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常见考题汇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2.赏析下列词句。(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理解性默写(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写弓拉如月,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
2、一句是“。”(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磅礴之势,用夸张的手法,凸显“千骑”人奔腾而过的气势的一句是“。”(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表现主人公一种洒脱的豪迈之气的一句是“。”(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4.重点难点练习(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他是如何塑这一形象的?(2)(课后题)“亲射虎”“谴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3、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2.赏析下列词句。(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重点难点练习(1)辛弃疾在词中有意“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分析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2)(课后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3)开头一句指明了什么?(4)“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有什么
4、作用?(5)在上阕作者都梦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梦境?(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7)“天下事”指的是什么事?(8)“可怜白发生!”一句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慨?有何作用?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赏析文本。(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过
5、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零,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2)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B.
6、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3)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
7、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已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4)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5)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
8、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四、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诗文鉴赏1.上阕写洛中旧游,追忆昔日与朋友聚会的盛况,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下片折回现实,如何感叹的?3.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
9、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5.“闲登小阁看新晴。”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6.这首词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二)理解型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 2.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 3.词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映出来的词句是: 4.词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思考的词句是: 5.词中侧面显
10、示诗人对现实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词句是: (三)阅读理解1.这首词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 和 ,全词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3.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
11、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五、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吟啸:吟咏啸歌。芒鞋:草鞋。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阅读练习一(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
12、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阅读练习三1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2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3 上
13、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阅读练习四1.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 (2分)2.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3.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4分)阅读练习五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是怎样的呢?他做了些什么事情?2、作者对于这种在雨中漫步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可见出他怎样的心态?3、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
14、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5、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 内容简要分析。(4分)(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的心情。(2分)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二)(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3分)(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分)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飞镜又重磨。2.把酒问姮娥: , ?3.乘风好去, , 。4. ,人道是, 。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 : , ?6.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 , ,
16、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太常引,词牌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B“金波”指月亮金色的光波,“飞镜又重磨”是说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这两句都采用借代的手法写出月的特点。C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D“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E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
17、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6分) 八、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参考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
18、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赏析练习】1.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2.“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九、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参考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
19、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赏析练习】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参考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在人间的
20、光辉更多。【赏析练习】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十一、浣溪沙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参考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赏析练习】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十二、别云间 陈与义三年羁旅客
21、,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参考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赏析练习】1.此诗首联写的内容是( )。2.颔联写出的悲痛的心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3.最能表现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坚强的斗志、大无畏的精神的一联是(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5.“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6
22、.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 ),表现对家乡的( )。7.“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8.“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9.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10.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11.颈联、尾联各抒发怎样的感情?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13.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B.颔联抒写了诗人按耐不住的满腔悲愤。C.颈联袒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
23、苦。附:参考答案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2.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
24、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
25、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
26、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3.理解性默写(1)会挽雕弓如满月(2)千骑卷平岗(3)酒酣胸胆尚开张(4)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4.重点难点练习(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塑
27、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他是如何塑这一形象的?上阙:威武雄壮的出猎图,勾画了一个具有少年狂气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百姓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猎而“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下阙:豪放不羁的英雄,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2)(课后题)“亲射虎”“谴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谴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比喻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三个典故,都表现了
28、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1.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2.赏析下列词句。(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
29、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30、。(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31、生!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
32、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小结: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3.重点难点练习(1)辛弃疾在词中有意“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分析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
33、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2)(课后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场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
34、丈。词的结构,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3)开头一句指明了什么?“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有雄心,醉里还挑灯看剑表明念念不忘报国。(4)“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有什么作用?“秋”交代了点兵的时间,又渲染了点兵时肃杀悲凉的气氛。以单句作结,收束有力。(5)在上阕作者都梦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梦境?作者梦到军营中响起了雄壮的号角声;在军营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听乐器奏出粗犷的战歌;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这是作者昔日的军旅生活情景,而这种生活情景现在只能成为记忆,只有通过梦境才
35、得以展现。表明作者现在虽已不在军中,但仍十分企慕军中生活,希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画面:我们好像看到马在风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如霹雳般震响。一幅激烈的战斗画面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如在眼前。(7)“天下事”指的是什么事?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收复北方失地,不仅是君王关心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8)“可怜白发生!”一句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慨?有何作用?结尾句
36、“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壮色彩。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2.赏析文本。(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
37、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3.C D B D C四、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一)诗文鉴赏1.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呼应诗题“忆洛
38、中旧游”之意。而画面的中心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豪杰。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者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 “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
39、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竞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2.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
40、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3.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片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在在,抚今追昔,作者倍觉伤感。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4.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
41、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1分)5.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6.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二)理解型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2.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
42、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3.词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映出来的词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4.词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思考的词句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5.词中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词句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三)阅读理解1.这首词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记叙和议论(抒情),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的思想感情。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3.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与知交的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意对即可)。4.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五、定风波 阅读练习一:(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