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复习讲义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73369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6.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复习讲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讲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讲义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讲义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讲义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医 学学 免免 疫疫 学学第一单元绪 论 考纲要求免疫系统识别(recognize)(recognize)和排除(cleaning)(cleaning)“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固有免疫:固有性、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需要抗原激发 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性。 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执行者,其组成为: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及淋巴结; 免疫细胞 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等。概念:组成: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特点1、一个细胞一种受体:通过抗原受体(TCR或B

2、CR)特异性识别抗原。5、免疫耐受性:对自身成分产生自身免疫 耐受性(天然免疫耐受性)。4、免疫记忆:特异性免疫保持长期的免疫 记忆。3、免疫效应:免疫细胞最终分化成为效应 淋巴细胞,并通过抗体或细胞因子、 杀伤性细胞发挥免疫效应。2、克隆选择与扩增: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克 隆选择与扩增BCR:1012 , TCR:51017第一单元绪 论主要功能:“攘外安内”功能功能正常表现(有利)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异常表现(有害)免疫防御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过强:超敏反应过低: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免疫监视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防止细

3、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免疫稳定免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二单元抗原 考纲要求抗原(antigens,Ag) 能被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能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AgB/T细胞活化T细胞抗体BCRTCR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被TCR或BCR识别,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结合应答产物的能力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 (hapten)

4、: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小分子有机物:吗啡,青霉素抗原表位(epitope)概念: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种类和构象的改变都可以引起免疫识别的改变,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病毒病毒糖蛋白糖蛋白抗原抗原表位表位一种抗原分子上的表位组成一种抗原分子上的表位组成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同一抗原表面具有不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表面可有相同或相似表位(共同抗原表位)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与其它的不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此种现象称为交叉反应共同抗原共同抗

5、原表位和表位和交叉反应交叉反应顺序表位: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构象表位: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则可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T细胞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T细胞和B细胞表位 抗原的分类完全抗原与半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1)TD抗原:B表位T表位2)TI抗原:多个重复B表位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 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以及微

6、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耐受原与变应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5152题共用备选答案) 2001 A自身抗原 B异种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肿瘤相关抗原 E肿瘤特异性抗原 51甲胎蛋白 :本题正确答案:D 52甲状腺球蛋白 : 本题正确答案:A超抗原和佐剂超抗原:以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蛋白质称为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等普通抗原超抗原多克隆T 细胞应答1:5 - 1:20单克隆T 细胞应答1:106 - 1:104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炎症因子,产生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反应佐剂:预先或与抗原

7、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生物性佐剂如卡介苗;无机化合物如氢氧化铝;人工合成佐剂如多聚肌苷酸:胞苷酸;矿物油;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第三单元免疫器官 考纲要求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如胸腺和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 如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1机体受外源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是 2002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腔上囊 E外周血 本题正确答案:B 第四单元免疫球蛋白 考纲要求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抗体(Ab)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

8、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显示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前者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识别受体。 膜型BCR(B细胞受体) 分泌型抗体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重链和轻链2、可变区和恒定区3、铰链区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功能区) Ig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L链有2个结构域,H链有4或5个结构域其他结构:1、连接链(J链):由浆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多聚体:IgA和IgM2、分泌片: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pIgR

9、胞外段,保护s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酶水解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是由二硫键连接四条肽链分子组成的一个对称的Y字形结构NH3+ COO 重链轻链二硫键免疫球蛋白的类型类:根据H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即抗原性不同),H链可分为、和五类,相应的Ig分别被命名为IgG、IgA、IgM、IgD和IgE。(damage)亚类:同一类Ig根据其铰链区氨基酸组成、H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IgG可分为IgG1IgG4 四个亚类,IgA可分为IgA1和IgA2 二个亚类。型:根据L链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及抗原性不同可分为型和型,相应的Ig分别被命名为型和型。五类Ig中每类Ig都可以

10、有型和型。亚型:根据链恒定区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链可分为14 四种。24免疫球蛋白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2001 AL链 BH链 C二硫键数目 D单体数 E分子量大小 本题正确答案:B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V区的功能 VH和VL( Fab)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V区的CDR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系统 Ab(IgM、IgG) + Ag C1q 补体经典途径 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Ig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 (2)ADCC:表达Fc受体的细胞

11、识别抗体的Fc段,释放介质直接杀伤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的Fc段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 3.穿越胎盘(IgG) 和黏膜(sIgA) 在人类,IgG能通过胎盘,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介导I型超敏反应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一)IgG 为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能通过胎盘,激活补体。(二)IgM 也是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感染早期首先出现的抗体是 IgM,激活补体的能力远远大于IgG。IgM无铰链区,也是B细胞表 面抗原

12、受体的主要成分(单体)。(三)IgA 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尤其是初乳)及呼吸道、 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在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 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四)IgE 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极易结合,主要参与I型超 敏反应及抗某些寄生虫感染。(五)IgD IgD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现认为IgD和B细 胞的分化、成熟有关。多克隆抗体 含有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称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由一个杂交瘤细胞产生,只能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抗体的制备抗

13、体的制备人源化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大规模制备单克隆抗体必需应用小鼠体系,但是必须克服Ig为鼠源性、其Fc段在人体应用具有很强免疫原性的弊端,因此必须置换除CDR功能区外的非人氨基酸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可获得人-鼠嵌合抗体、部分或全部人源化抗体。第五单元补体系统 考纲要求补体(Complement)系统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C1C9,MBL及B因子、D因子等)、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 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MBL途径或旁路途径,经共同的末端通路,最终形成具有溶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补体的激活受到严格的调

14、控。补体补体的的激活激活C4b2aC4b2a3bC3bBbC3bBb3b 补体通过形成MAC发挥溶细胞效应,通过激活过程中生成的多种裂解片段与细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多种生物功能,在抗感染免疫、维护内环境稳定和作为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桥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MAC介导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攻膜复合体导致靶细胞溶解。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补体缺陷时机体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调理作用: 补体的活化片段C3b、C4b和iC3b是重要的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

15、 循环IC激活补体,C3b与IC中抗体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血细胞结合,被运送至肝脏清除。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和C5a介导补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的生物学功能第六单元细胞因子 考纲要求细胞间相互“交流”的两种基本模式(A)直接接触(如黏附分子)通过分泌可溶性介质作用(如细胞因子)(B)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多种细胞能分泌,结合受体发效益,调功能,参应答,介导炎症免疫佳。MTB自分泌 autocrine内分泌 endocrine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远距离作用远距离作用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16、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旁分泌 paracrine作用于邻近细胞作用于邻近细胞作用方式细胞因子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六类。IL-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重要的炎症介质,大量分泌时,IL-1入血产生内分泌效应,引起发热。IL-2: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可促进T细胞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Ig,激活巨噬细胞,增强NK细胞活化和增殖等。IL-4:主要来源于T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IgE和lgG1的产生,在I型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

17、促进Th2细胞分化,抑制Th1细胞。IL-7: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可促进T、B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IL-10:由激活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等产生,是以抑制为主的多效能细胞因子。主要功能:抑制巨噬细胞,抑制T细胞产生IL-12等。IL-12: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细胞,是最强的NK细胞激活因子,可促进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增强CTL杀伤活性等。IFN-: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型干扰素,主要生物学功能是激活巨噬细胞,抗病毒,促进MHC分子表达和抗原提呈,抑制Th2细胞。TNF-: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介导局部炎症反应,杀

18、伤或抑制肿瘤,激活内皮细胞。30关于IL-2的生物学效应,错误的是 2001 A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B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 C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 D抑制THl细胞分泌IFN7 E诱导LAK细胞生成 本题正确答案:D 36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2001AIL-1BIL-2CIL-4DIL-5EIL-10本题正确答案:A 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是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统一命名系统黏附分子 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基质中的糖蛋白; 以配体-受

19、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重要的黏附分子 CD4-MHC II, CD28-B7, CD40-CD40L, Fas-FasL细胞类型CD分子英文缩写T细胞CD3 T 辅助性T细胞 CD3和CD4 Th 杀伤性T细胞CD3和CD8 Tc 调节性T细胞CD3、CD4和CD25 TregB细胞CD19 B自然杀伤细胞CD16和/或CD56 NK20关于免疫细胞和膜分子,错误的组合 是 2000 A辅助性T细胞-CD4抗原阳性 B单核吞噬细胞-MHC-II类抗原阳性 C细胞毒性T细胞-CD8抗原阳性 DNK细胞-CD4抗原阳性 E人红细胞-MHC-I类抗原阴性 本题正确答案:D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第

20、七单元MHC 考纲要求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组织细胞表面存在一组能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即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对染色体特定区域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生物学功能是提呈抗原肽,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人的MHC称HLA。 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 HLA(MHC)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全长3600kb。共有224个基因位点(多基因性),其中128个为功能性基因,96个为假基因。分为三个基因区:类基因区、类基因区、类基因区。第6号染色体类基因区类基因区类基因区经典的H

21、LA I类和II类基因 高度多态性HLA I类和II类分子均参与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HLA-A、-B 和 -C 是经典的HLA I 类基因,又称 HLA Ia 基因。编码HLA类分子的链。HLA-DP、-DQ 和-DR是经典的HLA II 类基因(IIa 基因)。每个位点包括 A 和 B 两类基因座位,分别编码 II类分子的 和 b 链。Class III Class IIB ADPB A DQADRBB C AClass IB多态性(polymorphisms)群体概念。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的现象。高度多态性是HLA基因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HLA-A:-A1、-A3、-A4、-

22、A8、-A20 目前已知的目前已知的HLAHLA等位基因数量等位基因数量 _ HLA I类基因类基因 HLA II类基因类基因_ A位点位点 B位点位点 C位点位点 DR位点位点 DQ位点位点 DP位点位点_基因数量基因数量 2132 2798 1672 A座位座位 7 49 36 B座位座位 1196 179 158_MHC多态性:2132 2798 1672 7 1196 49 179 36 158 =4 1021经典HLA 分子I 类:A,B,C(b2m)II类:DR,DP,DQ DR,DR b DQ,DQ b DP,DP b II 类基因区 I类基因区 DP DQ DR B C A 6

23、号染色体号染色体 B A B A B A 中心粒中心粒 15号号染色染色体体 b2m DP DP DQ DR DQ DR A C B A C B HLA编码产物-HLA分子14HLA复合体基因不编码 2001AHLA I类分子的重链(链) BHLA I类分子的轻链(b2m) C . HLA 类分子的链 DHLA 类分子的b链 EB因子 本题正确答案:B I和II类分子均由一条 和一条b 链组成。 链均为跨膜蛋白, I类分子的 b 链是可溶性的 b2m,II类分子的 b 链为跨膜蛋白。从功能上可以将HLA分子分为抗原肽结合区,Ig样区、跨膜区和胞浆区。HLA分子的基本结构功 能结合抗原肽维持构型

24、、与CD8/CD4 分子结合固定不详“I类分子一条腿,II类分子两条腿”I 8=II 4HLA分子的分布经典的HLA I类分子和II类分子的分布差别很大: I类分子分布广泛,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II类分子只表达于某些特定的细胞表面,如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等; 少量HLA分子以游离的形式存在(sHLA)。HLA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HLA I 类类HLA II 类类抗原类别A、B、CDR、DQ、DP分子结构链45 kD(b2m 12 kD)链35 kDb链28 kD肽结合结构域1+21+b1组织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表

25、面APC,活化的T细胞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I 8=II 41.通过提呈抗原肽而激活CD4+和CD8+T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诱导。2.一定程度决定了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不同个体特定MHC等位基因的差异,导致提呈的抗原表位有所差异,同时结合抗原表位的紧密程度(亲和力)不同,影响T细胞的激活和功能差异,可直接影响抗感染免疫效应,即影响疾病的易感性。3.参与炎症反应,调控固有免疫应答: 如MHC 类基因编码的补体成分密切参与炎症反应;MICA基因产物可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

26、的活性。 HLA的生理学意义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HLA分子的功能 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HLA抗原肽抗原肽TCR抗原APCHLA提呈AgT细胞识别 应答HLA II CD4+T细胞细胞 HLA I CD8+T细胞细胞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T细胞细胞2.一定程度决定了个体的疾病易感性 不同个体特定MHC等位基因的差异,导致递呈的抗原表位有所差异,同时结合抗原表位的紧密程度(亲和力)不同,影响T细胞的激活和功能差异,可直接影响抗感染免疫效应,即影响疾病的易感性。 HLA的生理学意义3.参与炎症反应,调控固有免疫应答 如MHC 类基因编码的补

27、体成分密切参与炎症反应;MICA基因产物可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13关于HLA-II类抗原分子正确的是 2002 A由链和2m链组成 B呈递外源性抗原 C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 D由HLAA、B、C等基因编码 E可与CD8分子结合 本题正确答案:B 27受MHC限制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发生在 2003 A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 B肥大细胞与T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与B淋巴细胞 DNK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 ET淋巴细胞与树突状细胞 本题正确答案:E 第八单元免疫细胞 考纲要求T/B细胞表面标志特异性抗原受体:只有T细胞和B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原受体 T细胞TCR; B细胞BCR功能:特异性识别

28、抗原(肽)BCRTCR21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细胞是 2003 AB淋巴细胞 B浆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 E单核细胞 本题正确答案:A T/B细胞表面标志(一)TCR复合体和BCR复合体TCR复合体BCR复合体TCR:特异性识别抗原CD3:传递T细胞识别信号BCR:特异性识别抗原Ig/Igb:传递B细胞识别信号(二)T细胞共受体和B细胞共受体T细胞共受体:CD4/CD8B细胞共受体: CD19-CD21-CD81功能:增强T/B细胞识别抗原的敏感性(1000倍)T/B细胞表面标志(三)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 )为T或B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的细胞表面

29、分子及其配体 抗原刺激第一信号 初步活化 共刺激第二信号 完全活化B7(APC)-CD28(T) T细胞活化的主要共刺激信号CD40(B)-CD40L(T) B细胞活化的主要共刺激信号BCR和TCR复合体比较跨膜分子抗原受体带有ITAM的辅助分子辅助受体第二信号受体配体识别抗原识别形式抗原性质抗原表位B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B1(CD5 +)细胞B2(CD5)细胞出现早,未成熟B细胞。参与固有免疫。出现晚,成熟B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B2细胞功能: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提呈抗原B B细胞细胞T细胞亚群T 细 胞T细胞T细胞TCR不同 CD8+T细胞CD4+T细胞CTLCD4/CD8不同Th

30、2Th1Th17 Treg功能不同初始、效应、记忆T细胞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为初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CD4+和CD8+T细胞T细胞又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T细胞识别MHC 类分子所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活化后主要分化为Th。CD8+T细胞识别MHC类分子所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活化后主要分化为CTL。Th、CTL和Tr细胞根据功能可将T细胞分为Th、CTL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均为效应细胞。Th细胞可分化为Th1、Th2、Th3三类细胞,分别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Th1和Th2在细胞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Th3对免疫

31、应答起负调节作用。CTL细胞可直接杀伤靶细胞。Treg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及在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表面高表达CD25、胞浆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CD4+T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可分为自然调节T细胞(nTreg)和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Treg)。 nTreg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TGF-、IL-10等细胞因子抑制免疫应答。T细胞亚群T T细胞细胞Th1与Th2的平衡未活化效应未活化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CTL)主要功能: 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杀伤特点: 连续性杀伤 特异性杀伤 MHC限制性杀伤机制: a.释

32、放穿孔素,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b.释放颗粒酶,借助穿孔素的孔道进入 靶细胞,导致靶细胞凋亡; c. CTL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 径导致靶细胞(表达Fas)凋亡。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 NK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是一类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无需致敏就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和早期抗感染或胞内寄生虫感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NK细胞的表面标志NK细胞可表达多种表面标志,目前以TCR-、mIg-、CD56+、CD16+淋巴样细胞鉴定为NK细胞。 NK细胞的受体NK细胞表面具有两类受

33、体:一是杀伤细胞活化受体;另一类是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一)NK细胞表面识别HLA 类分子的活化或抑制性受体(二)NK细胞表面识别非HLA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是受表面两类受体调控的杀伤机制类似于CTL,但杀伤无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细胞(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类分子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上皮及间皮细胞等,也具有一定的抗原提呈功能。 DC是功能最强的APC,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而巨噬细胞、B

34、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DC根据来源分为髓系DC和淋巴系DC:髓系DC即为经典DC; 未成熟DC (immature DC):低水平表达MHC分子;缺乏B7表达;无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对抗原异物的吞噬功能强。 成熟DC (mature DC):高水平表达MHC分子和B7分子;分泌趋化因子吸引初始T细胞;无吞噬抗原异物能力DC迁移与成熟过程内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 抗原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降解为抗原肽,抗原肽经由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转运至内质网中与新组装的MHC类分子结合,经高尔基复合体转运至细胞膜上,以内源性抗原肽一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外源性抗原的加工

35、提呈 外源性抗原被内吞后被运送至胞质中的内体,蛋白质在内体中被水解为多肽片段,并随内体转运至溶酶体;在内质网中合成的MHC类分子转移至MC,在此与抗原多肽结合后以抗原肽一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提呈给CD4+Th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MHC 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 T细胞内源性抗原:MHC I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4+T细胞当内体、溶酶体因病理因素或药物处理而破损,外源性抗原肽可进入胞质,由I类分子提呈;当Ii链结构异常不能占据内质网腔中的II类分子抗原结合槽时,内源性抗原也可被II类分子提呈抗原的交叉提呈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表

36、面的受体与病原体识别有关:模式识别受体(PRR)和调理性受体。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等。调理性受体包括IgG Fc受体(FcR)和补体受体(CR)介导对病原体的吞噬,发挥免疫调理作用。与趋化和活化有关:细胞因子受体。趋化因子受体MCP-1R、MIP-1/bR:介导巨噬细胞趋化IFN-等细胞因子受体:使巨噬细胞活化生物学功能杀伤清除病原体参与炎症反应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bp第九单元免疫应答考纲要求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根据应答发生的先后及机制不同,分为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1.组织屏

37、障 2.固有免疫细胞 3.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参与成分固有免疫应答的参与成分固固 有有 免免 疫疫上皮屏障上皮屏障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血浆抗菌肽血浆抗菌肽 NK细胞细胞完整的皮肤屏障组织屏障及其作用组织屏障及其作用组织屏障的作用是防止微生物侵入体内和从血液进入重要器官。 (1)皮肤黏膜屏障 物理屏障:皮肤和黏膜组织; 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组织腺体分泌物; 微生物屏障: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 (2)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和胶质 膜组成 血-胎屏障:由基蜕膜和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构成损伤的皮肤损伤的皮肤固有免疫通过PRR识别“非己”模式识别受体

38、(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 ):是存在于吞噬细胞和DC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 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细胞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特点 表现为较少的多样性; 来自不同组织的同类固有免疫细胞均表达相同的受体; 能够介导快速的生物性反应,无需细胞增殖 种类 膜受体:甘露糖受体(MR)、清道夫受体(SR)、Toll 样受体 (TLR) 可溶性受体: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CRP)、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 ( pathogen associated m

39、olecular pattern, PAMP ) :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包括:脂多糖、磷壁酸、肽聚糖、甘露糖、细菌DNA、双链RNA等。 特点 通常为不同微生物或衰老死亡细胞所特有,而宿主正常细胞所不具有; 是微生物生存或致病所必需; 是宿主固有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是机体主要的外源性危险因子。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不同的微生物相同的PRR不同的微生物不同的抗体分子无抗原特异性有抗原特异性固有免疫应答的功能 在应战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DC、肥大细胞、补体、NK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有着精密的互相调节。其结果通常能

40、够使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流产,并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至少能够控制其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够发挥作用之前不迅速扩散。 通过PRR识别PAMP; 无克隆性扩增; 迅速产生免疫效应; 无免疫记忆。特点:适 应 性 免 疫初始初始B细细胞胞初始初始T细细胞胞 效应效应T细细胞胞抗体抗体适应性免疫应答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殖、分化,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是识别“自身”与“非己”,并清除“非己”的抗原性物质,以保护机体免受抗原异物的侵袭。 T细胞免疫 B细胞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自限性、耐受性 阶段

41、 识别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抗原识别:初始bb T细胞表面TCR与APC表面提呈的MHC-抗原肽(pMHC)复合物特异性结合,是T细胞特异性活化的第一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TCR的双识别特性活化阶段需要双信号: 1、TCR-CD3与与MHC-肽肽,CD4/CD8-MHC II/MHC I 2、CD28-B7(CD80/CD86) 3、细胞细胞因子因子促进促进T细细胞增胞增殖和殖和分化分化 尤其尤其IL-2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2、效应T细胞产生3、记忆T细胞产生:免疫记忆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特征。CD4+TCD8+T1、T细胞扩增:活化的T细

42、胞表达高亲和力IL-2受体,细 胞增殖。在Th1细胞辅助下(或以非Th1 细胞依赖方式),初始CD8+细胞分化成CTL(活化的CTL)。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效应细胞在感染的组织中发挥作用效应细胞发挥作用时可以不需要第二信号 CD8+T细胞(CTL)的效应 CD4+T细胞(Th)的效应p Th1细胞的效应p Th2细胞的效应CTL的效应 特异性杀伤胞内病原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效应机制为:(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效应CTL分泌穿孔素(perforin)和粒酶(granzyme),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道,使靶细胞裂解;颗粒酶通过孔道进入细胞,激活凋亡相关酶系统介导靶细

43、胞凋亡。(2)死亡受体途径 效应CTL表达FasL;分泌TNF-,激活caspase信号转导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Th细胞的免疫效应 T辅助细胞(Th)并不像细胞毒T细胞(CTL)那样直接发挥作用。它们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辅助其他细胞活化来发挥作用的。ThTh1Th2IL-2,IFN-CTL,M IL-4,5,10,13B细胞 1、Th1细胞的效应 (1)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 IFN- CD40L-CD40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 TNF、MCP-1(2)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IL-2 Th1细胞、Th2细胞、CTL和NK细胞 2、Th2细胞的效应 (1)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44、IL-4、IL-5、IL-10、IL-13 B细胞 抗体(2)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 3、Th17细胞的效应 IL-17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CD40L-CD401、Th1细胞的效应 (1)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 IFN- CD40L-CD40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 TNF、MCP-1(2)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IL-2 Th1细胞、Th2细胞、CTL和NK细胞 2、Th2细胞的效应 (1)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IL-4、IL-5、IL-10、IL-13 B细胞 抗体(2)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 3、Th17细胞的效应 IL-17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4、Tfh细胞的效应

45、IL-21 辅助B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及抗体转类和亲和力成熟CD40L-CD40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两种抗原: TD抗原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 TI抗原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B细胞通过BCR识别天然抗原表位,无需APC加工提呈,也无MHC限制性 BCR识别抗原产生第一活化信号,经Ig-Igb传入。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第一信号:抗原识别信号BCR特异性识别抗原(B细胞表位),产生抗原识别信号,Ig/I

46、g将抗原识别信号传递到B细胞内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活化Th细胞上的CD40L与B细胞上 CD40特异性结合,产生共刺激信号,由CD40传递到B细胞中。细胞因子信号 活化B细胞表达IL-2、-4、-5的受体,增殖中表达IL-6和-10的受体。Th细胞分泌相应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T、B细胞相互作用Th细胞辅助B细胞免疫应答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D40/CD40L)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分化 ( Th2 IL-4、5、6)B细胞作为APC活化T细胞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活化的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B7/CD28)

47、B细胞活化的效应阻止细菌黏附 促进吞噬 激活补体后 调理吞噬及溶菌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对TI抗原产生应答的是B1细胞(一般无需T细胞辅助)。TI-Ag重复的表位与多个BCR结合BCR交联产生IgMTI-2抗原:高度重复抗原表位TI-1抗原:抗原+丝裂原优点:免疫系统对一些重要的病原体可以产生快速反应 (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 (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 (3)抗体亲和力低; (4)维持时间短; (5)总抗体水平低。(1)潜伏期短(约23天);(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4)维持时间长;(5)总抗体水平高。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机

48、理第十单元免疫耐受考纲要求免疫耐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指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免疫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不同于免疫缺陷及免疫抑制。中枢耐受:在胚胎期及在T和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外周耐受:成熟T和B淋巴细胞在外周遇到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机体因素(1) 免疫系统成熟程度 胚胎期、新生儿期: 免疫系统不成熟,易产生耐受 成年人: 免疫功能成熟,不易诱导耐受6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最佳时期是2002A成年期B幼年期C老年期D胚胎期E青年期本题正确答案:D

49、(2) 机体生理状态 健康成年人:难诱导耐受 免疫抑制: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诱导耐受抗原因素抗原剂量:将抗原剂量太低及太高引起的免疫耐受,分别称为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抗原类型:非聚合形式的可溶性抗原易于诱导免疫耐受。抗原的免疫途径: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腹腔次之,皮下和肌内注射最难,口服抗原可形成局部粘膜免疫,却导致全身免疫耐受。抗原表位特点:不同抗原其表位的特性不同,诱导耐受的能力也不同。抗原变异:某些病原体发生抗原变异(HIV、HCV) ,使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形成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耐受按形成的阶段不同,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的形成机制:克隆清除外周耐受的形

50、成机制1.克隆无能。 (抗原浓度高抗原浓度高+ +无辅助信号无辅助信号克隆清除克隆清除) 2.免疫忽视: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自身免疫的状态称免疫忽视。(抗原浓度低抗原浓度低免疫忽视免疫忽视) 3.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机体存在着一类调节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如TGF-,抑制Th1及CTL功能;4.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与终止主要取决于:1.耐受原持续存在的时间长短:长则有利于维持耐受,不存在则免疫耐受亦消除。2.抗原提呈功能的弱与强:DC等APC细胞处于为成熟状态,表面类分子、B7等低表达或不表达,有利于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医学免疫学复习讲义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