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期末模拟试题3一、完成120题。1、下列各项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是( )A.驽马(n) 择菜(zhi) 瘪三(bi) 老聃(dn) 锲而不舍(qi)B.誉写(tng)檄文(x) 脑髓(su) 冠冕(gun) 残羹冷炙(zh)C.孱头(cn) 国萃(cu) 慰藉(j) 扁舟(pin) 冯虚御风(png)D.天姥(m) 吐哺(b) 祈求(q) 尽管(jn) 义愤填鹰(yng)北方,无雪不成冬。每当天降大雪时,乱云便早旱落下帷幕,把天空酝酿成一片沧茫。不久,雪花翩跹而至。那一羽羽雪花,是从天籁之际而来的精灵,似凝脂的容颜,不染尘埃的气质,不与世争的品行,盈
2、动着我的心弦。冬雪覆盖的小屋,伫立在原野里,如痴痴守望的老者。原野是动物的天堂,野兔轻盈跳跃,在雪地觅食;狐狸狡黠地四处张望,找寻目标冬,正在频频为大地着色,描摹着(简单简约)流畅的线条,用圣洁的飞花,将(喧闹喧哗)的凡尘冰封素裹。皑皑白雪,是北国“特产”的安琪儿,与北方人溶为一体,共同经营着整个冬季,(所以只是)与其他地域那些转瞬即融的雪,有着天壤之别。最刺激的是朋友之间,互抛雪球,雪灌满脖颈儿,热闹极了。再看看被我们践踏成一片狼藉的雪地,不禁又黯然神伤,多美多纯的雪地呀,那种怜香惜玉的情感溢满心头缠绵许久。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翩跹(xin) 天籁 (
3、li) 沧茫 B伫(ch)立 着(zhu)色 溶为一体C狡黠(xi) 凝脂(zh) 描摹 D狼藉(j) 脖颈(gng)儿 黯然神伤(A.苍茫/B.伫zh立、融为一体/C.狡黠xi)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简单 喧哗 只是 B简约 喧闹 所以C简单 喧闹 所以 D简约 喧哗 只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C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
4、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5、下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阳”为山北水南,“阴”为山南水北。故“泰山之阳”为泰山的北面。B“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古代解释经文的著作。D“句读之不知”,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6、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5、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在晚唐又出现了两位重要的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是李贺与杜牧。B.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世称“元白”。 C.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集大成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孟二圣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7、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
6、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C.中国家庭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D.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
7、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8、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四字贯通古今。“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中的“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中的“京口北固亭”。B.词人起笔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接下来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其意。C.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伤今转入怀古,缅怀了历史上在京口做出伟业的人物。D.词的结尾,词人以廉颇自比,一表
8、白决心,二显示能力,三抒发忧虑。表达了立志为国效劳却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9、下对琵琶行的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既表达了对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的郁闷心情。“天涯沦落”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感情体验,隐含了社会变化、政治衰落给人造成的痛苦。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叙述江边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获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凄凉愁惨的气氛。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忽闻”、寻声“暗问”“移船
9、”,直到“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怕人瞧不起,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克服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10、对诗词运用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1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尊师学习的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学习的是道B.而绝江河:横渡 不绝如缕:断
10、绝C.君子不齿:看不起 不耻相师:不屑于D.跂而望矣:向远处看 七月既望:看望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和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弟子不必不如师 B.而神明自得C.小学而大遗 D.不如须臾之所学13、下列各选项中划线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烛天南A. 舞幽壑之潜蛟 B. 是故圣益圣C. 顺流而东也 D. 东望武昌14、下列各选项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A. 句读之不知 B. 崖限当道者C. 渺渺兮予怀 D. 而今安在哉15、为下列“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取之于蓝 于其身也 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A.
11、 / B. /C. / D. /16、为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輮使之然也 蚓无爪牙之利 择师而教之 惑之不解 郯子之徒 诵明月之诗 凌万顷之茫然 山间之明月 驾一叶之扁舟 A. / B. /B. / D. /17、下列各选项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其皆出于此乎 其曲中规B. 生乎吾前 相与枕藉乎舟中C. 耳得之而为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作师说以贻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18、下列对师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
12、要性。B.文章第2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19、下列对赤壁赋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
13、胸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B.文章中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C.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不过是转瞬之物;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D.据考证,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赤壁”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20、下列对拿来主义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
14、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人侵之后清政府又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史实。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
15、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16、“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 禁 锢 而 栲 掠 之 竟 不 知 所 从 来 乃 以 是 履 弃 之 于 道 旁 既 遍 历 人 家 捕 之 若 有 女 履 者 捕 之 以 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陀汗王至国,以
17、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注】赪(chng)髻:红色的鳍刺。郁栖:粪壤。即农家堆肥,粪埋在泥土内,使它发酵腐熟。第:但,只。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敝衣 敝:破旧 B女觉遽反 遽:急忙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发:打开)2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
18、履者捕之/以告B. 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C. 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D. 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2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B曾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D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
19、百也(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2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2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2分)_(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0、3分)_25、翻译(1)几年后,父亲也去世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2)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给分标准:(1)为后母所苦,被动句(1分),焦险汲深: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名词活用为动词(1分)(2)衣:名词作动词,穿(1分)。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1分)徐,慢慢地。(1分)【参考译文】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
21、汲水。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
22、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
23、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
24、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三、默写:26、(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2)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吾师道也,_?(4)蟹六跪而二螯,_,用心躁也。(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6)_,谈笑
25、间,_。(7)当不愿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4、 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完成27材料一: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 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原:原野。材料二: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山川之美钟于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某一地域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乡土文学中更是描绘了许多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
26、西、老舍的北平,萧红的呼兰河、师陀的果园城、孙犁的白洋淀等等。但是,虽然同样是传递地域文化,作家所内化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品,是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家园”里发生的一切,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则体现了一种依恋型的情感取向。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故乡”里的人与物。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相反,鲁迅有着很强的乡土情结,虽然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流露出对故乡人事的揶揄。“唯有爱,才有恨”,正是希望它改变原有状况,才有如此迫切的愿望。鲁迅本身的生存空间是广阔的,在现代文坛上,他一直活跃在文化中心。他在北京、上海都曾生活
27、过相当长的时间。鲁迅乐于接受都市生活,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上海也接纳了他。他毫无顾忌地将“未庄”上的一切展露在读者面前,用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让读者看到鲁迅作品中的“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因为精神的贯注和理念的统摄,乡村的所指由形而下的某一地理位置,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息地,它被置换为“家园”。乡土文学里的这种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性,在叙事者当下的时空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诸多韵味都生成于这个跨度之中。两个时空、两种生存遭遇暗含在这个跨度中,在这长长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
28、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要么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要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当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步与都市生活方式接轨之后,乡土文学中的那些诗意特征也将逐渐为都市文化的现实指向所取代。目前尚处于交替状态,同时也是尴尬状态,即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单薄和都市文学在叙事对象选择方面的迷茫。因为缺乏乡土生活的记忆经验,当代作家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想像,按照德国学者沃尔夫.伊瑟尔对于想像的理解,想像一方面包含着作家主体对演说对象的选择和重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家主体对于言说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在选择、重组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乡土与其他有关概念的错位,有可能引入“农村”、“家园”、“荒野”等其他概念
29、。其实,这四者在表现内容上是有差异的。乡土依靠血缘和地缘人伦的温情来维系,农村基本依靠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来维系,家园依靠言说者信仰的激情和理念来维系,荒野则表现为所有这一切的流失。这四者当中,“乡土”的空间意识特征最为鲜明。因而,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当然,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拓展乡土文学的诗意空间和文化空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材料三:皮囊蔡崇达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
30、,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众人皆喑哑。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
31、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
32、不是拿来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
33、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知道
34、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27、 村行这首诗的体裁是_,抒情方式是_。(2分)28、 村行中,哪些景物让诗人“野兴长”?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6分)27.七言律诗 借景抒情28.让作者“野兴长
35、”的景物是:菊黄、万壑、数峰、斜阳、棠梨叶、荠麦花。(2分,每3个一分)描写景物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绘声绘色。(2分)动静结合方面:一、二、三写马穿山径和万壑有声都属于动景,四、五、六句写“峰立斜阳”“棠梨落叶”“荠麦花开”都是写静景。绘声绘色方面:晚籁、菊黄、胭脂、白雪等是在绘声、绘色。(2分)(或者:动静结合。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29、阅读材料
36、二,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介绍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故乡,而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体现厚爱乡村的情感倾向。 B.第二段介绍鲁迅在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和对故乡人事的揶揄,这情境阻止不了鲁迅的乡土情结,真可谓“唯有爱,才有恨”。 C第三段介绍在这时间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既是一种冷静的思考,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D第四段介绍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尚处于交替状态,拓展乡土文学的诗意空间和文化空间是前进航灯。 30、阅读材料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37、,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故乡”里的人与物。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明鲁迅不热爱他的乡土。 B鲁迅拥有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毫无保留地将“未庄”上的一切描绘出来,使读者看到他作品中“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C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尚处于尴尬状态,当代作家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都是基于一种想像,原因是缺乏乡土生活的记忆经验。 D因为乡士”的空间意识特征最鲜明,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把握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是极其简单。 29C(混淆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要么要么” 30B(A项,原文“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多重否定误用
38、,与原意恰恰相反;C 项,“都是基于一种想像”错误,原文是“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想像”;D项,原文“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31、阅读材料三,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1)因为我很舍得。(3分)(2)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4分)(1)“舍得”表面上是说阿太对于自己女儿的死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伤心与难过,对女儿的死阿太是舍得的。实际上是阿太没有忘记女儿临终的托付,为了更好的照顾曾外孙,只能将失去女儿的悲痛放在一边。“舍得”一词蕴含着阿太隐忍、坚强的品格。(2)对于身体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在意,那只不过是一副皮囊,不应因享乐或欲望而让身体成
39、为生命的包袱。生命的内涵在于精神,只有舍得用自己的身体,才能有所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2、材料二中提到,“乡土文学中更是描绘了许多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乡土的空间意识特征最为鲜明。”请认真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三是如何体现“乡土”的地理标志和空间意识的?(4分)村行:诗歌通过对山野乡林各种景物的充满诗意的描写,寄寓了深厚的思乡之情,因为在农耕社会中,乡村景物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乡村”往往是故乡的代名词。皮囊:文中提到外婆死后厨房在做的“祭祀的供品”,阿太摔死的公鸡,阿太将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阿太缠过的小脚,走过的石板路以及阿太的“神婆”身份都体现了浓郁的地理特色
40、和乡土特点。33、 材料二中提到,乡土文学作品,有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家园里发生的一切”,而有的“则体现了一种依恋型的情感取向”。那么,你认为材料三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呢?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分)属于后者。文章从作者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的“冰冷的无情”,到亲身感受到阿太始终没有忘记外婆的托付,悉心照顾曾外孙;从总觉得阿太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到看到阿太的哭泣和对自己的依恋;从在家时总觉得和阿太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到身处异地遇到挫折时,回家和阿太在一起就能莫名的释然;直至阿太去世后留下了一句话,作者对阿太的理解和思念。作者在怀念和追忆的过程中,对阿太和故乡
41、充满了温暖的依恋和丰厚的情感。34、材料二中提到,“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故乡”里的人与物。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相反,鲁迅有着很强的乡土情结,虽然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流露出对故乡人事的揶揄。”试结合初中学过的课文故乡,举例证明这种说法。(3分)故乡的景色: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用苍黄、萧索和没有一些活气来形容故乡观感,没有粉饰,没有美化,恰恰体现出作者理性的态度和沉重的内心。杨二嫂: 杨二嫂本来被称作“豆腐西施”,端庄文静,但现在在作者的眼中,她已经成了一个自私、刻薄、尖酸、庸俗、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的代表。杨二
42、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闰土: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热情、勇敢灵动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