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标题的作用-(二)主旨揭示或暗示主旨,点明中心,对主体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三)结构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得发展。(一)内容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背景渲染气氛)2、确定描写对象(或突出主要人物)3、确定文章感情基调,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写法1、运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使标题具有比喻义、象征义等。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五)语言1、标题语言生动形象,新颖独特。2、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回顾所学过的课文智取生辰纲 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乡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老王孔乙己 突出主要人物秋天的怀念 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我
2、爱这土地 确定文章感情基调(一)内容: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背景)2、确定描写对象(或突出主要人物)3、确定文章感情基调,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回顾所学课文,探究题目作用-(二)主旨 揭示或暗示主旨,点明中心,对主体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塑生命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是莎莉文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心声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李京京在课堂十分渴望读课文以及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要求。回顾所学课文,探究题目作用-(一)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
3、透亮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
4、花的用意了!” 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
5、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 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1、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牛刀小试-1、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由物及人,形象的揭示了全文主旨,人活在世上要学会取舍。-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层层盘旋的
6、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 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市人呢?我想,如果父亲是城市人多好,那我也就是城市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
7、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她说: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10岁那年,母亲病逝;12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8000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就是她。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
8、,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巨石下面。那块巨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余光。” 是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一样。 牛刀小试-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形象或含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我们应该像岩石下的小花一样虽身处逆境但要顽强奋斗。-(三)结构 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得 发展。背影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
9、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皇帝的新装 “新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六个馒头高一那年,年级组织去春游。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就喧闹起来,同学们纷纷询问注意事项,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下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了女孩子,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
10、,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声似乎小了下去,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出发的那天下着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赶到目的地时,女孩子的一半身子湿漉漉的,身上的背包也湿漉漉的。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子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
11、的馒头。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只好匆心地把手里的馒头往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子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能无声地落泪。-第二天,到了该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了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
12、这两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以后又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用再嚼干冷难咽的馒头,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吃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回来以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子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四)写法
13、1、运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使标题具有比喻义、象征义等。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其一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其二暗示爱花的爸爸生命凋谢。台阶象征,象征地位,人生追求、奋斗目标,生活方式。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比喻,把黄春草比作长在岩石下的小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我们应该像岩石下的小花一样虽身处逆境但要顽强奋斗。喂出来大自然的语言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五)语言1、标题语言生动形象,新颖独特。2、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痴心石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
14、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
15、,我就心安。有一次,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觉,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
16、客厅等着。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栋,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说完把石头递给了我。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看着比我还要瘦小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7、。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去,赫然发现,父亲已将这两块石头,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庚辰本脂砚齐重评石头记。1、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山间小路(台湾)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
18、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捄、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捄会面。他要和张捄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
19、,饮池水立涸”。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
20、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
21、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白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1、文章为什么要以“山间小路”为标题?。从结构层面看,“山间小路”是全文的线索,与开头和结尾有关小路的叙写相呼应;从内容层面看,本文是作者走在山间小路上引发的思考,“山间小路”也使人们联想起朱熹曲折命运和书院的兴衰历史;从写法层面看,小路有象征意义,它贯穿古今,连接着过去的书院和现在的书院,小路上曾走过许多的思想家,小路见证了太多文明的兴衰,所以它象征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