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井巷冒顶片帮井巷冒顶片帮事故预防事故预防主讲:郭建文注册安全工程师福建天宝矿业集团 井巷冒顶片帮事故属矿山事故中的顶板事故。它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采掘空间的围岩垮落事故。 一、冒顶片帮事故原因分析一、冒顶片帮事故原因分析 冒顶片帮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由于地质条件、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由于采掘活动破坏了岩石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使应力局部集中,超过了岩体的强度造成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冒顶片帮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冒顶片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必须分析岩体的应力状态,掌握地压活动的规律。 (一)岩体的应力分析与地压现象(一)岩体的应力分析与地压现象 1 1、岩体的应力
2、分析、岩体的应力分析 地下某一点的岩石,均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种是承受上覆岩层的重量,即重力。重力的大小,与埋藏深度和上覆岩层的密度有关。另一种是现代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应力,它表现为挤压、拉张和剪切三种状态,并造成不同的构造形迹,如褶皱、断裂等。 在掘进巷道之前,地壳内任何一点的岩石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并在各个方向上处于静力平衡状态。这种在地壳内存在的自然应力状态叫做原岩应力状态。 在采掘之后,岩体中出现了空间井巷、峒室和采场。根据材料力学的实验研究,物体内部的缺陷所在,会引起局部的应力集中。岩体内部的采掘空间就是物体内部的缺陷,是应力急剧增加的地区。这种采掘空间的出现,破坏了原岩体的应力平衡状
3、态,使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各点的应力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一般把因开井巷而产生的应力变化大于!的范围称为“采动影响范围”。该范围一般为井巷或采场最大线尺寸的*倍,并习惯将此范围内的岩体称为“围岩”,而将该范围以外的岩体仍称为原岩。采掘空间使得围岩应力重新分布。 物体受应力作用后则发生变形,它可以是形状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积的改变,或两者都发生改变。岩石的变形与其它物体一样,一般都经过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弯曲)和脆性变形(破裂)三个阶段。 在巷道围岩中,当应力集中达到一定值,且应力作用时间也足够长时,围岩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弹性变形、弯曲或破裂。为了阻止围岩发生过大的变形或破坏,巷道大多需要采取各种
4、方法进行维护,如架设支架、加固围岩等。如果支架选型不当或强度不够,支架也可能遭受破坏。我们把井巷围岩和支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统称为地压现象。 2 2、地压的含义、地压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地压,是指原岩作用于围岩外部单位面积上的力。事实上,原岩与围岩是连为一体的,它们之间的力,是物体内部的力,即应力,而非压力。这里只是把围岩假想为脱离于原岩的一种物体,相当于一种地下结构物。这样,原岩相对于围岩来说则成为外部,于是原岩作用于围岩外部单位面积上的力就可以由“应力”改为“压力”。这种岩体压力就是地压。 在实际应用中,对地压概念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地理解,地压就是岩体中存在的力,这种力由围岩(天然形成
5、的地下结构物)与支架(人工构筑的地下结构物)两者共同来承担。而采矿工作者习惯上把围岩位移和冒落岩块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称为地压,实际上这种破坏性压力只是全部地压的一小部分,因此这种概念是不确切的。 为了区别起见,将岩体内部原岩作用于围岩上的压力称为广义地压,而将围岩位移与冒落岩块作用在支架的压力称为狭义地压。当采掘空间内不采取任何人工结构物时,地压全部由围岩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地压与广义地压概念是一致的。在采用支架的情况下,地压则可分为广义地压和狭义地压两部分。应当说明,采矿工作者为了方便起见,在谈到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时,常习惯沿用“地压”这一名词,而将“狭义”两字省略。 3 3、地压现象的不
6、同表现形式、地压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 地压现象是复杂的。脆性岩石的围岩,如花岗岩、石英砂岩和片麻岩,其地压现象表现为巷道冒顶、片帮等围岩破坏现象。塑性较强的围岩,如风化壳、松散沉积物、粘土岩和蛇纹岩等,其地压现象表现为围岩向巷道空间产生很大的变形和移动,表现为巷道顶板下沉、片帮或底板鼓胀等。此外,不同的工程性质也往往引起不同的地压现象。如竖井工程中出现井壁破裂、井筒涌砂、岩帮片落;采掘后因采空区未处理,引起岩层移动、地表沉陷和巷道错断下沉等。 地压现象还与巷道的形状关系密切。巷道断面形状不同,抵抗应力对巷道破坏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巷道断面为椭圆形时最稳定,为正方形时最易受破坏。 (二)岩石强度与
7、岩体强度(二)岩石强度与岩体强度 地压现象是围岩内部应力和围岩强度矛盾斗争的表现。当围岩应力小于围岩强度时,围岩稳定;一旦围岩应力超过其强度,则围岩开始破坏,同时显现出各种地压现象。 因此,岩体强度是影响冒顶片帮事故的另一重要因素。 岩体在成岩时及成岩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即结构面,如断层、节理、层理、片理、破碎带等;此外,尚有沉积作用生成的弱夹层,如粘土岩层、煤层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岩体强度,故称为“弱面”(软弱结构面)。 自然赋存的岩体,有时表现为散状体,有时表现为破裂状或整体状。因此形成了由松散体、弱面体到连续体的一个系列。这一系列的两端,一种是岩
8、体内弱面充分发育,将岩体切割成各种大小、形状的岩块,可以看作松散体;另一种是岩体内弱面很少,可以看作为均质连续体,则岩体强度由岩石本身强度决定。这一系列的中间类型,则处于上述两种状态之间,岩石强度与岩体强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1、岩石强度、岩石强度 岩石强度是指岩石抵抗外力所引起的各种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岩石强度可用三个主要指标来表示: (1)抗压强度。指在单向压力作用下,岩石抵抗压碎破坏的能力,用岩石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力R表示。 抗压强度(R)=岩石开始破坏时的载荷(G)/岩石受压面积(F) 岩石抗压强度越大,说明岩石越坚硬,越不容易破碎。一般未风化的岩浆岩、变质岩、胶结好的石英砂岩,抗压强
9、度大,为1000-3500/2。软弱岩石,如凝灰岩、泥岩、泥灰岩等,抗压强度小,为100-160/2 。 (2)抗拉强度。指在单向拉力作用下,岩石抗拉断的能力,以岩石拉断时拉断面上的极限拉应力表示。 岩石抗拉强度(H)=岩石开始破坏时的拉伸载荷(P)/拉伸面的面积(A) 岩石的抗拉伸能力最差,一般数值在数十千克每平方厘米以下。软弱岩石或风化岩抗拉强度只有4/2左右。同一岩石的抗压强度可大于抗拉强度10-100倍。 (3)抗剪强度。是指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抗剪切强度的大小与岩石的粘聚力与内摩擦角有关。 同一种岩石,其抗剪强度数值介于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一般是抗压强度的1/101/3。 既
10、然岩石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均小于岩石的抗压强度。那么岩石和岩体在受压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就必然不是被拉断,就是被剪破。这一点已被实验和生产实践所证明。 2 2岩体强度岩体强度 岩体由于弱面的存在和发育,连续性和均质性均遭到破坏。弱面本身的各种强度都很低,它的内聚力为n10-1/2,,抗拉强度极小,甚至接近于零。因此,岩体强度必然很低。同时,由于岩体中弱面的产状不同,又使岩体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当力的加载方向与弱面成不同交角时,岩体强度指标有明显的差异。譬如,层理发育的沉积岩,在拉力的作用下,平行层理时的抗拉强度要大于垂直层理时的抗拉强度。在压力作用下的抗压强度和在扭力作用下的抗剪强度则与上述规
11、律相反。 岩体中同一方向的弱面称为一组弱面。当岩体中弱面组数超过三组时,岩体的强度主要与弱面强度有关,可直接用弱面强度指标来判断岩体的稳定性。因此,岩体强度与岩石强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岩体为均质连续体时,岩石强度与岩体强度一致;当岩体为松散体时,岩体强度则取决于弱面发育的情况(组数与密度)和弱面的力学性质。 (三)影响冒顶片帮事故的地质因素(三)影响冒顶片帮事故的地质因素 1.1.岩性岩性 根据岩石的抗压强度大小,可将各种不同岩性的岩石划分为四等: 很坚硬的抗压强度R600/2, 中等坚硬的抗压强度R=300-600/2, 较软弱的抗压强度R=100-300/2, 很软弱的抗压强度R100/
12、2, 一般地讲,未经风化和构造破碎的岩浆岩、变质岩属坚硬岩石,沉积岩中的厚层石灰岩、白云岩及胶结良好的砂岩、砾岩也属坚硬岩石。坚硬岩石组成的均质连续体,当巷道埋深不超过300m,跨度不超过10m,时,围岩是稳定的。不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 粘土页岩、泥岩、炭质页岩、石膏、煤等属软弱岩石,未胶结的砂、砾、风化壳和坡积物等属很软弱的岩石,冒顶片帮事故多易发生于这些岩段。 2.2.风化作用风化作用 岩体暴露地表,经长期风化作用,形成深度不等的风化壳,其厚度在0200m,范围内。地下开采巷道必须穿越风化壳,风化壳的岩体稳定性极差。 地下采掘空间围岩暴露后,遭受风化作用,强度降低;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围岩
13、的不稳定程度加大。某些软弱岩石的风化速度很快。数日或数月内就风化碎裂的岩石有:粘土岩和成岩不好的凝灰岩,易遇水膨胀软化;粘土质或碳质胶结的砂砾岩,因胶结物易风化,岩石松散;含易溶性盐类的岩石,因盐类矿物的溶解而使岩石分解;此外,岩石的构造碎裂作用,大大加快了岩石的风化速度。 3.3.地下水地下水 地下水的存在,加大了岩石的风化速度,并降低了岩体中结构面的强度,使围岩的不稳定程度加大。地下水对粘土类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的浸润作用,使岩石颗粒间的粘着力降低,岩体膨胀,自重增加,使岩体发生蠕动和滑动。此外,地下水沿结构面流动,冲刷其中的充填物,使结构面两侧岩石的接合力降低。 总之,地下水作用的结果,使岩
14、体稳定性降低。许多矿山的地压活动、岩体移动和围岩坍塌多发生在雨季或稍后,尤其是露天采场,此时岩体的稳定性降到最低点,因而暴雨会触发岩体失稳事故。 4.4.软弱结构面软弱结构面 在采矿生产过程中,无数的事实证明,无论是露天矿的滑坡,还是地下开采矿山的岩体的移动以及巷道、采场的冒顶、片帮等,都是沿着岩体中存在的各种结构面发生的。这是因为结构面上的内聚力及抗摩擦阻力均小于岩体强度之故。在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岩体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结构面对岩体稳定的影响,不仅在于结构面本身的特征(如结构面的软弱程度、分布与延伸和透水性等),更主要在于结构面间的相互组合。实践表明,单个结构面不一定对岩体稳定构成威胁,只有
15、几组结构面组合起来,使岩体出现分离才是危险的。分离体的出现,是坚硬块状岩体内井巷、采场不稳定的先决条件。 分离体是由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结构面切割岩体而形成的。结构面发育的密度确定了这些岩块的大小。结构面稀疏,单个分离体大于井巷、采场的尺寸,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冒顶与片帮事故;当结构面密集,所切割的分离体尺寸小于井巷、采场的尺寸时,就提供了围岩不稳定的先决条件。 小于井巷尺寸的分离体的出现,并不一定发生冒顶、片帮事故,因为软弱结构面的强度不同,分离体可能与围岩没有完全分离,还存在一些“藕断丝连”的地方。因而存在潜在危险。 根据软弱结构面与冒落方向的关系,可将与冒落方向近似垂直的结构面称为割裂面,
16、将与冒落方向近似平行的结构面称为滑动面。当围岩所受的压应力垂直滑动面时,则滑动面增加了摩擦阻力,起到增加分离体的稳定作用;当拉应力垂直割裂面时,结构面张开,分离体就会冒落下来。 5.5.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 根据岩石的岩性、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岩体的稳定性,将岩体结构类型分为五类: (1)整块状结构。一般由岩浆岩、变质岩和厚层沉积岩形成的岩体,结构面以节理为主,且不甚发育,无危险分离体存在。岩体属极稳定类型,井巷及采场允许暴露面积400-600,巷道可不支护。 (2)块状结构。为岩浆岩、变质岩及厚层沉积岩形成的岩体,结构面以节理为主,有少量断层,有少量危险分离体存在,岩体属稳定类型,井巷
17、与采场允许暴露面积为200-400,巷道可不支护或局部进行支护。 (3)层状结构。为中厚层及薄层沉积岩和沉积变质岩组成的岩体,结构面以层理、片理、节理为主,往往有层间滑动面,有许多分离体存在。软弱层受地下水作用发生软化和泥化,岩体属中等稳定类型,井巷与采场允许暴露面积为50-200,需要支护。 (4)碎裂结构。为构造破碎的各类岩体,主要结构面为节理、断层、劈理、层理等。软弱结构面呈交织状,多被夹泥充填,受地下水影响,易发生软化、泥化,岩体属不够稳定类型,井巷与采场允许暴露面积小于50,需钢筋混凝土、喷锚等支护。 (5)松散结构。主要为断层破碎带、强风化破碎带及松散堆积物,结构体呈鳞片状、碎屑状
18、或颗粒状,结构面极发育并成交织状,受地下水影响易发生大规模坍塌。岩体属不稳定类型,井巷与采场不许有暴露面积,需钢筋混凝土、金属网喷锚支护。 二、预防冒顶片帮事故的措施二、预防冒顶片帮事故的措施 冒顶、片帮事故是地压显现的结果。只要有开采,就会有地压活动。但是,并非所有的地压活动都会导致冒顶、片帮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地压活动是可以控制的。我们把控制地压活动,避免地压危害而采取的措施称为地压管理。事实上,地压管理就是预防冒顶、片帮事故的措施。 (一)巷道地压管理(一)巷道地压管理 1.1.合理选择井巷位置合理选择井巷位置 (1)设计井巷应在坚硬均质岩体内通过。矿山设计井巷位置主要取决于生产系统的
19、需求,但也必须从施工和维护角度加以充分考虑。恶劣的岩体结构对支护方法、施工速度和工程费用都有直接影响,并常造成坍塌、冒落和人身伤亡事故。因此,选择巷道位置,应尽力避开碎裂结构和松散结构的岩体。 (2)避免在应力集中区内布置巷道。如果两条巷道相隔太近,彼此处于另一巷道应力分布的影响范围之内,则会造成叠加集中应力作用。所以,在巷道交叉处,地压显现突出,围岩容易坍塌。矿房采空后所遗留的各种矿柱,均承受集中的“支撑压力”,当巷道布置在矿柱内或其附近的下方,则容易在集中支撑压力下变形或破坏,因此很难维护。更重要的是,巷道布置在矿柱内,会严重削弱矿柱本身的强度,造成更大的危害。 (3)巷道轴向尽可能与弱面
20、走向直交,因工程需要无法避开弱面时,巷道轴向应与主要一组弱面的走向直交,或交角大于45o。此时,弱面的暴露面积最小,巷道与弱面的交线长度也最短,使岩块沿弱面被切割或滑动受到最大的限制,降低坍塌的危险性。当岩体中发育二组主要弱面时,则巷道的轴向应尽量与两组弱面走向交角的平分线方向一致。 2.2.合理确定巷道断面形状和大小合理确定巷道断面形状和大小 如前所述,巷道不同的断面形状,在地压作用下,其周边破坏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岩体,巷道允许暴露的面积和巷道的支护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巷道断面形状多采用曲墙形、直墙形和梯形。巷道断面大小,在整块状、块状岩体中可相应较大,而在松散碎裂结构岩体
21、中可相应较小,并且要采用一定 支护方式支护巷道。 3.3.采用采用“锚喷锚喷”支护支护 锚喷技术是一种新的支护技术。主要包括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或喷浆)支护、锚杆喷射混凝土(或喷浆)支护和喷射混凝土金属网(也有锚杆)相联合的锚喷支护。 用锚杆支护巷道,就是在巷道掘进之后,先向围岩打眼,在孔内锚入锚杆,把巷道予以人工加固,充分利用围岩本身的强度,从而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这种纯锚杆的支护形式已很少使用。 锚喷支护就是在巷道围岩锚入锚杆后,再在巷道顶、壁喷上一层水泥砂浆(或先喷后锚),以封闭围岩,防止风化,并增补围岩的强度。传统的支护技术,就是使用不同结构形式的木材支架、金属支架、预制钢筋混凝土支
22、架、料石砌旋及整体浇灌混凝土旋等支架。 这类支架作为一种独立的地下结构支设在井巷里,只能消极地,被动地等待围岩来压和抵抗围岩向井巷里作过大的变形。由于支架与围岩间存在一定的空隙,需要等待围岩产生较大变形或松散后才能充分受力。这样,便扩大了井巷周围由于岩石的变形、位移、裂隙发展而形成的松碎范围,因而更增加了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 锚喷支护则突破了传统支护形式和支护理论的旧观念,它所形成的“支架”实际已深入到围岩之中,支架与围岩不再分隔而组成为一体,不再是消极地承受围岩的压力,而是尽量保持围岩的完整性,把围岩由“荷载”变为“承载”,变破坏因素为抵抗因素,从而限制了岩石的变形、位移和裂隙的发展。 锚喷
23、支护在小跨度的运输巷道,大跨度的大型峒室,水平巷道、竖井、斜井,静压巷道、电耗巷道;中等稳固的岩层,极易剥落的不稳固岩层;永久初砌,临时支护、初砌修补、处理冒顶塌方事故等等方面,一般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只在严重化学蚀变区段、大面积淋水或部分涌水区,以及严寒地区的冻胀地层中,采用锚喷支护还须谨慎。必要时,还需采用传统支架。 4.4.正确架设支护正确架设支护 (1)根据地压特征选择可缩性不同的支架。根据地压作用下岩体的变形特征的不同,可将地压分为变形地压和散体地压两类。变形地压使得围岩发生塑性流动、离层等,围岩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地压选用可塑性支架。散体地压使得围岩发生拱形规则冒落、破碎带
24、冒落和危岩冒落,围岩 与支架变形不显著,变形持续时间短。散体地压选用刚性支架,及早顶住,只要能支撑破碎岩块的重量,就可防止围岩冒落。 (2)架设时间。无论采取何种支护形式,支架的架设都要紧跟工作面进行。一般晚架设的支架承担的压力要比及时架设大得多,不但支护困难,而且有发生冒顶片帮事故的危险。 (3)架设的质量要求。无论是木支架、钢筋混凝土预制支架、石材支架,还是锚喷支架或金属支架,其架设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以锚喷支护来说,它本身优点很多,但是,如果支护质量十分低劣,不按规定的程序施工,顶帮管理不及时,不得法,同样会造成事故。为确保锚喷的工程质量,必须有专门设计,并且对施工质量、施工程序、操作工
25、艺、劳动组织、检查措施等作业有明确的规定。 5.5.减小爆破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减小爆破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炸药在岩体中爆炸,将形成破碎区、裂隙区和弹性区。巷道如果处在破碎区或裂隙区内,将会遭受毁灭性破坏或严重破坏。为了减小爆破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空隙间隔装药,减小爆破裂隙。空隙间隔装药,就是药包与炮孔之间留有空隙,药包之间用非爆炸材料隔开的装药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大大降低炸药爆炸时作用于孔壁的压力,从而减小巷道围岩的爆破裂隙。 (2)形成减震带,减小爆破震动。即在巷道一侧的爆区边缘凿一排较密而不装药的空孔,或预先起爆形成一条裂隙带或破碎带,以此缓冲爆破震动。 (3)
26、减少用药量,采用毫秒起爆。 (4)采用爆速低、威力小的炸药。 (5)控制爆破作用方向。 (6)减少大爆破所产生的冲击力,减少爆破对采场底部结构的破坏。在大爆炸前,对采场底部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 (7)采用合理的支护类型,提高巷道对爆破作用的抵抗能力。实践表明,采用锚喷支护对提高巷道抵抗动载荷的能力十分有效。 (8)采用注浆加固岩体,提高巷道围岩抵抗爆破作用的能力。 (二)采场地压管理(二)采场地压管理 采场地压管理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回采期间采场的稳定问题;另一方面是回采完毕后空区的处理问题。 1.1.回采期间的地压管理回采期间的地压管理 回采期间地压管理的任务是:把矿岩的暴露面积
27、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利用矿岩本身的自然支撑能力或人工支撑方法来维护采场和采准巷道的稳定性。 (1)坚持合理的开采顺序。井下开采要自始至终坚持自上而下,自上盘而下盘(如在一个中段中,有几组矿脉群或几组矿体群并列时),自一翼向另一冀的开采顺序。 (2)提高回采强度,按“三强”原则组织生产。 “三强”是指强掘、强采和强出的简称,是指集中力量,强化一个采场或一个分间的掘进,落矿和出矿工作,达到快速采出矿石、提高采场单位面积矿石产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在矿石、围岩破碎不稳固的情况下,在大的地压来临之前,有一段相对稳定时间,用三强的办法,把采场的切割、落矿和出矿工作抢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就可以避开大的地
28、压威胁,避免或减少采场的坍塌和事故的发生。 (3)顶板管理。 支护形式。回采期间采空区的支撑方式主要有:a.自然支撑,b.充填支撑, c.崩落围岩。 a.自然支撑 在空场类采矿方法中(包括留矿法),由于矿岩稳固或中等稳固,只要采场跨度、矿岩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就能充分利用矿岩本身的“自然”支撑能力,达到管理地压的目的。其控制方法是正确合理确定矿房和矿柱的尺寸,并尽量保持矿柱和围岩的完整。 b.充填支撑 以充填料(废石、水砂、混凝土等)充填支撑采空区是充填法管理地压的主要手段。 充填可以有效地控制围岩大面积塌落,并提高矿柱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充填运用在开采深度较大,品位较高的
29、矿体有实际意义。 c.崩落围岩 崩落围岩就是随着矿石被采出,有计划地崩落矿体顶盘的覆盖岩石或上下盘围岩来充填空区,它是崩落采矿法控制和管理地压的主要手段,此法的主要矛盾是底柱结构,尤其反映在电耙道维护上。目前锚喷支护已用于电耙道的维护上。 建立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凡暴露面积较大的采矿方法(空场、留矿法、充填法等),都必须建立顶板管理制度,对顶板不稳定的采场,要指定专人负责检查。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根据地质构造的破坏程度,对采场和掘进工作面的顶板进行分级鉴定,然后,根据顶板级别的不同,在设计要求、回采方案、支护、凿爆措施、检查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它是防止冒顶片帮事故的一种好办法。 浮
30、石的检查处理。浮石是围岩受到爆破波的冲击和震动的结果。冒顶伤亡事故中大部分是由于浮石突然冒落所引起的。因此做好浮石的检查和处理工作,也是搞好顶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浮石处理必须及时细致,认真负责。在处理过程中,无论浮石处理的难易程度如何,一经决定处理后,就应坚持处理完毕,决不可半途而废,留下后患。如果有大块浮石一时撬不下来,应采用明显的颜色标记圈出范围,或者架设临时支架。在检查处理浮石时,不准同时进行其它作业,且要有良好的照明,检查处理人员进入工作点后,首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全面地进行检查。 为充分掌握浮石情况,首先要搞清浮石的范围、外形及有无自由面(口松或口紧)等情况,然后判断
31、浮石处理时可能坠落的方向。处理人员应站在安全地点,并清理好自己的退路。处理时还要做到“三心”(小心、耐心、专心),切勿用力过猛或带有急躁情绪。 2.2.空区处理空区处理 采空区处理就是采用充填或崩落的手段消除空区,控制由于空区引起的地压显现的强度。目前处理空区的方法可归纳为“充”、“崩”、“撑”、“封”四种。 (1)“充”,即充填,指采场以空场采矿方法开采完毕后,用充填物(如碎石尾矿砂、水砂、混凝土等)充填采空区。充填可以有效控制大面积塌落,减少围岩暴露时间,维护围岩与夹墙,提高矿柱的稳固性。 (2)“崩”,即崩落,指用中深孔、深孔或药室爆矿方法,将空区围岩大量崩落充满空区,人为卸载,以消除支
32、撑压力区。用此法处理采空区经济而可靠,控制地压比较主动,但受到地表条件的制约。 (3)“撑”,即支撑。以矿柱或支架将采空区支撑起来,防止其发生危险变形,实践证明,此法效果很差。 (4)“封”,即“封闭”。这一方法常用来处理那些与主要矿体相距较远,围岩崩落后不会影响主要坑道和其它矿体开采的孤立小矿体的采空区。这样的采空区,主要是防止围岩突然冒落时的空气冲击波对人员和设备的危害。具体做法是:在采空区附近开一通地表的“天窗”,然后用紧实的密闭墙封闭通向生产区域和主要坑道的一切通道,使围岩突然冒落时,采空区内的空气由“天窗”流向地表,而不致于成为高压气流危害生产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谢谢大家再 见2009.8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