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婴幼儿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具有先天性,因此是比较稳定的个性人格特征。气质与个体的神经活动类型、血型、体形等身体先天因素有关,然而在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改变。可见气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 血型决定了你的气质.doc 气质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无论是睡眠的规律、活动水平的高低,是否爱哭,哭声大小等等,这些不同的特征稳定而明显。在托儿所,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活泼还是安静,对生人易接近还是回避,适应新环境快还是慢等等,每个孩子都不同,婴幼
2、儿早期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就是气质。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研究解释气质的学说。他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过程的强弱、平衡性和灵活性的不同结合,将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 1、强而不平衡的类型。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阳性条件反射比阴性条件反射容易形成,是一种易兴奋、不容易约束的类型。 2、强而平衡、灵活的类型。特点是: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叫“活泼型”。 3、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特点是:较易形成条件反射,但不易改造,是一种坚韧而行动迟缓的类型,也叫“安静型”。 4、弱型。特点是:兴奋和抑制都很弱,阳性条件反射和阴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表现胆小
3、,在困难工作面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易受破坏而产生神经症。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气质与血型的关系: A型:型: 型的人具有小心谨慎、注意力集中、善于自我抑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技能和尊重社会习惯、秩序,以及社会意识较强,对社会具有使命感等特点,这些均不同于其他血型的表现,也是型性格的重要潜在倾向。型人的好胜心理从孩提时就有明显表现,所以型孩子多为孩子王。此外,型人较好辩理的倾向在孩提时也有表现,他们对成人世界中的某些虚假行为常表示出不能接受,甚至会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但随着型人的逐渐成长,他们的这些倾向会渐渐被自我抑制的外壳所包裹,从而使好胜、好争执的倾向成为一种潜在的气质特征。 B
4、型血: 型人养成了无拘无束、按自我意愿行动的性格。无差别地看待事物也是型人的重要气质倾向,说无差别,主要是指型人认识或处理事物,往往只注意其自然形态,而不人为地以人们的习惯看法、某些规则、甚至道德法律等观念相结合。这种不受固定观念束缚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型人能力的发挥 。此外,型人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全神贯注,而对其他事物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非常粗心大意的倾向。 型 : 型人其基本特性集中表现在生活欲望的旺盛。由此,型人强烈的目的性、现实性、实用性等等与此相关联的潜在倾向也会随之显现出来。此外,竞争性和斗争性是型人重要的一面 型人在孩提时代多愿撒娇,善撒娇。这是因为对处于弱
5、者地位的他们来说,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或仿效周围的大人是最能保证自身安全的。 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反抗期。这一反抗期是型孩子独立性得以觉醒,并开始形成自我个性的阶段,虽然这一阶段也存在于其他血型中,但以型孩子在此期间的变化更为显著。 型: 型人的基本色彩是冷静,其行为和思考都追求合理。当型认为某事并不合理时,就不会对此发生兴趣,更不会激发起热情。型人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礼仪往来往往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由此被人认为型人太薄情。型人的合理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他的正义感倾向,尽管型人表面给人以和蔼可亲的印象,但型人内心的正义感却往往比其他血型更为强烈。这也是肯定型并非薄情的原因之一。型所具有的性格双重性
6、,连不少型人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型人还有好讥讽、挖苦他人的倾向,但型人遭受他人的讥讽或挖苦时,则可能无法忍受而大发其火。其实,型人好讥讽、挖苦他人的倾向是型人对人们私欲的厌恶心理反应。 (二)气质的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于1986年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五个方面: 生物节律性和可预测性; 对新异刺激的趋避性; 对新经历和常规改变的适应性; 情绪反应强度; 典型心境。 根据这五个方面的不同组合,归纳出了三种气质类型: 容易抚育型 :儿童的大多数属于这一类,约占75%,他们吃、睡等生理活动有规律,节奏性强。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食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较强。他们容易
7、受到成人的极大的关怀与注意。 抚育困难型 :这一类孩子的比例较低,约占10%。他们总是在哭,不易抚慰。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不规则。对新刺激畏缩,接受变化难。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由于成人的抚爱经常得不到正面反馈,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不密切,孩子缺乏教养。 发动缓慢型 :这一类孩子约占15%。他们安静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果坚持与他们积极地接触,他们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反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对新刺激会渐渐地产生兴趣,慢慢地活跃起来。 (三)按照儿童的气质特征进行养育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各自的气质特征,
8、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为了扬长避短,父母应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帮助,发扬他们气质中的优点,帮助他们修正气质中的弱点,走一条最适合他们自己健康成长的道路。 1、按照孩子的气质特征进行养育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认识自己孩子的气质特征。 接受自己孩子的气质特征。 孩子的气质不能矫治,只宜修正。 2、按照孩子的气质特征进行养育 对难养型的儿童: (1)首先父母要认同孩子的困难气质是天生的,不强求、夫妻间也不相互责怪。自己不困惑,不气恼,帮助孩子的成功率则会高。 (2)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父母知道自己孩子适应能力差,例如初进幼儿园或学校时就要多开导和鼓励,联合老师,帮助他们适应;同时也应该有耐心
9、,而不是责备他们不如人家。 (3)父母态度要一致。对难养的儿童来说,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父母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加以训练,而且这个过程中孩子本人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们不愉快的时候就是哭闹,往往哭闹得挺厉害。这时,父母的态度和步调必须一致,如一方软化、让步,另一方就无法坚持训练,这样往往前功尽弃。 (4)父母要用幽默的方法对待难养儿童。有困难气质的儿童出生后生活毫无规律,情绪反应激烈,为了点小事就会生气,哭得天翻地覆,难得高兴的时候又乱蹦乱跳,要想做什么总是固执地坚持不懈。对此,父母采用幽默的对策和方式疏导孩子,会使艰难的教养大任变得轻松些。 对启动缓慢型儿童: (1)越早发现,越快给予帮助越
10、好。 (2)多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多交谈多沟通,多给孩子鼓励和尝试的机会,尽快缩短适应新人、新事、新环境的时间,为较好的适应新环境,较快地建立同伴友谊打好基础。 对活动量大、兴奋性高的孩子 : 父母和老师可以多为他们安排诸如听,故事、看儿童书画、听广播、画画等活动量少又很有趣味的活动,以培养他们能宁静、文气的气质。 对胆怯怕羞的孩子: 父母平时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言谈之中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揭发”他们的短处。要多给他们担任主角的锻炼机会,如与他们一起跳舞、唱歌,由孩子当指挥等等。同时也要多给他们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通过各种鼓励让孩子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第
11、二节 幼儿性格的发展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他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如有的人待人热情,善于关心别人;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私心很重,只顾自己;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等等,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对人、对己及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惯常的行为方式 所谓惯常的行为方式区别于一时的、偶然的。如某人勇敢、坚强,只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说他有怯懦的性格特征。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
12、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独立性是婴儿期发展较快的一种性格特征,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岁变得明显。独立性强的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有的孩子在2岁多时就可以用筷子吃饭、自己洗手等,而有些孩子吃饭还得大人追着喂;有些孩子可以独睡,而有些孩子离不开妈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三)自制力 到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如不随便要东西,不抢别人的玩具,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也不会无休止地哭闹。而另一些孩子则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以哭闹为手段,要挟父母。 (四)活动性 有的儿童活泼好动,手脚不停,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很
13、强的兴趣,且精力充沛;而有的儿童则好静,喜欢做安静的游戏,一个人看书或看电视等。 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思考: 怎样理解幼儿性格的可塑性?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三、幼儿性格的发展 在婴儿期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性格差异更加明显,并越来越趋向于稳定。但总的说来,幼儿的性格发展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儿童更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行为容易得到改造。如果在此时期加强教育,可以改正婴儿期出现的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
14、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即使那些非常内向、羞怯的幼儿,在家里或者与非常熟悉的小伙伴玩耍时,也会自然而然、流露无遗地表现出活泼好动的天性。 幼儿的活泼好动可以达到让成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似乎玩对他们来说永远不会厌倦。幼儿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不断活动而感到疲劳,而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和枯燥感到厌倦。活动对形成幼儿良好、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幼儿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未见过的、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什么都想看看、摸摸。如常见的幼儿的“破坏”行为。 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幼
15、儿天真幼稚,对于提问毫无顾虑。他们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甚至连续追问,真可谓“打破沙锅问到底”。 (四)模仿性强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对成人模仿更多的是对教师或父母行为的模仿,这是由于这些人是幼儿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希望通过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而尽快长大,进入成人的世界。儿童之间的相互模仿更多,幼儿模仿的内容多是社会性行为,还有一部分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模仿 。 (五)好冲动 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 第三节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
16、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最后分界。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必须有一种区分于他人的“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和他人不同的。 第二,“稳定的同一感”,知道不管自己怎样变化,都是同一个人。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最初发生是在婴儿期。 我国心理学界对3岁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1岁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因而常常可以看到7、8个月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脚趾,有时会把自己咬疼而哭叫起来。
17、 2、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动作,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信心。 3、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在掌握了有关的词后,儿童开始知道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然后发展到会像其他人那样叫自己的名字。 4、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较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三、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
18、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初期,孩子还没有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如“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方面。从三岁左右,孩子开始“闹独立”,什么事都想自己来,这是儿童独立性发展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可以自己做很多事情;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到5、6岁也有较大的发展。第四节 幼儿需要的发展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
19、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根源在于他的需要。如一个未来的幼儿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希望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就会产生好好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需要。 二、幼儿需要的发展特点 幼儿除了生理性需要之外,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性需要。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一)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幼儿的需要中,既有生理与安全需要,也有了交往、游戏、尊重、学习等社会性需要形式,并且各种需要的水平也在提高。表1: 幼儿需要的层次 (二)优
20、势需要有所发展 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由几种强度较大的需要所组成,同时,每种需要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也在发出变化。在36岁这一阶段,不同年龄儿童需要的排序都在发生变化,说明幼儿期是需要发展的活跃时期。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从5岁开始,儿童的社会性需要迅速发展,求知的需要、劳动和求成的需要开始出现。而6岁时,儿童希望得到尊重的需要强烈,同时对友情的需要开始发生。这些都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表2:幼儿期需要地位的变化第五节:儿童早期交往能力的发展 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交往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阿德勒 一、安全感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 婴幼儿在
21、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多种类型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外,安全感就是一种重要的需要。具有安全感的婴儿,易于与人建立良好关系,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各种新事物。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婴儿良好情绪发展的基础,如果婴儿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长大后他的社会情绪可能会不稳定,或者与同伴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 安全感,是指婴幼儿在身体和心理方面不感到危险与伤害、不感到孤独和无助。 (一)皮肤接触可以使婴儿获得安全感 首先是通过皮肤接触获得的。皮肤接触是自然的情感交流,尤其是亲子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对婴幼儿未来社会情绪的发展影响极为重要。皮肤接触包括对孩子的亲吻、抚摸、以及抱抱孩子、背背孩子等。 (二)
22、成人的心境影响婴儿安全感的获得 使婴儿获得安全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婴儿接触时成人的心境。如果大人心情不好、心不在焉、不耐烦、不得已,不但不会给婴儿带来愉快和安全,反而会使婴儿产生不安全感。 二给婴儿以感觉器官上的满足 对0岁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哺乳的时候开始。母亲在给婴儿哺乳时产生的骨肉之情,对儿童的发展,尤其对儿童未来人格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所谓“骨肉之情”,一方面是作为母亲的母性意识,这种母性意识在婴儿诞生之时产生,在哺乳过程中自然加强。另一方面是婴儿的母爱感受,新生儿靠唇部敏锐的触觉,搜寻奶头,获取口腹需要。充足愉快的哺乳过程对婴儿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 (二)“抚慰”有利于
23、儿童良好情绪的发展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觉是触觉、前庭平衡觉以及运动觉。所谓“触觉”就是利用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外界温度、湿度、压力、痛痒、物质的质地感等刺激。成人对婴儿的抚慰其实就是一种触觉刺激。这种爱抚的动作可以给身体带来一种舒适感,达到放松情绪,心灵安慰的作用,而且对大脑结构、功能都有重大影响。人类渴望触觉刺激。 人体触觉一般来说可以产生三方面的作用: 通过吸吮手指、脚趾以及触摸皮肤了解自己肢体的位置,帮助建立身体形象的概念。 借助双手的触摸了解物质的温度、湿度、硬度、质感,以便正确掌握外界情况。 婴儿皮肤被抚摸,给身体带来舒适感,达到情绪放松,心灵安慰的作用。 三儿
24、童早期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家庭对婴儿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是婴儿个性产生、发展和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气氛是孩子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手段。孩子的世界应当由爱、温存、体贴关怀和欢乐组成。从小没有得到爱抚的孩子,就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在没有尊重、没有关怀、没有欢乐的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个性容易受到扭曲,心里的健康会受到影响,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学业和事业的发展,以至于终生没有幸福感。 (二)儿童活动材料对儿童交往的发展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