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用简便方法计算 1133+0.662200+5503.3 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2.在圆周上有10个点,任意连接两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
2、程,发展几何直观。2.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3.在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3.数学游戏:用2,5,7,8,0这五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求出它们的积,积最大者获胜。获胜的秘诀是什么?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能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的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2.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期中考试,淘气4门功课的平均分
3、是94分。由于老师批改的错误,语文成绩为87分,这时4门课的平均分是92分。淘气的语文成绩原来是多少分?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5.四年级组织去离学校6千米远的郊外秋游。早晨7:00整从学校出发,队伍步行的速度是每时3千米,每走40分钟就要在途中休息10分钟。什么时间队伍才能到达游玩地点?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结
4、合具体的问题,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意义。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速度=路程时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6.图中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经历自主探索、交流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的过程。2.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3.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7.有一个空的长方体甲容器和一个水深
5、24cm的长方体容器,将乙容器的水倒一部分到甲,使两容器中水的高度相同,这时两容器相同的水深为几厘米?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8.在学校操场的四周插彩旗,从A点起每隔5米插一面红旗,还是从A点起每隔8米插一面黄旗(如果已插了红旗就不插黄旗),一共插了120面彩旗。学校操场一周是多少米?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
6、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会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3.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取积极的学习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9.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相向而行。已知甲车行完全程比乙车行完全程要多用5小时,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1
7、0.有一堆苹果,吃了 后又买到324个,此时这堆苹果个数比原来多了 。原来这堆苹果有多少个?4151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式解决问题的重要模型。2.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3.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1.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底的比是3:2,高的比是4:3,面积的最简比是多少?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2.
8、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12.在一幅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2时后相遇,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2.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景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3.建立相遇问题模型。13.一个圆的周长为1.26米,两只蚂蚁从一条直径的两端同时出发沿
9、圆周相向爬行.这两只蚂蚁每秒分别爬行5.5厘米和3.5厘米.它们每爬行1秒,3秒,5秒(连续的奇数),就调头爬行.那么,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多少秒?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隐含条件、难度原因)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认识圆的周长,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并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4.一个梯形,如果它的上底增加2米,下底和高都不变,它的面积就增加4.8平方米;如果上底和下底都不变,高增加2米,它的面积就增加8.5平方米。原梯形的面积是多少?1.课程标准2.题目背景3.题目审析4.解题步骤5.思想方法6.引申拓展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互相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