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四层意思: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 (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第二,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学与教是教 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方面。无论是学习中的心理活动还是教学中的心理活动都 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离开了教育过程就无从研究和无法 理解它。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心理学不同于教育学,它不研究教育过程本身, 而是着重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习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
2、; 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 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
3、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一)初创时期(一)初创时期(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以前)年代以前) 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心理学界公认这一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时间。 (四)完善时期(四)完善时期(20世纪世纪80东代以东代以后)后) 布鲁纳在布鲁纳在1994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
4、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
5、习,如同伴辅导、合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合; 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果的。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十月革命前后两个阶段。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十月革命前后两个阶段。 1868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人
6、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俄国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为此,他被称为对当时俄国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为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俄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年,俄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认为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学界尝试以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改造心理学包括教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学界尝试以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改造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育心理学的发展。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以后,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
7、展,主要是在理论观年代以后,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是在理论观点的探讨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有较大贡献的有维果茨基(点的探讨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有较大贡献的有维果茨基(1896189619341934),布隆斯),布隆斯基(基(1884188419411941)和鲁宾斯坦等人。)和鲁宾斯坦等人。 从从2020世纪世纪4040年代到年代到5050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践进行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践进行综合性研究,反对机械地将动物学习理论应用到人类的教育情景中来。综合性研究,反对机械地将动物学习理论应用到人类的教育情景中来。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指
8、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主要是译介国外的教育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泽,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等编著了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
9、元认知的研究。知的研究。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心理发展存在自身的特性和个体差异,并受社会规律支配。 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特点:()有意识的心理;()社会性的心理;()有语言功能的心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四大基本问题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 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二四大关系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教育与心理发展 一教育的有效性 1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前提 学生
10、学习的特点:()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受学习动机推动。 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突破口 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包含智力,前苏联的观点;()智力包含能力,西方的观点;()智能相对独立论,我国的观点二智力与教育 1智力: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2智力研究的发展2、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通的群因素理论:能力可分解为七种计算、词的流畅性、词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或(或 词的理解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数词的理解力、知觉速度、推理
11、能力、数学能力、记忆能力、词语使用能力和空间知学能力、记忆能力、词语使用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觉能力 。)。)n 群因素说群因素说路易斯路易斯瑟斯顿瑟斯顿(Louis Thurstone,1938)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人的智力在1825岁达到顶峰,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也不同 3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4成年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5能力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到达高峰的时间也较晚;能力低的发展慢,到达高峰的时间也较早。(二)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
12、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商在总人口中呈正态分布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才早熟;大器晚成;中年成才。 3能力结构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能力分布的性别差异 针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利用明确的奖励机制、提供成功的经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具体化的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技巧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的,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改变。 成熟、疲劳、药物、受伤引起的行为改变不是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特点:()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的指导起着重要的
13、作用;()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不一定有外显的操作反应。 潜伏学习:根据潜在学习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S-R”的联结,有机体在没有受到强化时已经发生了学习,因此,“S-R”不是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结果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是情境整体的领悟,在头脑中产生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它使有机体在环境中的活动不受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约束。 位置学习布
14、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他认为:“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化,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知识学习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概念一、知识的概念 (一)从(一)从哲学认识论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角度来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它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它“有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
15、感性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性知识” (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知识知识”的定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狭义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传,也就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知识,一般仅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统理解中的知识,一般仅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 广义的知识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16、(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储存)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储存 指新命题形成并与已有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指新命题形成并与已有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进行贮存的过程。也是奥苏贝尔题联系起来进行贮存的过程。也是奥苏贝尔所说的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所说的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将新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作用,将新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一般包括一般包括联结、精加工、组织联结、精加工、组织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知识掌握的过程知识掌握的过程 孔子的七阶段理论:立志;博学;审问,即不耻孔子的
17、七阶段理论:立志;博学;审问,即不耻下问;慎思。下问;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要闻一知十,告往知来,举一反三。明辨。即形成明确闻一知十,告往知来,举一反三。明辨。即形成明确的概念,掌握确切的知识。要排除主观成见时习;的概念,掌握确切的知识。要排除主观成见时习;笃行。笃行。记忆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避免受原有经验的研究。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避免受原有经验的影响
18、,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影响,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学量了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学过以后遗忘得很快,而后遗忘就逐渐缓慢下来,过以后遗忘得很快,而后遗忘就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把这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把这个结果绘制成一条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个结果绘制成一条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线品德学习品德学习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
19、品德是一种个体现)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象 (2)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3)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1)自我中心主义(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