师生关系、课堂规则、课堂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1) 教师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兴趣。(2) 师生关系紧张。(3) 课堂规则缺乏合理性。(4) 有待改进
19、的课堂环境。此外,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除了受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影响,还与外界环境有关,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课堂内部环境等影响因素。如,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泛滥的社会媒体等。第二节 课堂管理与问题处理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处理l课堂问题行为处理1. 1.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教师的正确态度是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不是忙着判断、责难、批评。2. 2.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策略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策略问题行为的处理,需要策略,主要有:(1) 人际沟通。(2) 强化策略(或行为矫正策略)。(3) 心理辅导。(4) 学生参与制订课堂规则。(5) 创建良好课堂环境。(
20、6) 家庭、社区和社会积极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总之,对于课堂问题行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具体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具体方式,或单独解决,或发动全体,适宜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并在具体运用中创新。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主要指课程教学,“居学”则是课程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发动学生开展的各种各样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一、课外活动的类型与特征课外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与课内活动相对,是课
21、程教学的补充。课外活动与课程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任务,实现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一、课外活动的类型与特征课外活动可以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组织指导者的不同。校内活动主要由学校领导、教师组织指导;校外活动主要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校内活动又可分为校级活动、年级活动、跨年级活动和班级活动等,如升旗仪式、团队会、校园读书节、文化科技节、阳光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班会等。校外活动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组织指导、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它是社
22、会各界承担教育责任的体现,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标志之一。l课外活动的主要类型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一、课外活动的类型与特征p 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p 课外活动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p 课外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p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极大的自主性。l课外活动的主要特征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与组织开展p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p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p 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p 促进“家校社”教育合力的形成。l课外活动的意义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与组织开展1. 1. 学校层面的课外活动学校层面的课外活动结合国内外大事、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
23、生开展各种全校活动。2. 2. 班级层面的课外活动班级层面的课外活动班级课外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具体包括: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3. 3. 课外活动的主要方式课外活动的主要方式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报告和讲座。庆祝会。学科活动。参观、访问和旅行。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墙报和黑板报。l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与组织开展1. 1. 课外活动设计的原则课外活动设计的原则p 目的明确,自愿自主p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p 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2. 2. 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课外活动设计
24、与实施的步骤班级层面的课外活动,其设计与组织实施也主要有三个步骤:p 确定选题p 制订活动计划p 实施与总结l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班主任是学校里承担独特工作,对学生多方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特殊教师。他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多方面工作的教师,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影响者,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是班级集体学习与生活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全体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是全员育人中的“首席”;是家、校、社立体育人的“枢纽”。一、班主任角色的特殊性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
25、”,“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教师。中华民国时(1938年)把中学的级任制改称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一律设置班主任。时至今日,班主任一直是一个重要且独特的教师角色。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一、班主任角色的特殊性p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班主任是在教育活动中行使管理和育人职责的,“教育型的管理者”。p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研究者和教育者。班主任的本职工作是对本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肩负重要责任。p 班主任是联系各学科
26、教师的纽带。班主任应该成为本班任课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成为教师集体的带头人。p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社会的桥梁。学校与家长、社区、社会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沟通的。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二、班主任工作的特殊内容1988年8月20日,国家教委颁发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先后对班主任工作作出明确规定,日益重视和加强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集体的建设工作,全面了解、教育、管理、指导学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二、班主任工
27、作的特殊内容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一) 尊重和研究每个学生(二) 组织和培养班级集体(三) 指导开展班委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和课外活动(四) 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五) 评定学生操行三、班主任工作的常用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是指班主任为了完成班级的教育管理任务,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班主任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说服教育法(二) 心理咨询法(三) 陶冶教育法(四) 榜样示范法 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家长和教师、优秀同学或同龄人。(五) 实践锻炼法(六) 指导自我教育法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四、为孩子健康成长形成“家校社”教育合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系统需要和家
28、庭与社会各界开放、合作,共建立体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四、为孩子健康成长形成“家校社”教育合力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l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主要内容与方式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主要内容有:(1)了解孩子所在的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2)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家庭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3)共同协商和制定今后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做到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防止不一致甚至背离现象给孩子带来困扰。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有:(1)面对面访问。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坚持经常联系;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2)通信联系
29、。如:书信、联系卡、电话、短信、微信(群)或班级网络等传统与当代新方式。(3)召开家长会。主要有全校家长会、年级家长会和班级家长会三种。(4)家长委员会。通过家委会,家长参与学校、班级教育工作。(5)家长学校。从教育理论方面给家长以指导,从而为今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打好基础。四、为孩子健康成长形成“家校社”教育合力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l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特征之一是:日益自觉承担起应尽的教育责任,设立多元丰富的社会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构成终身教育的实施保障。(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2) 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等建立联系,共同开展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 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4) 学校与社会上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 学校有选择地与有关企业、街道社区(村镇)和部队等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