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衡功能何旭光平衡功能评定 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 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 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平衡的三种状态 静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
2、的过程。 自我动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人动态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
3、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除了一般的平衡以应之外两种特殊的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跨步及跳跃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8个月。感觉
4、输入 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传入视中枢 躯体感觉:皮肤感受觉和本体感觉 前庭系统:三个半规管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 当体位或姿执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情况,中枢刘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入弃错误的感觉输入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休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执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踝调节机制:坚固较大的支持面,较小的外界干扰 髋调节机制:较小的支持面
5、(小于双足面积),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是 跨步调节机制:外界干扰过大时平衡功能的评定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测试仪观察法 坐位平衡: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睁、闭眼。 站立位反应(闭目直立检查法):双足并拢直立。观察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 跨步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观察法的特点 过于粗略和主观,缺少量化,但由于其应用简便,可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粗略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判断价值,至今在临床上仍广为应用量表法 主要的量
6、表有:Berg平衡量表、Tinntti量表及站起-走计时测度等到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测试 动态平衡测试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视觉 前庭功能 本体感受效率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手部和足部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主动肌与拮抗肌肉协调动作 肌力与耐力 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训练原则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从静态到动态 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训练 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 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平衡训练的顺序 系统有顺序的进行:坐位平衡 爬行位平衡 双膝跪位平衡 立位平衡 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最稳定体位 最不稳定体位;人体支撑面积由大到小;身体重心由低到高;静态平衡训练到动态平衡训练;睁眼下训练到闭眼下训练;无关颈参与活动到有头颈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