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文档编号:2564403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总课时主备人授课日期主讲人审核人学习目标: 1. 准确、流利地朗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学习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3.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幽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作者的语言风格。4.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情怀,激发报国之志。学习重点:1. 准确、流利地朗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学习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难点: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幽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作者的语言风格。2.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情怀,激发报国之志。教学过程复备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

2、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居单元之首,是八年级文言文学习的重点篇目。本文是借助 虚构的故事来塑造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美好社会,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古代劳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明晰,语言质朴自然,写景 明丽如画,似真实幻 。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无论对学生文言常识的掌握、文言字词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引用“桃源幽美胜仙境,宝地耕耘宜精勤。嫦娥下凡不思去, 甘愿化作阳朔人。”的古诗引出桃源仙境的美好。(教师板书课题)二、

3、走进文本,讲授新课【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晚年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作品有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第一学程:朗读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学习任务:听录音范读自主朗读互听互读展示读。学法指导:第一步:听范读。要求:用心聆听范读录音,感受字音、语感、节奏;第二步:自由读。要求:听完范读录音,模仿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第三步:互听互读。要求:1. 组内成员两人一组,互听互读,并相互评论或提建议。 2.组长组织本

4、组讨论并确定展示朗读的方式。第四步:展示读。要求:1. 读音正确,节奏明确,声音洪亮。 2.小组上台采用多种方式展示阅读,别的组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第二学程: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学习任务:结合课本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结合课本注释或工具书,自主译文,译不出的词或语句标画好,准备在组内寻求帮助。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相互补充。2.说出自己的疑难,请求组内同学帮忙解答,组内解答不了的,可以向别的组或老师请教。3.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

5、导设计)1. 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2. 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3.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重点词和语句预设:1.重点字词:缘(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俨然(整齐的样子);交通(交错相通);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已经)。2.重点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了。设计意图:通过本学程的学习,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在脑中对文中所写内容形成初步印象。第三学程:再读课文明确

6、线索,划分结构学习任务:再次朗读课文,明确叙事线索,划分文章结构。主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朗读课文,边读边标注边思考。2.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做好批注。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 相互补充、启发。3. 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 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展学预设: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7、 1 节):逢桃林写渔人偶然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第 23 节):访桃源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经历。(发展)第三部分(第 45 节)寻桃源写渔人离开桃源再寻无果(结局和尾声)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围绕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梳理文章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四学程:研读品析品味桃源之美学习任务:研读精彩语句,体味富有美感的语言。主问题2:请同学们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从品桃源美好的角度分析课文。(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2)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描写了哪些景物?(3)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桃花源美在何处?请用: 我从 ( 文中的哪句话) 读到桃花源

8、的 (某种美) 的句式来表达。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研读课文有关语段,边读边思考。2.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做好批注。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 相互补充、启发。3. 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 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展学预设:(1)明确:缘溪行逢桃林 穷其林得一山 从口入 豁然开朗(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源的,表明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发现。)(2

9、)明确:溪流 桃林 芳草 落花 高山 洞口(这些景物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的条件。)(3)明确:我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读到桃花源的自然之美幽美宁静,美好和谐。我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读到桃花源的生活之美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我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读到桃花源的人情之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围绕主问题,对作者所用之词、所绘之景,通过反复揣摩品味,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之美,同时提升了学生的

10、鉴赏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五学程:研读品析析桃源内外,悟世外桃源学习任务:通过研读品析桃源内外,悟世外桃源。主问题3:请同学们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从析桃源内外、悟世外桃源的角度分析课文。(1)如此好客的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会“乃大惊”?说明什么?(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3)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5)结合以上分析,归纳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陶渊明描绘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目的是什么? 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1、)1.研读课文有关语段,边读边思考。2.确立自己的理解后,做好批注。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2. 相互补充、启发。3. 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 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展学预设:(1)“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2)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 乐业,也反映

12、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 对外界的战乱抱“ 厌而远之”的态度。(3)明确: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 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也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 埋下了伏笔。(4)明确: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文章的神秘色彩,也激起了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 美 丽 的 世 外 桃 源 。 (5)明确:一个环境优美、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通过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运用了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三、盘点收获学完本文,请大家谈一下自己有哪些学习收获?(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四、教师寄语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中国人民一代代的百般努力和奋斗,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 自己的能力,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吧!五、布置作业1.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解释并造句。2.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物。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线索:渔人的行踪结构:逢桃林 访桃源 寻桃源品桃源之美:自然之美幽美宁静,美好和谐生活之美安居乐业,自由幸福人情之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桃花源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云出其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