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 书刘刘知知几几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秉笔直书,历来是中国古代史官(秘书)遵循的道德准则,秉笔直书,历来是中国古代史官(秘书)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或叫德行),强调敦品立德,并强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或叫德行),强调敦品立德,并强调不同行业本身特有的职业道德。纵观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调不同行业本身特有的职业道德。纵观中国古代的
2、秘书工作,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历代的许多秘书(史官)大都能坚持以求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历代的许多秘书(史官)大都能坚持以求实为荣、曲笔为耻的职业道德和史学人格,拟文记事秉笔直书,实为荣、曲笔为耻的职业道德和史学人格,拟文记事秉笔直书,成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成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刘刘知几知几 (661721)(661721)唐代著名史学家唐代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彭城。字子玄,彭城( (今江今江苏徐州苏徐州) )人。唐高宗永隆元年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
3、、著作郎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景龙二年(708)(708)辞去史职,辞去史职,“退而私撰退而私撰史通史通,以见其志,以见其志”。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 刘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三长”的论点。的论点。 史学:史学:历史知识历史知识 史才:史才:研究能力和表述
4、技巧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史识:历史历史见解见解 “ “三长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史通分为内外篇,共20卷。其中内篇39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的建置沿革、史书的源流和古人著述的得失。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因此现在见到的史通只有49篇,共八万余字。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和外篇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是全书的纲领。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之作,建立了很多史学理论。一是对唐以前的史书体例和编纂方法做了全面总结,提出了“六家”“二体”说,并对本
5、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等各种体例,以及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等各种编纂方法做了专篇论述。二是力主直书实录,反对曲笔诬书。刘知几认为,史书应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不能“曲笔阿时”“谀言媚主”。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并将之提高到自觉的高度。三是提出“史才三长”的理论。 忤_斧钺_ 张俨_ 嘿记_犯跸_ 箕裘_ 瓦砾_ 阿容_注音通假字励其匪躬之节(通“_”)私存嘿记之文(通“_”)非默wyuynmbj qil四夫人禀五常古义: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树之风声古义:_今义:刮风的声音;传播出来的信息盖烈士徇名古义:_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刚烈之士,有气
6、节,有操守的人两个词,夫,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古今异义人之所贱_人之所贵_然后能成其良直_韦昭仗正于吴朝_或身膏斧钺_名词活用为动词,遭受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珍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良直的品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义词类活用幸获两全_案金行在历_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_而遗芳余烈_贯三光而洞九泉_名词活用为动词,洞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好的名声词类活用申以劝诫,树之风声_言之若是,吁可畏乎_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_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_见屈武侯_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_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倒装句被
7、动句被动句,省略句被动句文言句式直书”的含义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曲笔篇。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爱憎由己”。 文中,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文中,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
8、倒是非的人。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人人秉受秉受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兼有兼有各种善行,邪各种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像那些邪的、曲的行为,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像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被人所人所轻轻贱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那些正直的行为,被被人所人所尊重尊重,因为那,因为那是君子的德行。是君子的德行。 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
9、,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然而世人大多都趋向邪曲而放弃正直,不然而世人大多都趋向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遵循君子的足迹,而行为君子的足迹,而行为遵循遵循小人的做法,为什么呢?俗话说:小人的做法,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道路边;邪正直像弓弦,死在道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也不违逆违逆(权势)而(权势)而遭受遭受祸害。祸害。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况
10、且史书的况且史书的要义要义,就是要,就是要申明申明劝勉惩诫,树立好的风气。劝勉惩诫,树立好的风气。如果如果有做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淫乱的君主,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如果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昭著于一个朝代,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流传千年。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千年。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很可敬畏的呀!世人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
11、吉,不违忤以受害”。对于修史的人来说,有什么特别要求?修史是为了“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这是本篇的中心论点。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有什么作用?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直笔记史)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直笔记史)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
12、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像董狐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像董狐记载史记载史实的原则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原则而而蒙受蒙受屈辱,屈辱,他们没有什么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直笔,享有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千古不衰的名声。 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至于像齐史至于像齐史记载记载
13、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过错,韦昭在东吴,韦昭在东吴秉秉直记事直记事,崔浩写史,崔浩写史冒犯冒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遭刑戮,被当时人所嘲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遭刑戮,被当时人所嘲笑;有的把写成的书填埋到坑里窖里,后人无法知道。世事就像这样,却笑;有的把写成的书填埋到坑里窖里,后人无法知道。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 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
14、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嘿记嘿记的文章;的文章;孙盛心中不平,私自将孙盛心中不平,私自将晋阳秋晋阳秋的原稿抄写一份,寄到辽东。的原稿抄写一份,寄到辽东。用这种办法来避祸,用这种办法来避祸,侥幸侥幸获得两全。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获得两全。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 成其良直,擅名今古。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董狐之书法不隐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
15、,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而获全。在第二段里,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目的是为了要说明什么?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世途多隘,直书难遇。 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在历,史事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 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考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考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分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能收获宝贝。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分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能收获宝贝。考究考究魏晋更替,历史事件特别多。当晋宣帝
16、司马懿、晋景帝司马魏晋更替,历史事件特别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被被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在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在凌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凌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被被成济成济刺杀刺杀。 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陈寿、王隐,陈寿、王隐,都闭口都闭口不说话,陆机、虞预,也不说话,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
17、停笔没有叙述。到了叙述。到了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退走退走活仲达(司马懿)的活仲达(司马懿)的记载记载,成济持刀刺杀魏,成济持刀刺杀魏帝曹髦的记叙。历代的欺骗蒙蔽,到这时才帝曹髦的记叙。历代的欺骗蒙蔽,到这时才昭雪昭雪。考究习凿齿的记事,。考究习凿齿的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实录实录精神吧?精神吧? 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再有宋孝王的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风俗传、王劭的、王劭的齐志齐志,他们叙述当时,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也都的事情,
18、也都务必细究真实情况务必细究真实情况。考究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依然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然还在。而这两人写他们忌依然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然还在。而这两人写他们忌讳的事情,讳的事情,竟竟没有一点害怕。不畏强暴,大概就是这类人吗?没有一点害怕。不畏强暴,大概就是这类人吗?本段评说的是哪个时期的史书?具体评说六朝史书。 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史书的写法并不因史学的发展而有所改观,曲笔或隐晦事实真相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许因为六朝时政权更迭太过频繁,史学家有些也无所适从,乱世中只能苟全性命了。在这一段中,作者一
19、方面用各种事例说明直书之难,另一方面也用丑行最终都会大白于天下的史实来晓谕那些用曲笔写作的史家。六朝是我国史学的发达期,为什么史家用曲笔或隐晦事实真相的例子还是比比皆是? 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习凿齿避而不谈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刚亦不吐,其斯人欤?(赞扬)盖近古之遗直欤?亦务在审实 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 烈士舍身烈士舍身求取求取美名,壮士美名,壮士看重看重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
20、命。像南史、董狐依仗气节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命。像南史、董狐依仗气节真实记载,不避强暴;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真实记载,不避强暴;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称道他们。他们。 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和王沈写和王沈写魏书魏书,凭借凭借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燕史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取荣华(相比),(南、董、,用谄媚的记载来获
21、取荣华(相比),(南、董、韦、崔秉笔直书的精神)直冲三光,(王沈、董统的行为)韦、崔秉笔直书的精神)直冲三光,(王沈、董统的行为)却只能却只能埋埋于九泉,(即使这样形容),也不足以于九泉,(即使这样形容),也不足以说明说明他们的他们的高低之别啊。高低之别啊。南、董-仗气直书, 不避强御;韦、崔-肆情奋笔, 无所阿容。 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王沈-假回邪以窃位,董统-持谄媚以偷荣,曾未足喻其高下也对比手法贯三光洞九泉直书与曲笔的价值有何不同?对后来的史家提出了什么希望?赞扬南、董、韦、崔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王沈、董统“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行为。著史不易,直书更难。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
22、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时”“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司马迁记载历史短视频史书叙述传统具体做法作用或影响代表人物主要事迹评价直书曲笔实录不虚美不隐恶隐恶虚美靡述假回邪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历代厚诬南董王董宋史之书崔弑董狐之书法不隐王沈魏书董统燕史贯三光洞九泉 文中写了哪几类史书叙述传统?分别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作者对他们又是怎么评价的?直书实录难遇传今古,书法不隐被恶名。中心论点: 史之为务,申以
23、劝诫,树之风声。作者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直书如此难以执行,刘知几给出了哪些解决方法以便直书呢?要有不畏强暴为直书历史献身的精神-要向古代良史学习,提高史识。要“为于可为之时则从”-要看时机。“于不可为之时”学习“私存嘿记之文;窃撰辽东之本”的做法。学习习凿齿的记事,待事情时过境迁,危险降低再写。“史”,一开始并不是指哪本书,而是指人,就是那些从事历史记载的史官。“史”的甲骨文就包含了这个字的含义。文心雕龙史传中就写道:“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只有秉笔直书,后人才能正确地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死诸葛气
24、走活仲达能谈一谈史官“追求真实,秉笔直书”的积极意义吗?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不真实,就失去了生命力。然而,要做到真实,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既有外力的干扰,又有史家自身的局限。追求真实,秉笔直书的积极意义:坚持原则的客观,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公正,不媚权贵的独立,不畏强暴的刚直,激浊扬清的宣导。这些精神可以让一个人、一个民族挺直脊梁,固守精神家园。自私自利的人或许可以活的很好,但勇于奉献的人才是一个社会的支柱。 肇有人伦,是称家国。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亲疏既辨,等差有别。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之顺也;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自兹已降,率由旧章。史氏有事涉君
25、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若王沈魏录述贬甄之诏,陆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维护名教多隐讳,任持私欲由臆说。 刘知几反对的曲笔就是这样把修史视为私器,为迎合权势,谋一己之利,有意回避、歪曲事实。古人说,做史官,在阳世不怕获罪,在阴间不怕鬼怪,若在叙述时有意回避一些事,“其书可烧也”,果真如此,想必能留下来而不被烧的
26、屈指可数。毕竟史官都有自身眼界的局限,也不可能脱离统治者的意志。如果依照刘知几的标准,那等“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该“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的想必也是多于牛毛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阿鲁图宋史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
27、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之死 既然曲笔不可为,直书又过于客观,究竟有没有一种更理想的笔法呢?有,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之中”的笔法就是极其高超的,读了让人觉得历史也可以如此动人-他善于将宏大的历史事实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化、文学化的概述和表达,用自己独特的手笔将其还原,他还目光敏锐眼光犀利,洞察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刘知几就是主张忠诚于史实真相,是什么就写什么的实录精神。他高度褒扬正直的史家绝不隐讳遮掩,直笔治史,乃至不惜用生命来维护真实的风骨。当然,古代的史官不可能脱离统治者的意志和社会局限,但如果他的人格品质高尚一点的话,其写的东西往往比较接近客观事实,给后人留下一份可以借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