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524143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16.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 10 短文二篇短文二篇部编本人教版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陶弘景陶弘景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为历代写景名作。作作者者简简介介写写作作背背景景 “书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文文体体简简介介颓颓与与tutu y y 读读准准字字音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山川之美,古

2、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陶弘景朗朗读读课课文文山川山川/ /之美,古来之美,古来/ /共谈。共谈。高峰高峰/ /入云,清流入云,清流/ /见底。见底。两岸两岸/ /石壁,五色石壁,五色/ /交辉。交辉。青林青林/ /翠竹,四时翠竹,四时/ /俱备。俱备。晓雾晓雾/ /将歇,猿鸟将歇,猿鸟/ /乱鸣;乱鸣;夕日夕日/ /

3、欲颓,沉鳞欲颓,沉鳞/ /竞跃。竞跃。实是实是/ /欲界之仙都。欲界之仙都。自自/ /康乐康乐/ /以来,未复有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能与其奇者。朗朗读读课课文文译: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巍峨的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清流见底。课课文文梳梳理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交辉:译: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指交相辉映。指交相辉映。 课

4、课文文梳梳理理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四时:俱:俱:译:译: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四季。四季。都。都。课课文文梳梳理理歇:歇:夕日欲颓: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沉鳞竞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消散消散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

5、水面。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课课文文梳梳理理实:实:欲界之仙都欲界之仙都: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欲界之仙都。译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确实确实课课文文梳梳理理复:复:与(与(y y) :奇: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译: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6、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景色了。 又。又。参与,这里指欣赏参与,这里指欣赏。这里指奇山异水。这里指奇山异水。课课文文梳梳理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夕

7、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翻翻译译全全文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古来共谈。二、分写二、分写四季之景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三、总写 抒怀抒怀欲界

8、之仙都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晨昏之景课课文文结结构构1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明确: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课课文文分分析析3 3、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观察角度:有 ,有,有 ; 时间跨度:有时间跨度:有 ,有,有 ; 景物状态:有景物状态:有 ,有,有 ; 感官冲击:有感官冲击:有 , 有有 。 _感官视觉景物静景仰视(高峰入云)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俯视(清流见底)静景(高峰静景(高峰具备)具备)早晨(晓雾将歇

9、)早晨(晓雾将歇)黄昏(夕日欲颓)黄昏(夕日欲颓)视觉(高峰入云)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听觉(猿鸟乱鸣)角度俯视角度仰视动景(晓雾动景(晓雾竞跃)竞跃)高峰入云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清流见底。五色交辉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青林翠竹晓雾将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夕日欲颓高峰高峰俱备俱备晓雾晓雾竟跃竟跃 意境美意境美高峰入云高峰入云仰视仰视俯俯视视清流见底清流见底 平视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视角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四季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早晚晚时间小结: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小结:欣赏作

10、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俯仰结合之美。其四:俯仰结合之美。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其五:动静相衬之美。课课文文分分析析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明确:不好。原句的不好。原句的“歇歇”“”“颓颓”把晓雾和夕日把晓雾和夕日 拟人拟人化化 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情感。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情感。课课文文分分析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明确: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

11、伏。明确: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课课文文分分析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明确: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明确: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课课文文分分析析5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是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12、与其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者。课课文文分分析析山川之美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古来共谈。高峰如云,高峰如云,清澈见底。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短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全文情感

13、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

14、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在外任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权监察御史何正臣,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门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想到怀民亦未寝,相与 于中庭步共同一同状语后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大概是澄澈透明纵横交错何夜

15、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怀明,你看这庭院中的月光多像清澈的积水妙!妙!你看那影子,多像藻荇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我很郁闷月色很美被贬后心情很郁闷2、作者到承天寺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营造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我们应该怎样解读作者的这种感慨? 一个 字包含了

16、作者几多感慨,有被贬谪的悲凉,有漫步的悠闲,有自我派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闲 作者通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同时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主题第三单元第十课答谢中书书课文导入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

17、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课文讲解 文本探究“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字词积累 重点实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

18、里指欣赏。)课文讲解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中庭(一起) 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自康乐以来(从)一词多义课文讲解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古今异义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

19、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课文讲解 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课文讲解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2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读准字音颓tu 与y课文讲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课文讲解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课文总结 总引 山

21、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景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第三单元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导入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

22、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作者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

23、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课文讲解 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文讲解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24、。(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一词多义课文讲解 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罢了 今义: 耳朵 课文讲解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课文讲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25、耳。 高兴地 想没有共同游乐的人于是睡一起清澈透明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只是课文讲解“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闲课文讲解 领悟“闲”之意l入夜即解衣欲睡l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l与怀民于庭中散步l欣赏月下美景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闲课文讲解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语言赏析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

26、,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语言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审美鉴赏简约而传神的曲笔美 记承天寺夜游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后,用比喻写景。先借写水的清澈透明

27、,暗示月色空明,再借写水中藻荇的摇曳生姿,强化水色的空明,月色的空明,因为只有这样的水色、月色才能看得清楚。随后笔锋一转,交代所谓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投影,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句仅18字,却能抓住景物特点,别出心裁地用曲笔写景抒情,以少胜多,简约而传神点出自己的心境。课文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28、,试加以说明。比较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比较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

29、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课堂总结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通过本节课,我们积累了文言字词,欣赏到承天寺的夜景,体会到作者心中的情感,也认识到苏轼本人。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文章上的自信使苏轼坦然面对政治上的挫折,将生活艺术化的才能,使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随缘自足,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熠熠生辉!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苏轼,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1、背诵全文。2、搜集整理一首苏轼的词,并进行赏析,下节课展示。3、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作业布置谢谢各位同学的支持和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