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1 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2.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拓展归纳(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活中我们估测的次数要远远多于精确测量。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 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为20 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 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 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 m左右,分子的直径在0.1 nm左右。(2)单位换算时注意“先换后算”。例
2、如:45 m=451 000 mm =4.5104 mm。同时注意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和指数的运算。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1填单位或换算(1)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学校旗杆的高度是1.08104。 (2)一张纸的厚度大约只有0.1 mm,合 nm。 (3)2.8104 m= cm。 解析:(1)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是20 cm,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 cm,在17.5 cm=0.175 m左右;学校旗杆的高度在10.8 m=1.08104 mm左右。(2)因为1 mm=106 nm,所以0.1 mm=0.1106 nm=105 nm。(3)因为1
3、m=10-3 mm=10-4 cm,所以2.8104 m=2.810410-4 cm=2.8 cm。答案:(1)mmm(2)105(3)2.8知识点二长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拓展归纳1.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例如安装门窗时可精确到1 cm,安装玻璃时就需要精确到1 mm,而在测量操场长度时只用分米刻度尺就足够了。2.在测量长度时,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结果的位数,而测量结果又反过来反映了刻度尺的属性(即精确程度)。
4、3.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2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解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答案: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三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1 h=60 min1 min=60 s2.停表的使用一按启动,二按停,
5、三读数,四归零拓展归纳机械停表的读数:先读小表盘,后读大表盘。先看小表盘指针是否过半,从而确定大表盘是读30 s之前的数值还是30 s之后的数值。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3如图,该机械停表的大表盘一周所表示的时间为,其分度值为;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为,其分度值为。此时该表的读数为 min s。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解析:(1)由图知:在停表的大表盘上,所以一周量度的时间是30 s;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即分度值为0.1 s;(2)在停表的小表盘上,“0”对应的数字是“15”,所以一周量度的时间是15 min;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
6、小格代表0.5 min,即分度值为0.5 min;(3)先看小表盘: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 min 30 s多;再看大表盘:示数应读30 s之后的数值,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2 s,即停表的读数为1 min+40.2 s=1 min 40.2 s。答案:30 s0.1 s15 min0.5 min140.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四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别,这就是误差。2.误差的来源:(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等的变化。3.
7、减小误差的办法: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多次测量平均值是常用方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拓展归纳如何正确理解误差和错误误差和错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误差是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造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因此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测量错误是测量者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4有关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解析:误差是
8、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产生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答案: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估计例1学了物理,张杰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非常关注,他进行了下列估测:手上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2 cm;从教学楼的第一层爬到第三层,人升高的高度约为12 m;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 s;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人正常心跳一次的时间约0.8 s。以上估测中比较合理的是()A.B.C.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解析:中学生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比
9、1 cm大一些,约1.2 cm;一层楼的高度在3 m左右,从教学楼的第一层爬到第三层,上升的是两个楼层,所以人升高的高度约为3 m2=6 m;课桌的高度在0.8 m左右,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1 s;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是20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于20 cm,在26 cm左右;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 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0.8 s。答案: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名师点评名师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考
10、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二长度的测量例2(2016湖南怀化中考)小明同学在参加2016年物理实验考査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物体长度为 cm。 解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图示刻度尺1 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 mm;(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 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 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末端刻度值为5.25 cm,物体长度为5.25 cm-2.00 cm=3.25 cm。答案:13.25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名师点评名师点评 (1)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
11、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或“累积法”。(2)刻度尺的读数题首先观察测量的起始刻度是否是零刻度线,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注意用线圈总长度除以漆包线的匝数得出的数值,数值的分度值应和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三正确处理平均值例3为了减少测量时产生的误差,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 mm、25.2 mm、25.2 mm、27.2
12、mm、25.3 mm,其中明显记录错误的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去掉错误的数据,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他数据准确值不同,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27.2 mm与其他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准确值不同,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体的长度为答案:27.2 mm25.2 mm 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名师点评名师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测硬币的直径、周长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测硬币的直径的几种方法:直尺
13、、三角板辅助法;贴着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将硬币平放在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测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数出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测铜丝的直径的方法:把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则铜丝直径为 。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出起末点间距离;用绳围绕硬币一圈,标上记号,测出标记点间绳的长度。2.量出脚的长度,然后乘以7,即得身高。3.一天24 h,而1 h=60 min,1 min=60 s,因此一天的时间为246060 s=8
14、6 400 s。4.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所用的时间,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对于后一个问题,同学们可通过不断尝试,认识到小铁块的摆动周期只与绳的长度有关。第第2 2节运动的描述节运动的描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拓展归纳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生位置的改变,大到天体,小到尘埃,因此运动是绝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多选)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天上,鸟儿飞翔B.地上,猎豹飞奔C.土里,种子发芽D.水里,鲤鱼飞跃解析:鸟儿飞翔、猎豹飞奔、鲤鱼飞跃
15、,其位置在不断变化,因此属于机械运动;种子发芽,属于生物现象,其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答案:AB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参照物1.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则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2.在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3.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大多要作出说明。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运动和静止
16、的相对性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关于参照物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
17、,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作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解析: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答案: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3(2016山东泰安中考)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B.上升的电梯C.商场内的
18、收银员 D.货架上的商品解析: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相对地面、商场内的收银员、货架上的商品的位置均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它们来说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乘客相对上升电梯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乘客相对上升的电梯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答案:B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参照物及其选择例1(2016新疆中考)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A.树木B.房屋C.车厢的座椅D.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解析:以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树木、房屋和车厢内走过的列车员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物品是运动的,故A、B、D错误;以车厢的座椅为参照
19、物,行驶中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与车厢的座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物品是静止的,C正确。答案:C考点二考点一名师点评名师点评说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就看该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发生了(或没发生)位置改变,从而确定参照物。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2(2016湖南长沙中考)长沙市万家丽路快速高架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南北向的通行,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则()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B.以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考点二考点一解析: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司机与汽车的位置没
20、有变化,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汽车与高架桥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变化,以高架桥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北运动,故C错误;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桥上路灯与司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故D正确。答案:D考点二考点一名师点评名师点评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方法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即要研究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2)选定参照物并假定其静止(注: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3)看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改变。P18动手动脑学物理1.行李架上的物品
21、相对于火车头、座椅是静止的,相对于树木、房屋是运动的。解析:在行驶的列车上,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内的座椅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座椅是静止的;而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路边树木、房屋的位置随时间在发生变化,所以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树木、房屋是运动的。2.B解析:“山向船尾跑去了”,是指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船。3.运动员相对于屏幕是静止的,而跑道上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屏幕是运动的。解析:运动员相对于观众席上的人来说,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感觉运动员在运动且运动得很快。在跑道旁有一摄像机在与运动员“同跑”,运动员相对于此摄像机的位置没
22、有发生变化,所以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第第3 3节运动的快慢节运动的快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甲: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乙:相同的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2.速度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对于速度公式的几点说明(1)v、s、t三个物理量必须相互对应。t是通过s所用的时间,算出的v才是s这段路程上的速度。(2)单位要统一:要使v的单位为m/s,s单位要用m,t的单位要用s;要使v的单位为km/h,s单位要用km,t的单位要用h。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羚羊跑的速度是20 m/s,一短跑运动员5 s内跑完了5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 km/h,三
23、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汽车、运动员、羚羊B.羚羊、汽车、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解析: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统一各物体的速度单位,然后比较速度的大小。答案:B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2.特点: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3.匀速直线运动的s-t和v-t图象(1)s-t图象(图a):一条过原点的直线,s与t成正比,即 的值不变。在同一坐标图中,斜率越大,速度越大(即vAvB)。 (2)v-t图象(图b)与t轴平行,v是定值。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24、其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因此,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或某一距离)的运动速度,就知道了它在任意时间段内或任意运动点上的速度。不能从数学角度把公式理解成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知识点一知识点二4.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即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5.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注意(1)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路程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
25、指明对应的路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2)平均速度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速度的平均值。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拓展归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区别: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前30 s内通过的路程是330 m,后40 s内通过的路程是510 m,问汽车在前30 s、后40 s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答案:11 m/s12.75 m/s12 m/s 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一运动图象分析
26、例1(2016江苏宿迁中考)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答案:D名师点评名师点评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二平均速度的计算例2(2016宁夏模拟)如表
27、是北京、苏州之间的列车时刻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从苏州到北京的时间是多少?火车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知,由苏州到北京开车时间为19:10,到站时间为次日7:10,所以苏州到北京所用时间:t=24 h+7:10-19:10=12 h;(2)由表格数据知,苏州到北京的路程s=1 380 km,答案:12 h115 km/h 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名师点评名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在利用公式时,要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能够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三过桥、隧道问题例3一辆长10 m的大货车,以36 k
28、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 s,求隧道长为多少?解析:已知v=36 km/h=10 m/s,整个大货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20 s,由 可得,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vt=10 m/s20 s=200 m;因为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l隧道+l车,所以l隧道=s-l车=200 m-10 m=190 m。答案:190 m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名师点评名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 s,明确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是隧道长度加上车身长。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四相遇问题例4驾车前行,突然发
29、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该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 m。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解析:(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答案:(1)20 m/s(2)将会撞上 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名师点评名师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本题还告诉我们一定不能酒后驾车,因为酒后的反应时间要加长,容易发生危险。P22动手动脑学物理1.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按照这个规定,物
30、体通过单位时间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而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则物体运动得越慢。但采用这种方法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骑着自行车往前行可以从一个里程碑处开始计时,到另一个里程碑处停止计时,算出经过两个里程碑所用的时间t,再用速度公式 算出自行车在两个里程碑之间行驶的平均速度。第第4 4节测量平均速度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学习停表的使用。【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实验过程】(1)用木块将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31、,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的数据填入表中。(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注意事项】(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值更
32、准确。(2)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即坡度要适中。拓展归纳1.用刻度尺测量路程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例题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没到A点就已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
33、C偏(填“大”或“小”)。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是在做运动。 考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例题(2016福建莆田中考)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3)实验中应多次
34、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填“”“vAC。答案:(1)40.025.0(2)小(3)同一位置(4)名师点评名师点评 (1)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2)对于刻度尺要估读;(3)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P25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第1 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5、。3.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产生声音。拓展归纳“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敲击大鼓,会发现放在鼓面上的豆子蹦起”“将乒乓球靠到正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被弹开”,这些现象都说明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如图,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在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解析:发声的音叉能把乒乓球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因此该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
36、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2.真空不传声。拓展归纳声波和水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我国已经进行三次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的实验,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不久神舟六号又将更多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太空中噪音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37、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飞船内有空气,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是真空,所以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对话。答案: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声速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2.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介质种类有关。拓展归纳固体传声快且效果好,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例如:古代行军侦察兵经常伏在地面上预知骑兵的到来;耳朵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几千米外火车开动的声音;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办法之一是用石块敲击铁管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3关于声速
3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340 m/s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解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种类、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答案: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例1(2015广西钦州中考)(1)如图1所示,左手用力击鼓,右手放在鼓面上,会感到鼓面振动,鼓面振动停止后,不再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如图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
39、减弱,最后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考点二考点一解析:(1)发声的鼓面在振动,不发声的鼓面不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答案:(1)振动(2)介质名师点评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两个知识点,要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的实际现象。注意转换法和理想实验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回声的利用例2(2016湖南娄底中考)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
40、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 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s才能接收到信号。 考点二考点一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 m=1.35104 m,答案:液体9名师点评名师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P31动手动脑学物理1.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就可以
41、。如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说明发声的桌子在振动,并带动泡沫塑料颗粒振动;再如用硬纸片划过梳齿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硬纸片在振动,说明振动的硬纸片发出声音;等等。2.(1)表中的“331”表示0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31 m/s;(2)表中的声速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最大,液体中的声速较大,气体中的声速最小;(4)在同种介质中,声速与温度有关,且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3.会听到一次或多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与铁管中填充的物质有关,如空气、水等。(1)若铁管的长度不是很长,不论里面
42、填充什么物质,会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2)若铁管的长度足够长,且铁管内是空气,则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大于在气体中的声速,所以听到的第一次敲打声是由铁管传过来的,听到的第二次敲打声是由空气传过来的。(3)若铁管的长度足够长,且铁管内是水,则会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大于在液体中的声速,在液体中的声速大于在气体中的声速,所以听到的第一次敲打声是由铁管传过来的,听到的第二次敲打声是由水传过来的,听到的第三次敲打声是由空气传过来的。4.在室内讲话时,声音会被四周的墙壁反射,反射回人耳形成回声,由于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不到0.1 s,因此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
43、起,使原声加强,因此感觉响亮。5.约255 m解析:若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取v=340 m/s,则枯井的深度s= vt= 340 m/s1.5 s=255 m。第第2 2节声音的特性节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音调1.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2.音调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3.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越高,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4.人能感受的频率范围大约2020 000 Hz。拓展归纳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与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以及松紧等因素有关。如琴弦越细、越短、越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1(2016山东济宁中考
44、)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C.声音的音调D.琴弦的振幅解析: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答案: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二响度1.响度反映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2.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拓展归纳1.生活中常用“大声喧哗”“引吭高歌”“震耳欲聋”等词语
45、来描述声音的响度。2.减少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医生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2(2016天津中考)鼓在受到击打时会发声,用不同力量击打,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解析:轻敲鼓振动幅度小,响度小;重敲鼓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响度。答案:B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三音色1.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拓展归纳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等)的重要依据,“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例3(2016湖南郴州中
46、考)校园广播站正在播音,小明马上告诉大家:“这是我班的小丽同学在播音”。那么,小明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解析: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不同人的声音的。答案:C考点声音特征的区分例题(2016陕西中考)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解析:用不同的力度吹
47、奏,主要改变发声体的振幅,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此时对听到的人来说是乐音,故D正确。答案:D名师点评名师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对乐音、噪音定义的理解等,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P37动手动脑学物理1.笛子发出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堵住不同的孔,就可以改变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音调;用力吹则可以改变响度。2.f= Hz=350 Hz,人类能听到。解析:频率是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48、,简称赫,符号是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3.“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音调;“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指的是响度。解析:音调从听觉效果上讲是指声音的尖锐程度,响度从听觉效果上讲是指音量的大小。4.提示这种水瓶琴和哨子都很好做,哨子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第第3 3节声的利用节声的利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声与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拓展归纳(1)超声波(2)次声波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1以下各项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隆隆
49、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捕鱼;超声波碎石;B超探病;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A.B.C.D.解析:雷声是下雨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用声呐可以探测鱼群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B超是利用超声波,可以获得人体内是否有疾病的信息,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清洗眼镜片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特点来完成工作的,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答案:D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二声与能量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拓展归纳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2下
50、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是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D.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解析:A、B、C选项都是利用声传递信息,只有D选项利用声传递能量。答案:D考点声音的利用例题(2016四川乐山中考)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解析: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