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的含义阴阳的含义 A A 哲学概念哲学概念规律规律 B B 阴阳二气阴阳二气阴精阳气阴精阳气 C C 相互关联对立的两类具体事物,如天地、相互关联对立的两类具体事物,如天地、 男女、左右、水火。男女、左右、水火。 此处是指此处是指阴阳的规律阴阳的规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认。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认 识宇宙事物规律的科学抽象。是自然界一切识宇宙事物规律的科学抽象。是自然界一切 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题题 解解 形象,征象。形象,征象。 一致,应验。一致,应验。 阴阳应象阴阳应象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
2、化、升降的规律在自然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的规律在自然 界(包括人体)有征象可以应验。界(包括人体)有征象可以应验。 本篇是讨论人体脏腑阴阳之气的运动,采用本篇是讨论人体脏腑阴阳之气的运动,采用“取类比取类比 象象”方法,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道理,所以方法,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道理,所以 用用“阴阳应象阴阳应象”名篇。名篇。 大论大论 :篇幅较长;内容广。讲述自然和人的关系:篇幅较长;内容广。讲述自然和人的关系题题 解解象象应应1 1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 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本源。自然界事物运动
3、、变化、发展的本源。2 2阐发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指出了阴阳运动变化的阐发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指出了阴阳运动变化的 基本规律(对立、互根、升降、消长、转化、聚散等)基本规律(对立、互根、升降、消长、转化、聚散等) 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属性和特点。3 3运用运用“取类比象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与自然的有关事物进的方法,将人与自然的有关事物进行行 五行属性归类,提出了五行属性归类,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的整体观。4 4取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论证了人体生理、病理、养取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论证了人体生理、病理、养 生、治疗等一些理论原则。生、治疗等
4、一些理论原则。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 1、掌握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 2、理解人体形、精、气、化的转化关系。、理解人体形、精、气、化的转化关系。 掌握掌握阴阳学说在生理、病理中的运用。阴阳学说在生理、病理中的运用。3 3、掌握掌握根据阴阳的盛衰制定的原则。根据阴阳的盛衰制定的原则。 4 4、掌握掌握“四时五藏阴阳四时五藏阴阳”理论在理论在内经内经理论体理论体系系 中的重要意义。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5、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 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chen 胀胀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味辛甘发散为气味辛甘发散为 阳,酸苦涌泄为阴。阳,酸苦涌泄为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背背 诵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在
6、医学中的应用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也,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原文原文 1 1、阴阳者,天地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泛指自然界泛指自然界 (1 1)本义:指道路)本义:指道路 (2 2)引申:规律、规范、法则)引申:规律、规范、法则 (3 3)老子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天地道道(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内经内经阴阳
7、学说总纲阴阳学说总纲2 2、万物之纲纪、万物之纲纪事物的纲领事物的纲领 网之大绳网之大绳 网目、浮子。网目、浮子。 古人常以网络比喻纷繁的事物,以纲古人常以网络比喻纷繁的事物,以纲 比喻事物的要领比喻事物的要领纲举目张纲举目张纲纲 纪纪 3 3、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在于阴阳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在于阴阳变变化化 物之渐变谓变物之渐变谓变量变;形散为气,谓之变量变;形散为气,谓之变 物之突变谓化物之突变谓化质变;气生成形,谓之化质变;气生成形,谓之化 父母父母 本源、根本。阴阳是形气转化的本源。本源、根本。阴阳是形气转化的本源。 本始
8、本始 本源、起始。本源、起始。 生杀生杀 生:新生;杀:消亡、毁灭生:新生;杀:消亡、毁灭 “阴阳交,则物生,阴阳格则物杀。阴阳交,则物生,阴阳格则物杀。”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神明之府神明之府”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 神神本义指天地变化的主宰。本义指天地变化的主宰。 明明彰露于外,表现出来。彰露于外,表现出来。 神明神明使自然万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在力量。使自然万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在力量。 府府 府舍、场所。聚物、居住之所。府舍、场所。聚物、居住之所。 神明之府神明之府 神明出于阴阳,阴阳是万事万物发生运动神明出于阴阳,阴阳是万事万物发生运动动变化
9、的内在力之所在。动变化的内在力之所在。 泛指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泛指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 诸方面的总体认识。诸方面的总体认识。 阴阳阴阳 张志聪张志聪素问集注素问集注 “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藏府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藏府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 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气,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气, 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 皆不出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皆不出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二)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二)阴阳学说的中医应
10、用“治病必求其本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治病 本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生寒。 二、以阴阳的征象阐明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二、以阴阳的征象阐明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原文原文 天由无形的清阳之气上升,不断积聚而成天由无形的清阳之气上升,不断积聚而成 阳积至大为天阳积至大为天“阳化气阳化气” 地为有形之质沉凝下降,浊阴之气积聚而成地为有形之质沉凝下降,浊阴之气积聚而成 阴积至厚为地阴积至厚为地“阴成形阴成形”(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11、天地形成天地形成 (二)阴静阳躁(二)阴静阳躁阴阳的运动属性(互藏、对立运动)阴阳的运动属性(互藏、对立运动)阳性刚躁:阳性刚躁:“太极动而生阳,然动极而静太极动而生阳,然动极而静” 阳中有阴阳中有阴阴性静柔:阴性静柔:“静则生阴,然静极而动静则生阴,然静极而动” 阴中有阳阴中有阳 (静是动的条件)(静是动的条件) 1 1、含义:、含义:(1 1)指事物在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常发)指事物在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常发 展规律展规律气候、物候规律气候、物候规律 春夏:天之阴阳春夏:天之阴阳主主阳生阳生、阴长阴长 阴阳中复有阴阳阴阳中复有阴阳 秋冬:地之阴阳秋冬:地之阴阳主主阳杀阳
12、杀、阴藏阴藏(2 2)体现了阴阳之间的互根规律)体现了阴阳之间的互根规律阳生则阴长,阳阳生则阴长,阳 杀则阴藏,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杀则阴藏,孤阳不生,孤阴不长(3 3)体现了阴阳之间阳气占主导地位。)体现了阴阳之间阳气占主导地位。 (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互根互用 2 2、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阳生则阴长阳生则阴长气血关系:气旺则生血气血关系:气旺则生血 血虚补气血虚补气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补血汤(黄芪3030,当归,当归6 6) 阳杀则阴藏阳杀则阴藏火能灼津,泻火可以保津火能灼津,泻火可以保津 当归六黄汤:生地、黄芩等,治疗阴虚盗汗。当归六黄汤:生地、黄芩等
13、,治疗阴虚盗汗。 (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互根互用 生理:化气:由固体、液体生理:化气:由固体、液体气体气体 向上外运动,向上外运动, 属阳(分解代谢)属阳(分解代谢) 成形:由气体成形:由气体固体、液体固体、液体 向下内运动,向下内运动, 属阴(合成代谢)属阴(合成代谢)病理:阳盛(化气增强)病理:阳盛(化气增强)津液耗伤津液耗伤(四)阳化气,阴成形(四)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聚散作用阴阳的聚散作用 (1 1)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四时气候变化四时气候变化 以四时为例:春夏属阳,气候温热,夏热之极以四时为例:春夏属阳,气候温热,夏热之极夏至,阴生
14、,夏至,阴生, 气候由热变寒,为气候由热变寒,为“热极生寒热极生寒”;秋冬属阴,气候寒凉,冬;秋冬属阴,气候寒凉,冬 寒之极寒之极冬至阳生,气候由寒变热,为冬至阳生,气候由寒变热,为“寒极生热寒极生热”。 (2 2)这是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这是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的规律。极,是转化的条件。转化的规律。极,是转化的条件。(3 3)根据这一原理,用于解释人体病理)根据这一原理,用于解释人体病理 (五)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五)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转化 【原文原文】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
15、飱泄;浊气在上,则生浊气在上,则生chen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三、以阴阳升降运动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三、以阴阳升降运动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素问集注素问集注卷二卷二注云:注云:“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虽在下,而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虽在下,而地气地气上升为云上升为云,
16、天虽在上,而天虽在上,而天气下降为雨天气下降为雨。夫。夫由云而后有雨,是雨虽天降,而实本地气所由云而后有雨,是雨虽天降,而实本地气所生之云,故生之云,故雨出地气雨出地气。由雨之降,而后有云由雨之降,而后有云之升,是云虽地升,而实本天气所降之雨,之升,是云虽地升,而实本天气所降之雨,故故云出天气云出天气。此此阴阳交互之道阴阳交互之道也,而人亦之。也,而人亦之。” (一)(一)“清阳为天清阳为天云出天气云出天气” 借云雨的形成说明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借云雨的形成说明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 (一)(一)“清阳为天清阳为天云出天气云出天气” 借云雨的形成说明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借云雨的形成说
17、明阴阳升降、互根、转化规律 天气下降天气下降 气腾于上(云雾)气腾于上(云雾)地气上升地气上升 气流于地(雨露)气流于地(雨露)升降不息,升降不息,阴阳协调阴阳协调 第一对清阳与浊阴:第一对清阳与浊阴: 含义:含义:清阳清阳 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嗅、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嗅、味、 听、五官发挥功能的精微物质听、五官发挥功能的精微物质 浊阴浊阴 指二便指二便 生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二)清阳出上窍(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浊阴归六府 用阴阳升降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用阴阳升降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 第一对清阳与浊阴:第一对清阳与浊阴: 病理:病理:(1 1)清阳不
18、能出上窍)清阳不能出上窍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乏力、头昏、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乏力、头昏、 视物不清、耳鸣耳聋、舌淡、脉细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舌淡、脉细弱 益气升阳益气升阳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 (2 2)浊阴不能出下窍)浊阴不能出下窍 大便秘结、小便癃闭大便秘结、小便癃闭承气汤承气汤 、十枣汤、十枣汤 (二)清阳出上窍(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浊阴归六府第二对清阳与浊阴:第二对清阳与浊阴:含义:含义:清阳清阳 指温养皮肤肌肉组织的卫气指温养皮肤肌肉组织的卫气 浊阴浊阴 指五脏所藏之精血津液指五脏所藏之精血津液生理:生理: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病理:病理: (1) (1)
19、 清阳不能发腠理清阳不能发腠理 卫阳遏闭卫阳遏闭恶寒、无汗、周身痛、脉浮恶寒、无汗、周身痛、脉浮 紧紧宣发卫阳宣发卫阳麻黄汤麻黄汤 表虚自汗表虚自汗益气固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玉屏风散)(二)清阳出上窍(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浊阴归六府第二对清阳与浊阴:第二对清阳与浊阴: 病理:病理:(2 2)浊阴不能走五脏)浊阴不能走五脏 五脏精气亏损(气虚、精亏、血弱、津伤)五脏精气亏损(气虚、精亏、血弱、津伤) 精气不纯精气不纯浊气不能输于六腑,清浊相干浊气不能输于六腑,清浊相干 精血津液代谢失常(不畅)精血津液代谢失常(不畅) 精瘀、气精瘀、气 滞、痰饮水湿、瘀血滞、痰饮水湿、瘀血(二)清阳出上窍
20、(二)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浊阴归六府第三对清阳与浊阴:第三对清阳与浊阴:含义:含义:清阳(实四肢)清阳(实四肢)水谷化生的精气(充养水谷化生的精气(充养 四肢)四肢) 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六腑)食物糟粕、尿液食物糟粕、尿液生理:生理: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病理:病理:清阳不能实四肢清阳不能实四肢 (1 1)脾虚气弱,精气不能充养四肢,四肢萎软无力;)脾虚气弱,精气不能充养四肢,四肢萎软无力; 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2 2)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四肢厥冷)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四肢厥冷温阳法温阳法 (四逆汤)(四逆汤)(二)清阳出上窍(二)清阳出上窍浊阴
21、归六府浊阴归六府以脾胃之气为例,说明阴阳升降的病理。清气升散,应在人体上部,现清阳不升而陷下,可发生泄泻而完谷不化之证;浊阴沉降,应在人体下部,现壅滞于上而不降,则胸腹胀满。 (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chenchen胀胀用阴阳说明人体阴阳升降失常病理用阴阳说明人体阴阳升降失常病理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
22、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涌泄为阴。 四、药食气味与阴阳四、药食气味与阴阳原文原文 阳为气,阴为味;阳为气,阴为味;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味辛
23、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一)药食气味的阴阳分类(一)药食气味的阴阳分类 原文原文1 1、根据气与味的形质不同分阴阳:、根据气与味的形质不同分阴阳: 气无形而升腾,故为阳;味有质而降,属阴。气无形而升腾,故为阳;味有质而降,属阴。 2 2、根据气味之浓薄不同分阴阳:、根据气味之浓薄不同分阴阳: 气(阳):厚气(阳):厚阳中之阳(纯阳);薄阳中之阳(纯阳);薄阳中之阴阳中之阴 味(阴):厚味(阴):厚阴中之阴(纯阴);薄阴中之阴(纯阴);薄阴中之阳阴中之阳 甘甘味薄(阳);苦味薄(阳);苦味浓(阴)味浓(阴)3 3、根据其在人体中的作用趋势不同分阴阳:、根据其
24、在人体中的作用趋势不同分阴阳: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发散)辛(发散)阳;酸(收敛)阳;酸(收敛)阴;阴; 苦(泄下)苦(泄下)阴;甘(补和)阴;甘(补和)阳;阳; 咸(软坚)咸(软坚)阴;淡(泄下)阴;淡(泄下)阳阳 划分依据划分依据 味:味: 药食之味及其形质。药食之味及其形质。气:气: 药食之气及其作用:药食之气及其作用:“气归精气归精”、“精精 食气食气”、“气伤精气伤精”; 人体真气及其功能:人体真气及其功能:“形归气形归气”、“气气 生形生形”、“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形:形: 人身可视、可察、可以触及的形体。人身
25、可视、可察、可以触及的形体。 精:精: 泛指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机能精微物质。泛指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机能精微物质。 化:化: 气化,化生,生化。此主要指气化功能。气化,化生,生化。此主要指气化功能。归:归: 滋养、充养;滋养、充养; 生成、转化生成、转化 食:食: 取食以喂养;取食以喂养;(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气味归精形(精形食气味),精形归气化,气味归精形(精形食气味),精形归气化,(气化生精形),气味太过则伤精、伤形、(气化
26、生精形),气味太过则伤精、伤形、伤气。伤气。 中心思想: 1这段经文论述了药食气味与人体形、气、精的关系; 即药食气味进入人体转化为精气,以滋养形体组织, 并进一步产生气化功能; 2论述了人体形、气、精之间的关系三者可相互 转化;3指出药食气味对人体形、气、精有养和害双重作用;4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以及形、气、精之间 的相互关系体现出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规律,也 是“阳化气,阴成形”的反映。(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二)药食气味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阴阳转化过程) 厚厚阴中之阴(纯阴)阴中之阴(纯阴)泄泻(消导泻下)泄泻(消导泻下) 味(阴)味(阴) 薄薄阴中之阳阴中
27、之阳通利(淡渗通利)通利(淡渗通利) 厚厚阳中之阳(纯阳)阳中之阳(纯阳)发热(助阳生热)发热(助阳生热) 气(阳)气(阳) 薄薄阳中之阴阳中之阴发泄(解肌发表)发泄(解肌发表)(三)以阴阳升降阐述药食气味的作用(三)以阴阳升降阐述药食气味的作用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使;气:正气、元气。食:壮火食气:消蚀 气食少火:通通“饲饲”。引申为。引申为“被被所供养所供养”。 (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
28、理、病理关系(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1 1、 壮火、少火含义壮火、少火含义 药食气味纯阳者(本义)药食气味纯阳者(本义)壮火壮火 消蚀人体正气消蚀人体正气 病理之火病理之火亢盛阳气亢盛阳气 药食气味温和者(本义)药食气味温和者(本义)少火少火 温养正气温养正气 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柔和的阳气柔和的阳气 (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 2、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 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服之助人阳气,使之亢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服之助人阳气,使之亢 盛,耗伤正气,使正气衰少。盛,耗伤正气,使正气
29、衰少。 气味温和的药物能微微生阳,温阳人体元气,气味温和的药物能微微生阳,温阳人体元气, 使阳气逐渐充盛。使阳气逐渐充盛。(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 程钟龄对温补药的形象描述,正体现了药物程钟龄对温补药的形象描述,正体现了药物 “少少”“”“壮壮”特点:特点: “ “参、芪归、术,积平之性,温存之温也,春日参、芪归、术,积平之性,温存之温也,春日 熙熙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熙熙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 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熙之日,人人可近,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熙之日,人人可近, 燥烈之日,非积雪
30、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 ”。(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四)以火之少壮说明药食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 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泻。湿胜则濡泻。五、发病与阴阳五、发病与
31、阴阳 原文原文五、发病与阴阳五、发病与阴阳 原文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咳嗽。
32、 1 1、本义说明药食气味阴阳对人体的作用、本义说明药食气味阴阳对人体的作用 酸苦涌泄之品太过(阴)酸苦涌泄之品太过(阴)人体阴气偏盛人体阴气偏盛阳气衰少阳气衰少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 辛甘发散之品太过(阳)辛甘发散之品太过(阳)人体阳气偏盛人体阳气偏盛阴气耗损阴气耗损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2 2、引申为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理原则(吴崑)、引申为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理原则(吴崑) 根据阴阳制约消长的规律,阴邪偏胜,则导致人体阳根据阴阳制约消长的规律,阴邪偏胜,则导致人体阳 气亏损之证;反之阳邪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是气亏损之证;反之阳邪偏胜,
33、则见阴精耗伤之证,是 谓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一)五味太过之阴阳偏胜为病(一)五味太过之阴阳偏胜为病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复、重叠;重复、重叠; b b “极极”,事物本质之变,转化的条件。,事物本质之变,转化的条件。 “重重”是事物转化的条件。是事物转化的条件。(二)阴阳偏胜偏衰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二)阴阳偏胜偏衰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重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 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34、,形伤气也。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泻湿胜则濡泻。 (三)(三)“五气五气”偏胜的致病特点偏胜的致病特点原文原文 “寒伤形,形伤则肿寒伤形,形伤则肿” “热伤气,气伤则痛热伤气,气伤则痛” 1 1、寒热之邪与人体同气相求导致的一般疾病、寒热之邪与人体同气相求导致的一般疾病 (1 1)风胜则动)风胜则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阳热太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阳热太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 病机病机 肝风内动肝风内动 肢体动摇肢体动摇 肝阴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失养
35、肝阴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失养 外风祛风、疏风外风祛风、疏风 治疗治疗 祛风祛风 内风内风清热熄风清热熄风 2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 (2 2)热甚则肿)热甚则肿病机:病机:热盛阳气内郁,逆于肉理热盛阳气内郁,逆于肉理 热盛肉腐热盛肉腐 疮疡(丹毒痈肿)疮疡(丹毒痈肿)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红肿热痛红肿热痛 治疗:治疗: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活血理气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活血理气 2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 (3 3)燥胜则干)燥胜则干病机:病机:燥邪伤津耗液,津液枯涸,内外干涩燥邪伤津耗液,津液枯
36、涸,内外干涩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咽干口渴,皮肤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治疗:治疗:补津,养阴补津,养阴 2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 (4 4)寒胜则浮)寒胜则浮病机:病机:寒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气化失司寒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气化失司 胀满虚浮,肌肤浮肿胀满虚浮,肌肤浮肿治疗治疗: : 温阳利水温阳利水附子理中汤、实脾饮附子理中汤、实脾饮 2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 (5 5)湿胜则濡泻)湿胜则濡泻病机:病机:湿邪易伤脾胃阳气,脾不能运化水湿湿邪易伤脾胃阳气,脾不能运化水湿泄泻泄泻治疗:治疗: 健脾运湿健脾运湿参苓白术
37、散参苓白术散 苦温燥湿苦温燥湿平胃散平胃散 淡渗利湿淡渗利湿五苓散五苓散 芳香化湿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 温阳化性温阳化性实脾饮实脾饮 苦寒清泄湿热苦寒清泄湿热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 2 2、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风热湿燥寒(五气)的致病特点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 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 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 固。固。原文
38、原文(四)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四)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1 1、天有四时五行、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以生寒暑燥湿风 天时变化产生了气候、物候天时变化产生了气候、物候 2 2、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的功能活动五脏的功能活动 五气:五脏之气五气:五脏之气(四)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四)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喜怒:喜怒: 泛指七情因素,一般多为内伤因素泛指七情因素,一般多为内伤因素 寒暑:寒暑: 泛指六淫,一般多为外感因素泛指六淫,一般多为外感因素 喜怒喜怒伤气:伤气:情志由内而发,致五脏气机逆乱,情志由内而发,致五
39、脏气机逆乱, 功能障碍。功能障碍。 寒暑寒暑伤形:伤形:六淫从外而入,侵犯形体六淫从外而入,侵犯形体( (皮毛、腠理、皮毛、腠理、 骨骼骨骼) ) 3 3、五志的病证特点、五志的病证特点“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伤阴脏、伤血怒伤阴脏、伤血肝;喜伤阳脏、伤气肝;喜伤阳脏、伤气心心怒怒伤肝伤肝气机上逆,血随气涌气机上逆,血随气涌吐衄、昏厥吐衄、昏厥 (阴脏)(阴脏)喜喜伤心伤心气机施缓,心气涣散不收气机施缓,心气涣散不收神无所归附神无所归附 (阳脏)(阳脏) 3 3、五志的病证特点、五志的病证特点“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上逆,使五脏之气离开了形体。厥气上逆,使五
40、脏之气离开了形体。 (神气离开形体)(神气离开形体) 3 3、五志的病证特点、五志的病证特点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五)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五)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原文原文 1 1、古人对时令病的真实记载、古人对时令病的真实记载 2 2、后世伏气发病的理论渊源、后世伏气发病的理论渊源 A A、“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寒冬寒肾(水)不病肾(水)不病 春季春季阳气生发,阳气
41、生发, 内藏之寒毒郁积变热,与外在阳邪相合内藏之寒毒郁积变热,与外在阳邪相合 温病温病 B B、“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风春风肝(木)不病肝(木)不病 长夏脾土当令长夏脾土当令 木郁克土木郁克土泄泻泄泻 2 2、后世伏气发病的理论渊源、后世伏气发病的理论渊源 C C、“夏伤于暑,秋为夏伤于暑,秋为jiejie疟疟”(“疟疾疟疾”) 夏暑伤人,汗不出夏暑伤人,汗不出 不病不病 秋季秋季暑郁于内暑郁于内 新凉外感新凉外感寒热交争寒热交争 D D、“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伤湿邪秋伤湿邪 不病不病 湿郁化热(藏肺)湿郁化热(藏肺)冬冬 寒寒外寒肺热外寒肺热咳嗽咳
42、嗽 3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注脚的注脚(一)以五行归类,提出(一)以五行归类,提出“四时五藏阴阳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的系统结构(略)(略)(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的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互用(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的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互用 关系关系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寓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者,寓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六
43、、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六、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1 1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之,与也,和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之,与也,和也。(1 1)张志聪:)张志聪:“阴阳之道,其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阴阳之道,其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则则 为气为血。为气为血。(2 2)男女即根源。阴阳是产生气血的根本)男女即根源。阴阳是产生气血的根本。 (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为用关系(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为用关系(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为用关系(二)进一步概括阴阳意义广泛性及阴阳互根、为用关系2 2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右者阴阳之道路阴阳指阴阳二气。古人面南站
44、立,观察天象,阴阳指阴阳二气。古人面南站立,观察天象,由于地球从西向东自转,人类直觉所及天空日、由于地球从西向东自转,人类直觉所及天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方向是左升右降,因此说月、星、辰的视运动方向是左升右降,因此说人体左右两侧分别是阴阳之气升降运行之道路。人体左右两侧分别是阴阳之气升降运行之道路。 3 3、理解、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阴:代表体内有形物质、营养成分代表体内有形物质、营养成分精血津液精血津液阳:阳:指人体无形的气,及由气所产生的变化、运动指人体无形的气,及由气所产生的变化、运动 的功能的功能机能活动机能活动守:守:镇守
45、于内镇守于内使:使:役使于外役使于外(1 1)各自作用)各自作用 阴居内,是阳的内守:镇守于内,是各种功能活动的阴居内,是阳的内守:镇守于内,是各种功能活动的 物质基础、保证,因此阴为阳之守。物质基础、保证,因此阴为阳之守。 阳在外,是阴的使役:卫士之意,保证精微物质可以阳在外,是阴的使役:卫士之意,保证精微物质可以 守藏。守藏。(2 2)互根为用关系)互根为用关系 阴居于内,是因为阳的外守;阳在外能发挥功能,是阴居于内,是因为阳的外守;阳在外能发挥功能,是 因为阴供给营养物质。因为阴供给营养物质。 3 3、理解、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
46、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 治肌膚,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邪风之至:邪气侵犯人体。邪风,泛指外感六淫之邪。邪风之至:邪气侵犯人体。邪风,泛指外感六淫之邪。 至,入侵之意。至,入侵之意。 半死半生:指邪深病重,预后较差。半死半生:指邪深病重,预后较差。七、论述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提出早期诊治七、论述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提出早期诊治 的基本观点的基本观点原文原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
47、之不殆。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八、阴阳与针刺八、阴阳与针刺原文原文 1. 1. 解释经义:解释经义: 引:引:诱导之意,指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诱导之意,指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 阴:阴:泛指阴经,五脏、胸腹、下部、血分等泛指阴经,五脏、胸腹、下部、血分等 阳:阳:泛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气分等泛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气分等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阳分或阴分,以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针刺阳分或阴分,以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 虚实盛衰。虚实盛衰。 2. 2. 立论依据:立论依据: 由于人体阴阳气血,上下表里内外交相贯通,可引阴分之气,由于人体阴阳气血,上下表里
48、内外交相贯通,可引阴分之气, 调治阳分之病。针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针刺促进机体阴阳调治阳分之病。针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针刺促进机体阴阳 表里上下气血的贯通与平衡。正如表里上下气血的贯通与平衡。正如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所云:所云: “阳注于阴,阴满于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阳注于阴,阴满于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 曰平人曰平人”。 (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3. 3. 举例:举例:从阴引阳:从阴引阳:病在阴,取之阳:五脏病治背部俞穴,病在阴,取之阳:五脏病治背部俞穴, 哮喘:肺俞哮喘:肺俞上病下取:上病下取:面面N N麻痹之口眼歪斜,刺合谷;麻痹之口
49、眼歪斜,刺合谷;下病上取:下病上取:气虚脱肛:灸百会,(升提中气);气虚脱肛:灸百会,(升提中气); 小便不利:开宣肺气(提壶揭盖)小便不利:开宣肺气(提壶揭盖)还有如可取背部的俞穴以治胸腹之病,可取胸腹部的还有如可取背部的俞穴以治胸腹之病,可取胸腹部的俞穴以治背部之病;俞穴以治背部之病;(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刺法一种,病在左,刺之右;病在右,刺之左。刺法一种,病在左,刺之右;病在右,刺之左。左病右取、右病取左: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左病右取、右病取左:先针健侧,后针病侧。(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二)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根据疾病初起时的轻微征象诊察疾病的发展变化。根据疾
50、病初起时的轻微征象诊察疾病的发展变化。 微:指病之初起,轻微之征象。微:指病之初起,轻微之征象。 过: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疾病的发展变化。(三)见微得过(三)见微得过【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 1怎样理解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怎样理解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 2如何理解如何理解“治病必求其本治病必求其本”? 3 3试分析气、味、形、精之间的关系。试分析气、味、形、精之间的关系。 4 4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薄为阳之阴”。并背诵之。并背诵之。 5 5怎样理解怎样理解“壮火壮火”与与“少火少火”的含义,它对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