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资料《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506478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资料《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师培训资料《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师培训资料《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师培训资料《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师培训资料《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艾里克艾里克森 艾里克艾里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06.151994.05.12,美国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因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维克(Harwich)。 他的父亲是丹麦人,母亲为德国犹太人,生父在他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 3 岁时,母亲嫁给一个德国犹太人、儿科医生西塞多洪伯格(Homberger)。艾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伯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艾里克洪伯格的名字。直到 1939 年他成为美国公民时,才改姓艾里克森。 人类学家,自

2、我心理学之父,自我心理学之父,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师从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他的关于心理动力即本能的观点是和弗洛伊德比较一致的,但其理论的贡献主要有2 点: 1: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作了发展和修正,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 2:提出生命循环概念。事实上,艾里克森的学说是一种描述自我在人生经历中如何获得或失去力量,如何支配个人心理发展的人格理论。 艾里克森的生命循环把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发展危机是他划分每个阶段的特征性标准。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配合本能发展的情况,对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也表现为“危机”的

3、形式。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划分阶段是平行的,但是,论述上两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艾里克森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最后三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代表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基于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而埃里克森则相信,自我执行许多重要的建构功能。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的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埃里克森关于人格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的。 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

4、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艾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5岁)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

5、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因

6、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而信

7、任感应大于不信任感。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他人是交往的必要基础,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决不应是时时事事都相信他人的人。那样的相信是轻信,那样的人是天真、易受骗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为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利益,一定的怀疑是必要的,它可使人免受居心叵测者的伤害。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的一种积极品质的形成。这里所谓积极的品质是指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加强自我的东西。在第一个发展阶段里,假如婴儿具有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一个具有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对未来怀有热切的期待。只有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的儿童对未来才会怀有希望,因为缺乏必要信任感的儿童为

8、眼前的需要而忧虑,无暇顾及未来,因而不可能对未来怀有希望。在未来的发展阶段里,克服危机的积极体验可加强希望,而冲突和压力可毁灭业已形成的希望。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艾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二)肌肉肛门阶段:

9、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儿童期(1.53岁)这段时间里,儿童的肌肉开始成熟,并开始学习怎样控制肌肉。此时,父母也开始依据社会行为规范训练儿童的大小便。孩子必须根据父母的要求,学习控制肛门肌肉,知道在什么时间和场合可以大便,什么时间和场合不可以大便。这就在儿童的“随心所欲”和父母的要求之间造成一种冲突,使儿童陷入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相矛盾的冲突之中。此时,若父母能以理智和忍耐的精神,坚定和负责的态度,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儿童的行为,使儿童遵循父母的要求而又不伤害他自己的自信与自尊,让他感觉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儿童就会形成一种自主感。若父母要么放任自流、过分溺爱,要么严厉苛刻、专制独裁,那么儿童就会产

10、生挫折感,导致羞怯和疑虑。这样的儿童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控制生活的能力,觉得自己像个傀儡受别人驱使。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患强迫性神经症,其症状的深层含义是通过强迫性行为恢复控制生活的意识。此一阶段的积极品质是“意志”。若儿童的自主意识超过羞怯和疑虑,则会形成意志。意志是人的一种内在力量,它使人自由抉择,自我约束。意志的力量在以后发展阶段中随危机的积极解决仍然不断成长。此阶段形成的意志仅仅是今后的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11、,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艾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

12、的决心。 (三)运动性器阶段:主动性对内疚感;学龄初期(35岁)第三阶段约从4岁至5岁。若前两个阶段的危机得到顺利的解决,此时儿童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开始探索自己能成为哪一种人,对父母、同伴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好奇心;他的交往范围开始超出家庭,与同伴游戏、玩耍、交朋友;他们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会对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象力也更加丰富,常常与同伴在游戏中扮演大人的角色;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感,并伴随对同性父母的排斥感。艾里克森认为,若父母能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理解儿童,耐心地回答儿童的问题,儿童会形成主动性,能以积极主动且又自信的方式对待面临的一切事物,并形成

13、一种称之为“目的”的积极品质,目的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指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和勇气。若父母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的主动性与好奇心,讥笑或惩罚儿童的独创性,儿童就会缺乏信心,每当主动干一件事时,就想起父母的讥笑或惩罚,因而缩手缩脚、难以成功,导致内疚感的产生。这样的儿童往往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倾向于依赖他人 。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

14、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四)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此阶段时间为6岁11岁。大多数儿童要在小学里度过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儿童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由原来的家庭和家庭周围的环境扩展到学校,交往的对象由父母、同伴扩大到教师和同学。在学校里,儿童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因此在教师和父母的引导下,儿童形成认真刻苦地完成任务的勤奋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人物,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习惯,以适应文化学习的要求。若

15、儿童在学校里经常能获得成功,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承认与奖励,则勤奋感就会进一步发展。若儿童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经常体验到学业失败的苦涩,儿童就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员。自卑感也可能由以往发展阶段中的不足所导致。例如,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缺乏自主性或主动性。艾里克森相信,上述发展中的不足可通过教师的努力而得到克服。教师积极地鼓励和引导,相互信任师生关系的建立将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矛盾与冲突,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若儿童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则形成“能力”的积极品质。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能力指的是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这种聪明才智不会为自卑所损伤,是今后承担社会工作的基础。

16、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艾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五)青春期:自我

17、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218岁)人生的第五个发展阶段从12岁开始,至20岁左右。这个阶段是儿童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儿童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的矛盾,为进入成人期打下基础。通过前4个阶段的发展,儿童懂得了他是谁,具有什么特点和能力,了解了自己在不同的场合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例如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外面是同伴的朋友,在学校里是学生。此时,儿童要把这些特征和以往的经验组合在一起,形成自我同一性。混杂在这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之中的还有消极的自我同一性。这种消极的自我同一性包括了受到过惩罚或批评的自我形象,以及失败的和无能的自我形象。那么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自我同一性

18、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1)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是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 艾里克森认为,此时青年人若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正确地选择生活的角色,或在选择生活的角色上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未来没有正确的信念。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谁,有哪些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属于哪个阶层、哪个群体,过去怎样、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为此,他们体验到比以往

19、更多的痛苦、焦虑、空虚和孤独。在这样的混沌状态下,他们感觉自己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选择,但他们不能,然而又觉得父母和社会逼迫他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反抗,以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许多青少年犯罪都与同一性危机有关,这些青少年的逻辑是,与其做个不伦不类的人,不如做个臭名昭著的人。艾里克森总结了同一性危机的几个症状:(1)回避选择、麻木不仁;(2)对人距离失调,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4)勤勉性的扩散,不能专注于工作或学习;(5)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以病态的防御抵抗他人的批评;(6)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破坏、攻击或自毁、自灭。艾里克森是一个性善论者。他

20、认为就青年人内在的倾向来讲,每个青年均可克服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但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所带来的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使青年人无法适应,因而导致内部的冲突与危机。另一方面,父母和其他老一辈人本身缺乏牢固的信念基础,因而无法给青年人提供适当的指导,也是造成青年人同一性危机的原因之一。若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则形成“忠诚”的积极品质,忠诚是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和生活伴侣承担责任的意愿,也是执着地追求既定目标的能力。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

21、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艾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

22、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六)成人早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1825岁)第六个发展阶段为成人早期,时间约从20岁至24岁左右。此时,青年人通过青春期的发展,已确立了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这就为他们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打下了基础。艾里克森指出,唯有具备牢固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于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没有这种牢固的自我同一性,个人必然处在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奋斗与追求中,因而不可能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亲密指的是一种关心他人,准备而且渴望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与他人共享的能力。亲密关系的确立不能与性关系上的密切混为一谈。因为亲密

23、关系不仅仅指性关系上的密切,还包括彼此的心理融洽和责任意识,以及相互的信任。亲密关系也不限于配偶之间,同事、朋友之间也可建立亲密关系。同甘共苦的同事和朋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彼此分享对方的信任,具有浓厚的亲密感。若一个人不具备与朋友、配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就会走向孤独。这种人回避与他人的亲密交往,不能与他人分享彼此的信任,自恋、自爱,与他人的交往仅仅维持在表面水平上。若亲密的比例大于孤独的比例,则形成“爱”的积极品质。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

24、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艾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七)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成年期(2565岁) 在这段时间里,健康的成人不仅具有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而且同他人建立了成熟的关系。此时人的主要责任是生育和指导下一代。但是艾里克森指出,繁殖并不仅仅指生育和指导孩子,它还包括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和物质产品的创造。通过创造来丰富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也是繁殖的一个重要方面。 繁殖的对立面是停滞。停滞始于枯燥无味的生活和无所事事,典型的表现是缺乏创造性和人际关系的贫乏。这种人没有生活的追求,不能担负哺育下一代的责任,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25、缺乏责任意识。 此阶段形成的积极品质是“关怀”。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八)成人后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成熟期(65岁以上) 最后一个阶段自65岁左右开始直至死亡。此

26、时,人生的主要活动已基本结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在家中安度晚年。健康的老人能适应生活的这一新阶段,当回忆往事时,能安然地面对过去的胜利与失望。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圆满的、有意义的,因而不惧怕死亡,这样的老人具有自我整合感,形成“智慧”的积极品质。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智慧是面临死亡时对生命的一种超然态度。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些不能坦然地对待以往的一切,无人照顾,不愿面对死亡的老人陷入绝望之中。因为他们意识到生活将是短暂的,他们过去没有获得满足感,今后也不会再有这种机会,时间已不允许他们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艾里克森认为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

27、格发展的第八阶段与第一阶段相连,构成一个生命的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艾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健全人格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

28、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阶段体系特点及补充: 1、艾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 relations),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母亲;第二阶段父亲;第三阶段家庭成员;第四阶段邻居和学校师生;第五阶段同伙和小团体;第六阶段友人;第七阶段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第八阶段整个人类。 2、正如其他儿童发展阶段论者(如皮亚杰)一样,埃里克森没有把各阶段看成完全相

29、互独立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此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产生影响。例如,个体能够发展起稳定的同一性,这可能得益于其早期在成就和方向性中获得的快乐(主动性),而非得益于对目标和成就感到的罪疚(内疚感),并且建立了这种稳定的同一性的个体更能继续形成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再如,在第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由于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所以,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将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事实上,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以八个阶段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相应品质为特征。但是,任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后面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新的发展和可能结果提供改变的机会,所以,在某一阶段未获得积极结果的人,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发展阶段逐渐得到补偿;同样,曾经获得积极结果的人,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艾里克森认为,上述8个阶段在各种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社会对人们施以不同影响,因而各阶段出现的时间可能不尽一致,在某些社会中某个阶段可能早些,也可能晚些,但每种社会的成员都要经过这几个发展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师培训资料《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