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 “1104工程”的背景情况l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l “1104工程”对监管职能分工的影响“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培训班基本情况组织安排组织安排银监会人事部/培训中心和香港金管局共同举办“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培训班,共四个星期,学习方式为专家授课、案例分析、撰写教案 参加人员参加人员银监会各监管部门、信息中心、培训中心、人事部、财会部、各省级和计划单列市监管局,监管领域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各种类型的机构。 授课教师授课教师香港金管局专家和“1104工程”工作小组部分成员主要任务主要任务l 了解
2、“1104工程”的基本情况l 统一风险为本监管理念l 学习非现场监管方法和流程l 熟悉“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告内容和特点l 撰写“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培训教程l 2003年4月银监会成立以来,在加强银行业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按照新的监管理念,积极推进监管工作。l 但是银监会的信息化设备基础薄弱(包括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基础软件等),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l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基本上采取手工的方式进行,严重影响了监管职能的发挥和监管效率的提高。 l 银监会主席办公会议于2003年11月4日确定思路,总体目标是构建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平台的新一代银行监管信息系统,“1104
3、工程”因而得名。l “1104工程”全称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目标是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银行业监管信息系统。l 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有效监测和预警,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为我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目的。 l 系统建设目标:构建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平台的新一代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和内容管理等技术,推进银行业监管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银行业监管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l 内容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非现场监管分析系统、现场监管系统、高级管理人员管理系统、机构业务管理系统、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风险提示与信息服
4、务等系统。l 银监会、银监局和银监分局三个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l “1104工程”项目从银监会各个监管部门、统计部门、信息中心抽调12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小组,具体从事“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的需求设计工作。l 聘请香港金管局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工程项目进行论证和理念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工程验收。l 本次培训班就是对已经初步完成的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进行理念推广和基础培训。 为实现银监会监管信息系统与银监局监管信息系统互连互通,“1104工程”的建设原则:l 统一规划l 统一标准l 统一管理l 资源共享l 业务需求的统一规划业务需求的统一规划 银监会
5、、银监局、银监分局应采取基本相同的监管业务模式,建立基本相同的监管业务模型。l 统一规划技术路线统一规划技术路线 为保障银监会、银监局监管信息系统互连互通,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要制定统一的技术路线来规范银监会和银监局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统一的技术路线包括统一的系统架构、安全架构、数据存储架构、数据备份架构等。l 统一网络规划统一网络规划 为保障银监会、银监局、银监分局在网络实现互连互通,银监会系统网络建设过程要从网络架构、网络服务、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等几个方面对网络系统进行统一规划。l 统一管理过程涉及项目招标管理、项目验收管理、项目鉴定管理、资金分配与费用使用情况跟踪管理、系统集成商管理、系统
6、开发商管理等。 l 银监会统一制定项目管理过程,并下发给各个银监局,各个银监局按照统一的项目管理过程规范项目开发过程。l 由银监会制定统一的项目开发规范,包括需求规范、设计规范、编码规范、测试规范、系统部署、文档编写等规范,各个银监局要按照统一的项目开发规范建设辖内监管信息系统。l 由银监会制定统一的界面规范,不仅包括内网系统用户界面规范,还包括外网系统用户界面规范,各个银监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的界面规范来定制各自的监管信息系统。l 机构代码编码规范,包括银监会及派出机构代码规范,被监管机构代码规范,机构代码规范由银监会统一制定,并下发给各派出机构使用。l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银监会
7、与银监局之间、银监局与银监分局之间应就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广泛沟通与交流。l 充分发现人才,集中优势力量就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1、采集数据。 2、对有关数据进行核对和整理。 3、生成风险监管指标值。 4、风险监测分析。 5、风险初步评价与早期预警。 统一的监管信息系统(中、外资各类机构) 综合的监管信息系统(现场、非现场、准入、高管等) 以法人为基础的监管信息系统(银监局如需要其他信息,要进一步征求各分局的业务需要,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开发设计)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 法人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统一规定的格式和口、径,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报送基础报表和数据,并进
8、入非现场监管系统,由系统自动完成相应的逻辑检验。 对有关数据进行核对、整理:对有关数据进行核对、整理: 数据进入系统后,系统自动生成例外情况报告(主要内容是本期数据与上期相比变化幅度范围超出标准值的指标),并发送给有关监管部门的非现场监管人员,由非现场监管人员进行确认和跟进。 生成风险监管指标值:生成风险监管指标值: 单家机构数据经确认后,非现场监管系统按照事先设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指标计算公式,自动生成单家机构监管指标、分析报表和评级结果。 风险监测分析:风险监测分析:各监管部门的非现场监管人员可以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进行数据查询,下载系统自动生成的非现场监管基础报表、评级结果、生成报表等固定格
9、式的统计分析资料,对机构进行定期监管报表的分析。 风险初步评价与早期预警:风险初步评价与早期预警:基于非现场监管数据、现场检查结果和外部审计数据,通过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运行情况的风险预警,并及时向被监管机构发出早期预警信号,同时启动和指导现场检查,对风险进行确认和评估。 “1104工程”分阶段目标“1104工程工程” ” 总体目标是构建以数据仓库为基础总体目标是构建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平台的新一代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分四个阶段完成:平台的新一代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分四个阶段完成: 一期工程一期工程 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四期工程四期工程“1104工程”分阶段目标一期
10、工程: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建立基础数据库,根据基础数据库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非现场监管分析系统,建立高级管理人员、机构业务管理系统及信息披露系统,建立安全管理系统与支持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的网络系统,初步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雏形,做好示范工作,为下一步全面实现监管工作信息化奠定基础。计划到2005年年底前,初步完成一期工程软件开发工作,2006年年底前完成一期工程试运行工作,2007年年底前完成一期工程投产工作。“1104工程”分阶段目标二期工程:建设目标是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完成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金融机构、信
11、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系统,实现现场检查辅助支持系统,基本实现监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计划时间为2007年1月2007年12月。“1104工程”分阶段目标三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实现对被监管机构的早期风险预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级,为及时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支持。银监会将会同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建立“一行三会”信息共享机制,并逐步实现“一行三会”之间的数据共享,全面实现银行监管工作信息化与协同化。计划时间为2008年1月2009年12月。“1104工程”分
12、阶段目标四期工程:建立银监会的灾难备份系统,通过异地的数据联机备份,保证监管信息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同时完善已经建立的监管信息系统,加强与巩固银行监管工作信息化。计划时间为2010年1月2010年12月。 “1104工程”分阶段目标目前正在实施的一期工程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非现场监管分析系统机构业务管理系统高管人员管理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系统安全系统、存储系统相关的制度、规范与标准,以及系统培训工作 “1104工程”分阶段目标一期工程完成后:预计将提高监管效率20倍以上,非现场监管覆盖面达到100%,促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数据准确性大大提高。“1104工程
13、”非现场监管分析系统的设计理念“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分析系统的核心是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风险为本监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银行业全球范围内并购热潮,逐步提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识别、计量、监控和管理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理念,其目的在于应对银行规模迅速膨胀、业务日趋复杂多样、跨国监管压力增大等对监管当局带来的挑战,力求将监管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环节,以便在现有人力和成本的约束下获得最佳的监管效果。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分析系统的设计理念“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分析系统的设计理念香港金管局认为,风险为本监管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方法对认可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前瞻式的评估,以便直接、具体
14、地集中关注认可机构面对最大风险的环节,使监管当局更多采取主动,及早做好部署,防范任何现存或逐渐形成的风险对银行体系造成严重威胁的有效持续的监管方法。 风险为本监管的主要特征1、风险为本监管必须建立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业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之上;2、评估和计量风险应通过规范化的方式进行,风险分类及评估方法应符合国际惯例和公允标准;3、将风险分为潜在风险数量和风险管控质量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评价,强调以评估各主要业务所面对的各类风险为基础,从总体上判断和把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状况;4、强调主动监管和监管的事前策划,尽可能地将监管资源和重点集中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对的最大风险环节,提高监管效率
15、和质量;5、强调风险为本监管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监管过程,以及提高内部风险管控质量对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监管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潜在风险水平 风险管理能力 进行CAMEL评级 确定监管工作规划 潜在风险水平 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对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策略风险八大类别,并按照标准化的方法定期分析和评估各主要业务所承担的各类潜在风险。 风险管理能力 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及执行效果,看董事会在防范和控制风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和风
16、险管理系统的建设。 进行CAMEL评级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数量及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CAMEL评级。 确定监管工作规划 根据风险评级结果,合理确定监管工作规划,将监管资源集中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对的最大风险环节,主动推行各项监管措施,及时跟进各类风险与问题的整改进程,实施持续性的非现场监管。一是清楚了解银行机构,完成机构概览。二是风险评估,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和初步CAMEL评级。三是事先策划监管工作。四是确定现场检查工作的内容。五是现场检查及修订CAMEL评级。六是持续的非现场监管。 完成机构概览(即年度全面非现场监管报告) 完成风险评估报告(从
17、八大风险角度分析) 完成CAMEL初步评级结果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1、报表体系的设计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原则、报表体系的设计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原则 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资本充足率等方面采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和风险信息,确定机构的风险状况及风险发展趋势,满足以风险为本的非现场监管需要。2 2、报表体系设计遵循标准统一,兼顾特色的原则、报表体系设计遵循标准统一,兼顾特色的原则 依据目前已经出台的监管办法、制度和会计原则,按照统一的监管标准,设计适用于各类金融机构的、统一的非现场报表指标体系。 同时根据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特点,兼顾诸如信托投资公司、农村信用合
18、作社等我国特有金融机构的特殊情况,设计专门的特色数据报表,以满足对这些特殊金融机构的监管需要。 3、报表体系设计要充分体现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实、报表体系设计要充分体现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原则际相结合的原则 借鉴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同时兼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状,结合香港金管局专家组的意见,保障报表体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既考虑被监管机构的填报压力,也要通过监管报表体系促进被监管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考虑因素之一:由于中国内地的金融基础设施的还不完善,在考虑因素之一:由于中国内地的金融基础设施的还不完善,在设计非现场监管报表时也有一些局限性。设计非现场监管报表
19、时也有一些局限性。 如新的会计制度还没有出台,旧的制度又不能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因此“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尽量在填报说明上加以解释,为今后修改保留了灵活性。非现场监管报表的设计原则是以监管目标为主,会计制度为辅,但在数据定义上尽量以会计制度为准,以便于理解和沟通,但报表的监管功能更为重要,若有监管需要,也会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做出修改。例如,将投资分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分别对应着会计制度中规定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是在新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必要的修改。 考虑的因素之二:由于国内金融机构的种类超过十类,有考虑的因素之二:由于国内金融机构的种类超过十类,
20、有些是相类似的,但有些难以比较。设计监管报表时,主要些是相类似的,但有些难以比较。设计监管报表时,主要 以业务及资产分类为主,金融机构分类为辅。以业务及资产分类为主,金融机构分类为辅。 各类金融机构的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吸收存款的限制和业务上的限制。不论何种类型的机构,相同业务的风险分析方法必须统一,这与金融机构属于什么类别无关。所有监管人员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必须统一,这样才能方便理解,加强协调,机构的特色只在于关注的重点不同,使用的方法应该是一样的。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内分业经营的情况也可能会慢慢地改变或者界限变得模糊。各类金融机构业务重点不同,非现场监管报表利用特色报表部分采集只有某类金融
21、机构需要关注的业务,但这些项目必须有清晰的定义,不能与基础报表相冲突。 考虑因素之三:中国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水平考虑因素之三:中国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通过监管报表的设计和公司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通过监管报表的设计体现一些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具有前瞻性。体现一些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具有前瞻性。 部分报表要求填报合并报表数据(含海外分行和附属公司),另外,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的覆盖范围也超过了目前的法规要求。但是,非现场监管系统不能解决被监管机构铁内部控制的问题,相反,对于内部控制较差的机构,监管人员要特别留意他们所填报数据的准确性。 考虑因
22、素之四:有些业务在国外比较少有金融机构参与。考虑因素之四:有些业务在国外比较少有金融机构参与。 如委托贷款和委托存款,非有价证券的回购和反售(如贷款出售及回购)等。“1104工程”尽量采用有关的特色数据,但有关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则没有国际惯用的方法,这可以在将来总结经验后作出改善。 考虑因素之五:新的非现场监管系统与旧系统有很大的差考虑因素之五:新的非现场监管系统与旧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异。 部分旧有的数据需要在过渡性期内予以保留,因此在非现场监管报表设计时,适当保留旧有的数据口径,例如资产负债表内的“存贷款明细报表一和表二”。在过渡期间暂时采用特色的口径,例如保留农信社贷款分类和资本充
23、足率的计算方法。 “1104 “1104工程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由以下三类报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由以下三类报表组成:表组成: 基础报表基础报表 特色报表特色报表 生成报表生成报表 基础报表基础报表 基础报表普遍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统计口径填报,反映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财务信息和所承担各类风险的量化信息。基础报表共有27张。 基础报表基础报表 特色报表特色报表 特色报表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映不具有共性的业务及其所承担风险的量化信息。24张特色报表由不同监管部门分别提出,分别反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城市信用社、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
24、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同类别机构的特色监管要求,以及非信贷类资产、银行卡、股权投资、中间业务等专项业务的风险信息。 特色报表特色报表 生成报表生成报表 生成报表是以CAMEL评级以及风险为本监管框架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财务和统计方法对数据源进行分析和加工,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生成报表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非现场监管人员分析填报机构各类风险的各项数据及指标的变化、变化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对填报机构的CAMEL评级及风险评估做出准确的评价。生成报表体系由系统维护类、监管类和管理类3类报表组成。 生成报表生成报表 生成报表生成报表(续续)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 本系统是银监会使用的唯一的非
25、现场监管报表系统,无论是基础报表、特色报表、生成报表及相关指标均应有统一的数据源,避免各部门或各银监局自行开发不同系统,造成理解及统计上的混乱。如有需要增加部分重要内容,必须通过系统维护程序统一进行增补,保持系统的一致性。 监管部门如要增加、删减、更改任何报表项目的定义、表间对应关系或指标,均须向统计部提出申请,并由统计信息部门征询有关部门意见后进行修改。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系统的生成报表以CAMEL评级和风险为本监管作为基本框架。 生成报表只供银监会系统内部使用,不对被监管机构公开。 现有的生成报表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格式,由系统按时自动生成。由于被监管机构的差异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监管
26、人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了解的事项也会不同。固定格式的生成报表不一定能够满足监管者的需要。这时,监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监管需要,利用本系统提供的多种功能,下载有关的监管数据,对资料予以补足,以便于进一步分析。 “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的特点 本次“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中包含了很多 先进的监管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 报表填报的口径有:境内汇总、法人汇总、合并报表 对监管人员来说明,首先要理解这些监管指标的含义,其次对指标所反映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由于非现场监管报表尚未最终定稿,有关的填报说明还在修改中,今后阅读正式的填报说明会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对几个重要的报表进行一些介绍。 “1
27、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的特点 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统计监测,如表外业务统计表一、二等。 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统计监测,如贷款质量迁徙变化情况表等。 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统计监测,如流动性比例监测表等。 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统计监测,如利率风险情况表等。 银监会“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体系通过表外业务统计表一、二两张表反映银行潜在的表外业务风险。表外业务统计表一主要采集承担信用风险为主的表外业务,如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与贸易相关的短期或有项目、承诺、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 表外业务统计表二主要采集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信息,包括标准化的衍生工具合约和复杂的衍生工具合约
28、。 衍生工具可以用作交易或套期 管理有衍生工具的风险非常复杂 监管人员监测表外业务风险的责任主要是确保银行以适当方法计量和控制风险报表整体结构工具种类:期权、期货、远期、掉期、复杂衍生工具(行)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列)风险来源:利率、外汇及黄金、贵金属/商品、股权、信用衍生工具(列)名义本金和重估市值(行) l 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目的 -准确计算风险资产的基础 -账户之间随意调节头寸,会给计算资本充足 率提供监管套利机会l银行应该有相应制度,明确区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在相应的业务发生前,确定业务的账户类型l如果不是明确地指出是用作对表内指定的资产/负债进行套期,都应划分为交易账户l背
29、对背:要求基本金额一致、交易时间一致、如果是 期权行使价也要一致。 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关系 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在用途上和内控机制上必须严格区分,由非交易部门分类 无论交易账户或银行账户,都应对各项投资组合的维护过程进行规定 交易账户基本上不允许转换成银行账户 银行账户向交易账户转换的情况 -主动:不再需要做套期,可以把握市场变化 -被动:被套期的资产/负债不复存在;或者是流 动性出现严重问题 应关注转换过程是否有严格的内控程序以及管理层审批,而且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的头寸转换必须基于市值重估价格交易账户的监管要点: 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 必须要对交易账户进行准确地估价 发现机构开始从
30、事交易账户活动,监管人员应马上跟进了解业务银行账户的监管要点: 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策略风险 要了解银行账户对应的被套期的表内项目 被套期表内资产/负债必须是银行账户 完善的银行账户应与被套期的资产/负债相匹配 银行要有明确的套期策略,不应该经常改变 重估市值的必要性: -实现表外与表内的转化 -未重估市值可能隐藏利润或亏损 如果在交易账户有大额名义本金的合约,应要求填报机构填报重估市值 对于放在银行账户的衍生工具,监管人员要了解被套期的表内项目是什么。现场检查的时候也需要确定套期是否做得恰当。 如填报机构从事衍生工具的交易活动,要依赖现场检查评价其风险管理能力。 重估市值的内控要
31、求 交易账户必须进行重估市值 应有明确的估价政策 交易账户必须每日至少估价一次 必须由中台或后台部门负责 重估市值的价格来源渠道要求: 经纪行报价必须是正式报价,并取得多家报价 历史上有过高估价的机构的报价必须打折 市场价格必须是“指定证券”的报价,不能用参考价 要考虑价格是否真实代表市值 流通性不好的产品采用较低价差别监管 第一层:机构有无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第二层:从事期货、远期、掉期的机构 第三层:从事期权交易的机构,是买入期权,还是卖 出期权 第四层:复杂的衍生工具 既要看类别,也要看金额,进行动态分析。两个视角 尽量要求拆分成标准的衍生工具合约 大额名义本金合约,应要求机构填报重估
32、市值关注几个关系 表内与表外的关系 -应了解银行账户被套期的表内项目 -要求每年提供其他资产/其他负债明细,了解衍生工具盈亏情况 应格外关注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有无发生转换关系 要关注与利润表、外汇风险情况表、利率风险情况表等报表的关联关系 要特别关注银行是否有足够的内控、专业人才、合理的额度、风险管理机制; 关注行使价与市场价相去甚远的期权 根据CreditMetrics模型制订(始于JP Morgan公司) - 优质的贷款在一定期限内(通常为一年)质量变差的可能性较低 - 素质较差的贷款在同一期限内质量变差的可能性较高 - 根据贷款质量历史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客观的估计某一级贷款质量变差的可
33、能性1年期信用等级迁移矩阵AAAAAABBBBBBCCCC/dAAA94.35.50.1AA0.792.66.40.20.10.1A2.692.14.70.30.2BBB5.590.02.81.00.10.3BB6.886.16.30.9B0.21.61.793.71.71.1CCC2.892.54.6研究表明,AAA级1年后有94.3%的可能性仍保持为AAA级,5年以后保持为AAA级的可能性为69.8%,10年后此比例下降到52.1%。B级1年后有93.7%的可能性仍保持为B级,5年以后有53.3%的可能性仍保持为B级,10年后此比例为40.9%。来源于对债券投资组合的分析,但对银行贷款组合
34、的预期也有同样作用。 CreditMetrics模型的核心 对填报机构的系统要求 - 目前规定每半年报送,考虑到此表牵涉到很大的 填报压力,暂时只要求境内汇总口径上报。 - 必须“冻结”年初时的贷款组合,必须与当年新做的贷款分开监察 - 要要才能准确填报才能准确填报(前几年的数前几年的数据可能不准确,但需要求机构不断改善据可能不准确,但需要求机构不断改善) 流动性期限缺口统计表 通过对填报机构各个剩余期限内,因资产、负债及资产负债表外交易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分析、量度、监测其未来资金净额需要,通过该表,可以掌握填报机构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可能出现的资金净额需要。 为维持经营和防范流动性风险,银行应
35、每日监测其现金净额需要,并根据压力测试情况定期进行现金流量分析和预测。 流动性比例监测表 在该表中机构要填报三个流动性比例,即期末流动性比例、平均流动性比例和月度最低流动性比例。监管部门要督促填报机构尽快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做到每天计算流动性比例,同时鼓励填报机构设定一个高于法定最低流动性比例的预警流动性比例(trigger ratio),作为机构管理流动性管理的预警信号。 收集填报机构的利率风险信息,包括表内和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利率风险 国内银行业务种类趋多,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利率风险影响越来越大 国内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质量一般较差 从风险角度看,监管人员要看银行是否已经承
36、担利率风险。表内、表外是会计制度的区分,同样可以有风险。 通过对银行的利率风险资产与负债的重订价期限的统计,在利率平行上升200个基点的假定前提下,分别从以下两个角度衡量银行潜在的利率风险水平: 1、利率风险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及 2、利率风险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 衡量利率风险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时,采用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测原则(2001年1月)附录的标准化框架方案计算 要求填报机构计算出利率敏感性缺口后,通过收益分析法和经济价值分析法评估银行利率风险的大小,即在假定利率平行上升200个基点的前提下,分别从利率风险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以及对银行经济价值影响两个角度衡量银行潜在的利
37、率风险水平。 Basel委员会将利率变动2%作为压力测试,依据是主要货币在99%的置信区间在一年的时间内变动一般不超过2%。现普遍采用。 对利息收入的影响,主要考虑对年底最终损益的影响,通常考虑一年。 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利率敏感性缺口” * “一年内净利息收入的时间折算系数%” 一年内净利息收入的时间折算系数% 例如:一笔浮息贷款每年5月31日重新定价,报告日是4月30日,那么“自报告日起到最近可重定价日或到期的期限”应该填报在“1个月”栏目内。1个月的中间值是0.5,那么未来11.5个月利息收入会受到重新定价的影响,“一年一年内净利息收入的时间折算系数内净利息收入的
38、时间折算系数%”计算如下: 1个月 中间值0.5 11.5/12*2%=1.917% 其他同理:1到3个月 中间值2 10/12*12=1.667% 3到6个月 中间值4.5 7.5/12*2%=1.25% 6到9个月 中间值7.5 4.5/12*2%=0.5% 修正的持续期:是指对每个时间段的时间中点,按照固定的收益率修正而得到的持续期,该持续期的单位是年。 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机构净值的影响 = “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净利息收入影响” * “修正的持续期” * 1% 如果利率变动200个基点机构净值的变化值与资本净额之比大于20%,说明利率风险比较大,需要跟进。 监管人员在阅读利率风险
39、报表时,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如发现某些期限数据存在极端情况,如很大的正数或很大的负数,并且这些数据分布在不相邻的时间段内,可能表示机构正在承担较大的利率风险。 理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重订价、修正的持续期等概念。 利率风险情况表按不同货币种类分别填报,其中黄金或复合货币如特别提款权为单位的交易情况,应作为单独的货币进行填报。 为减轻填报压力,外币结构较简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银监会同意可以报送部分主要币种,但应至少应分别报送人民币和美元。 资产负债表外利率风险较低的机构,经银监会同意可免填报表外部分。 如果银行反映这张表填报比较困难,可能是实际情况,如国内收益曲线品种不够齐全 ,七
40、天回购利率还不够市场化,国内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但这张表代表着监管部门对银行内控的要求,是银行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和工具,目的是促使银行加强内控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必须加快开发电脑系统,运用国际惯用的方法来储存信息,如贷款,要从重订价角度考虑,从定息和浮息的角度加以区分,用电脑系统记录有关的基础数据,才能进一步分析。l 对银监会和银监局职能定位的影响对银监会和银监局职能定位的影响 “1104工程”的设计理念是强调法人监管,银监会的思路是: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基础上,对现有架构和职能进行调整,遵循以法人监管为主,以属地监管为辅的原则,按照“职能分设、权责明晰、统一协调、运作高效”的思路,
41、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现场监管架构。 l 这一思路必然会对我局监管职能定位有影响。这一思路必然会对我局监管职能定位有影响。 针对不同性质的机构,监管的侧重点会有很大不同,对我局所管辖的法人机构,将要承担全面的监管责任,从全面非现场监管分析到现场检查的计划安排等。而对于我局管辖范围内的分支机构,监管责任将主要是配合法人监管的需要,关更多地体现在现场检查方面。 l 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职能分设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职能分设 银监会的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监管部门不变,根据“职能分设”的原则,在处室层面上分设现场检查处和非现场监管处,由不同的监管人员专门履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职责。 对于银监局和银监分局,按
42、照“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合理配置”的原则,进行处室之间的职能调整。对所辖区域经济总量大、金融资产规模大、银行分支机构多的银监局,应分设独立的非现场监管处;其他业务量较小的银监局,可适当补充统计信息处人员并承担非现场监管职责。l 设立银监会非现场监管的层级岗位设立银监会非现场监管的层级岗位 按照法人监管的原则,银监会层面上的非现场监管处承担非现场监管的具体工作,分别负责一家大银行或几家中小银行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负责组织、指导相关派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处长承担相当于香港金管局高级经理的职责,由监管经验比较丰富,熟悉金融法规政策,有一定管理协调组织能力,精通非现场监管技术的监管人
43、员,担任高级非现场检查官,相当于法人机构的“总个案主任”,具体负责对法人机构的日常非现场监管工作。 l 设立银监会非现场监管的层级岗位设立银监会非现场监管的层级岗位 按照法人监管和属地监管相结合的原则,银监局的非现场监管主要承担三项职能:一是设置非现场检查官,相当于“副个案主任”,按照银监会高级非现场检查官的要求,对属地分支机构(其法人机构不在当地)的非现场监管进行补充和验证,分担对口高级非现场检查官的工作量(一对多),协助进行相关工作;二是对所辖法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设置高级非现场检查官或非现场检查官,相当于“总个案主任”或“个案主任”,承担;三是对所辖银监分局的非现场监管工作进行指导。 l
44、 建立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机制 为了避免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加强银监局对属地分支机构监管与银监会对法人机构监管的配合,保证两者信息共享、上下联动。银监会的思路是将变目前非现场监管信息集中在银监会层面,银监局和银监分局很难了解法人机构总体信息的情况,在银监会、银监局和银监分局三个层次建立非现场监管的矩阵式管理小组,全面负责一家法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 l建立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机制一是建立自下而上、三个层次的非现场监管报告机制,全面反映法人机构的监管信息;二是建立三个层次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共享机制,使各层级非现场监管人
45、员及时掌握法人机构的信息;三是建立日常信息沟通机制,采用电话会议、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沟通信息;四是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人员负责指导、考核银监局的非现场监管人员及相关工作。设立银监会非现场监管的层级岗位。l 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配合机制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配合机制 为了确保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提高,在建立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和监管架构的同时,要加强非现场与现场检查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沟通,建立共同防范风险的工作机制。 无论银监会层面还是银监局层面,非现场监管工作必须有强大的现场检查队伍予以配合,针对机构的风险监测、内部控制等领域进行现场检查,达到持续监管的目的,形成监管合力。 如非现场发现机构的业务有不寻常
46、的变化或风险状况有所提高,可以建议对其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查阅其内部政策、操作程序、检查相关档案的可靠性以及内部控制状况,同时将检查结果反馈非现场监管人员,从而达到持续有效监管的目的。l 明确非现场监管的工作职责明确非现场监管的工作职责 明晰工作职责和流程是建立有效的非现场监管体系的重要保证。银监会、银监局和银监分局非现场监管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 负责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报表,处理漏报、迟报的问题。(2) 定期(月或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报表进行分析,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审查分析生成报表,跟进异常变化并向上级报告结果。(3) 进行年度的全面非现场监管,并对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4) 必
47、要时为现场检查立项,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及目标。 (5) 根据现场检查的结果修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评级。(6) 会同现场检查人员跟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现场检查报告提出的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和效果。 l 非现场监管人员的管理方式非现场监管人员的管理方式 (1)人力配备:在监管人员配置上,银监会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银行业金融机构数目众多,就目前情况看,许多问题都要依靠现场检查发现,因此监管部门可以按照现场三分之二,非现场三分之一的总体比例合理配置监管资源。 (2)轮岗制度:“总个案主任”和银监局层面非现场监管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人员与现场检查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3)持续培训:重视和加强对现场检查和
48、非现场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对非现场监管技能、分析方法以及会计、审计、法律等方面的培训,持续提升非现场监管人员整体素质。l 规范非现场监管数据信息流程规范非现场监管数据信息流程 按照“各司其职、信息共享、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原则,银监会建议非现场监管的数据信息流程为: 各监管部门根据分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定期非现场分析(包括催收核对报表); 信息中心负责维护数据库和系统的安全运行; 统计部门负责对数据的汇总和宏观分析。 对于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的修订和完善,由各监管部门向统计部门提出需求,统计部门与法规部等相关部门协商后确定,最终由信息中心对数据指标进行修改。根本一点是必须保证系统的统一性
49、,由专门的部门进行修改和维护。 学习了解最新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 理解监管指标的含义 督促被监管机构正确填报监管报表,给出时间表 对监管报表和监管指标所显示的信息及时跟进 目前有些被监管机构要填报有关报表有一定难度 促进机构建立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规程,使监管报表要求成为被监管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推进器 准确理解监管报表的填报要求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可能需要升级 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被监管机构要真正理解并能够准确填报有关监管报表尚需要一定时间http:/公共邮箱:密码:11041、培训讲义的幻灯片2、有关监管的参考材料3、报表及填报说明(尚未最终定稿)http:/www.trainingweb.hkma.gov.hk User name: 1104project Password: 20041104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